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闪耀在深山坳里的雷锋精神
文/图
文章字数:1607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山阳县的万佛山颠,有这么一群人,随着国家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一户户搬出了大山;在万佛山颠,有这么一个人,凭两只厚重的脚板,默默奔走于人烟稀少的茫茫林海,守望着大山深处不愿搬到山下的老人,坚持义务为山上孤寡和留守老人免费捎带生活用品,把爱心撒向深山坳里的每一个用户。他,就是国网山阳县供电公司宽坪供电所员工——宁启水。
    初春3月,远望山阳县南宽坪镇万佛山村,春意盎然,峰峦叠嶂,雾霭弥漫。宁启水拨通了山上留守老人的电话。
    “喂!段叔吧?我是启水,在供电所刚开完会,下午就要上山来,你的油和盐快用完了吧?”
    “就是,难得你一直惦记着我这个老头子。”
    “那我这次来,再带一壶油和几袋盐。”
    打完电话,宁启水来到镇上超市,买了油、盐和酱油,放到背篓里,和笔者一行三人开始向山上进发。
    宁启水为群众背送生活必需品的故事,还要从20年前讲起。1997年,南宽坪镇万佛山及周边几个村子通上了电。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宁启水,便主动承担了这几个村的供电服务工作。此后,他每月都要花15天时间,徒步奔走在各村之间,挨家挨户抄表、收费,维护输电线路安全。由于山上群众居住分散,没有商店,群众必需的生活和日常用品无处购买,给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不便。宁启水就想给他们背送些东西,能帮一下是一下。
    这个朴素的想法从心里萌生后,一做就是十余年。从此,他的背篓里除电工器具外,还有他为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义务捎带的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有时候,他也会为乡亲背大米、面粉,农忙时节,还背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
    住在万佛寺遗址悬崖边上的盛庆全老人,儿子一家已搬迁至山下的移民新村,他和老伴守候在祖辈居住的偏沟野洼里,一年难得下一次山,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宁启水给捎背上来的。每月10号一过,他就往对面的山头望,看见那熟悉的身影,就和老伴到屋前崖下的小路迎接,送一杯凉开水,说几句话,取回捎带的东西,觉得很开心。
    年届花甲的段显银老人说:“这些年多亏了他,地里栽的菜秧子、家里用的油盐,都是他给背上来的,给我们这些老人帮了大忙。山上的群众没有不念叨他好的,我们需要他。”
    20年来,宽坪供电所所长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宁启水从来没有提出过调整自己的工作。用他的话说:“山上群众谁家有几双筷子几只碗,我都非常清楚,换个人对情况不了解,对山路不熟,甚至会迷路。再说了,所上人手不够,都有难处,谁来都得这样干。”
    来到2年前已过世的王尊德老人住过的场院,景色依旧,人去房空。院中古老的石磨、墙上崭新的电表箱,默默向远道而来的访者叙述着人生变迁。老人的堂侄王先锋见我们来了,放下农活,介绍着老人坎坷的一生:老人弟兄三人,成家的年龄段,因成份不好均未成家,一生虽然勤劳,但性情孤僻,总认为世上好人少。本村用电多年了,在当初通电的时候,因年老体弱出不了工,也出不起钱,村民不同意他用电。2006年“户户通电”时,宁启水背着给他拉电的30多公斤材料,整整走了8个多小时,干了2天,给老人把电接通了。我伯常对人说,没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用上电,世上还有这么好的事,这么好的人。每次启水上山后,都要陪他坐一会,嘘寒问暖,临走还问需要啥生活用品,下月准时就给背上来,一直坚持到老人过世。这期间,老人的性格开朗了许多,心理也慢慢发生着变化,每天没事的时候,主动拿着大锤、钢钎等工具,独自一人在悬崖、丛林处,不停疏通连接各家各户和通往山外的羊肠小道。有一段时间,他身体不好,我劝他休息,他却固执地说:“世道这么好,我能干一点算一点,村里人出行也方便,再说,启水每月背着东西上山不容易,路修宽些,他以后上山好走。”
    “我是一个农民,我深知山上群众的苦,为大山深处这些用户做好服务是我的责任,帮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忙是我最大的快乐,山上最后的一盏灯,随着移民搬迁的结束,就是我家的灯,我会永远坚持下去。”宁启水的话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际。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我们挥别了还要留在山上维护线路的宁启水,艰难的朝山下走去。(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