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荆铁匠铺
文/图 肖云 王聪
文章字数:1049




   在商州区大荆镇的街道上,有一家铁匠铺,铺子在一间狭长逼仄的老屋里,光线昏暗,屋子里四处堆放着打铁的器具及打好的铁具。这家铺子的主人名叫周岁康,是一位67岁的老人。
    老话说:“天下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这足以说明,打铁是一件极苦的差事,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还要付出高强度的劳动,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此,一般来说,打铁技艺是靠师徒传承、父子传承。周岁康的打铁技艺是父亲传授的,跟着父亲做了几年学徒,20岁时,他就另立炉子,当起了师傅。总体来说,打铁的流程离不开选料、加温、盯火候、锤打、淬火、磨口等十几道工序,这些看似生涩难懂的工序,每一步都要做得恰到好处,因为打铁不像做木工,可以用尺子涂涂画画,只能靠铁匠的眼力,才能打造出理想的物件。对于周岁康而言,最难的一个环节就是锤打,锤打之前要烧红炉火,在锤打过程中,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直至将铁料打成各种想要的铁具,中间铁块稍有冷却,再放入火炉中煨红后,反复锻打至成形,然后再冷打。“一个大锤七八斤重,没有一定的劳力是干不了这个活的。”周岁康一边烧料,一边笑着说,在给父亲做学徒时,锻打这个过程就是靠三个人完成的,在炉火映衬下,他的脸愈发黝黑、沧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00年初,是打铁生意正红火的时候。那时,农村家家户户种田,商品经济也不发达,人们所用的锄头、镢头、斧头等生产工具,和菜刀、钩子、钉子等生活用具,都是出自于铁匠铺。周岁康告诉记者,那个年代,从10月前后开始,到来年的二三月份,是铁匠铺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来六七十个顾客,有些是做新的铁具,有些是加工、翻新。”一天到晚,铁匠铺里炉火不断,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成为当时集镇上一道热闹的风景。随着农村耕种的机械化,及城镇化的推进,铁铺的用武之地已越来越少,大荆镇上曾经立起的十几个打铁炉子,也都先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周岁康一直坚持着。“现在,农村人还是习惯在铁匠铺里买农具,虽然生意比不上往年了,但方圆四五十里的人依然会来我这里挑铁具。”
    一个小小的铁匠铺,走过了41年的风霜雪雨,也养活了周岁康一家六口人,如今,他的儿子在西安做生意,女儿则留在大荆安家,时不时过来帮他照看一下生意。多年的打铁生涯,让周岁康落下了一身毛病,“抡大锤抡的胳膊都伸不直,长时间站着干活也使腿部患上了静脉曲张。”对这些,周岁康并没有抱怨,让他忧心的是,自家的打铁铺子从1976年至今都没有翻新、装修过,现在,已经千疮百孔,岌岌可危,他希望,他的铺子能被列为危房改造的项目,让他的打铁生涯得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