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失联47年亲人再相聚
文章字数:1610
     3月3日,对地处高寒偏远山区的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安村张绪文一家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失联47年的亲人就要相见,尽管已经在心里想象了很多次见面的场景,年过花甲、历经世事的张绪文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一大早,张绪文就和家人忙前忙后,把家具擦得一尘不染,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堂弟一行下午3点才从西安出发,赶到这里也需要3个多小时,但张绪文还是坐不下来,他不停地转出转进,把这里整理一下,那里收拾一下,生怕亲人回来照顾不周。日偏西山时,张绪文家屋里屋外已经聚集了六七十位同村的邻里、亲朋,和村上的干部,他们纷纷向张绪文贺喜,一同翘首期盼张家亲人的到来。而张家大大小小的人也热情地为大家端茶倒水、发烟让座,如同过喜事一般。
    在等待的过程中,张绪文给大伙讲述了他们家两代人的寻亲故事。据张绪文回忆,父亲张远成生于民国8年(1919年),本姓刘,祖籍在西安市刘家堡乡铁铺子村刘家寨,民国18年(1929年),10岁的他在逃荒时,被人贩子以10个银元的价钱卖到了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安村,从此改姓张,并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爆发自然灾害,加上生产队粮食广种薄收,张远成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生存,他就到西安寻找亲哥刘士贤,先后去了3次都无功而返,后来,在同村人的帮助下,他终于打听到哥哥的住处,当时,哥哥家也不富裕,张远成提出将全家迁入西安居住,因为那时刘家堡的户籍政策是只准迁出不准搬进,这一要求让哥哥有些为难,便建议先将弟弟、弟媳及一个未成年的侄子搬出来,随后再想办法把剩下的3个侄子、侄女迁出来。听了这话,脾气倔犟的张远成非常生气,“要搬全家都搬出来,不搬一个都不搬,我不能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放在山里受罪。”一气之下,他回到了山里,与哥哥再也没了联系。
    1987年,张远成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在弥留之际,他非常想见哥哥刘士贤一面,为此,张绪文专程赶到西安刘家寨寻找大伯,但那时刘家寨已经拆迁,无从得知大伯的下落。“没有实现父亲的夙愿,我也感到非常遗憾。”讲到这里,张绪文揉了揉满含泪水的双眼。
    小车的鸣笛打断了伤感的回忆,下午6点多钟,堂弟刘安林带着8位家属和帮助寻亲的朋友,从西安赶到了张家。大伙赶快出来迎接,一时间鞭炮齐鸣,历经近半个世纪后,已经步入老年的兄弟俩终于相见,他们眼含泪光,紧紧拥抱,不舍得分开,这个场面让众人都唏嘘不已。
    团圆饭吃过之后,堂弟刘安林细细讲述了自1970年失联之后,他家的一些情况。原来,父亲刘士贤临终之前也一直挂念着弟弟张远成,他一再嘱咐儿孙,一定要找到山里的亲人,如果他们居住条件差,生活困难,务必要扶持和帮助。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刘安林就开始打听异乡叔父的下落,他只有一个线索,就是家里珍藏的一个信封,由于年久受潮,字迹已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辨出“柞水县红岩寺公社红岩大队”几个字,另外,曾经听父亲说,有一位堂哥在当教师,根据这两点信息,刘安林托付柞水的战友帮忙寻亲。
    电话打到红岩社区后,支部书记熊世安高度重视,带领支部一班人到各村组进行查找、询问,按照刘安林战友提供的信息,当年从外地被卖到红安公社的数位老人的后代中,只有张绪文教过书,为了信息准确,熊世安又亲自来到张绪文家,一问确实有这么一回事。张绪文告诉熊世安,当年自己还和父亲一起去刘家寨见过大伯刘士贤,临走时带了大伯的一张黑白照片,现在还保存在镜框里。最终,在社区支部的帮助下,刘安林和张绪文通过电话上取得联系,并约定了见面的时间,这才出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刘安林告诉张绪文,他在西安办了一家公司,家境好了许多,也有能力将张家迁到西安了,希望堂哥一家跟随自己去西安生活,实现父亲的夙愿。但张绪文及儿女都已经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并不想出去。临别时,刘安林嘱咐堂哥,若是堂哥的孙儿以后上学、工作需要去西安的,尽管和他说,若有其他困难,他也会尽最大能力相助。最后,张、刘两家表示,以后他们一定会经常走动,不能再失了联系,让阻隔了47年的亲情永远延续下去。(南晓文 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