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片丹心献““三农””
文章字数:1384
陈辉在实验田里查看马铃薯的长势

    因为对农技科研怀有一腔热情,因为对农民增收有强烈的渴望,因为对生活的这片土地有深深的热爱,他从农校毕业就在农业科技一线奋战,搞科研、推技术、走田地、做调研,28年来,从一个小小的科研人员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他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在攻克马铃薯繁育高产技术上不断创新、实践,让马铃薯成为商洛农民增收的“金蛋蛋”。他就是陈辉。
    “工作了半辈子,都是在跟农业打交道,从小麦到马铃薯,作为农技人员,整天想的都是咋能增产增收,让农民多些收入。”今年49岁的陈辉说,1989年从农校毕业后他就进了农科所,当时见习期间他搞的是小麦科研。由于平时踏实认真,工作不到三个月的陈辉便被马铃薯科研组调了过去,从那以后,他便与马铃薯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的马铃薯品种混杂、种性退化、产量低下,急需选育适合我市的主栽品种和攻克马铃薯脱毒生产技术,在缺少品种资源和项目资金有限的不利情况下,陈辉主动请缨,承接了马铃薯的科研工作。他带领团队跑项目、拉资金,在牧护关建立了网棚繁育基地,组配专门的研究室。他常年奔走在农村、穿梭在田间地头,从马铃薯原种到一级种薯再到二级种薯,最后到马铃薯良种,整个过程需要四五年才能见成效。在他的坚守和不断探索下,2006年终于繁育出了适于商洛当地种植的马铃薯良种和脱毒种薯。
    有了良种,一心想推广普及马铃薯良种和脱毒种薯的陈辉却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农民不愿意购买。一来是农民不信任,二来是相对传统种薯的价格良种价格较高。眼看着好不容易繁育出来的种子面临爆芽,如果不及时播种就会白白的浪费掉,多年的心血也会付诸东流,陈辉为此绞尽脑汁,跑前跑后,甚至带上技术人员和种薯到柞水县红岩寺镇、洛南县洛源镇、丹凤县庾岭镇等地免费给村民发放,让农技人员现场为村民指导种植。“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只有把种子种在村民眼前的地里,让他看见真真切切的成果,他才会相信,第一年繁育的良种全部是我们农技人员自己种植在农民地里的。”陈辉说,首次播种良种和脱毒种薯的村民增产率最高达到30%,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增产带来的效益,尝到了甜头,才慢慢的信任脱毒种薯,思想观念也逐渐的发生了转变。通过努力,目前全市已经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4处,良种繁殖基地3.2万亩,马铃薯也成为了我市一项重要的农作物。
    “看到农民种植马铃薯从自种自留阶段增产到有余量可以进行对外销售,这是这几年我最高兴的事。”陈辉说。工作十多年后,他被提拔为副所长,担任了领导职务后,在忙于单位日常性事务之外,他还是会参与组织实施马铃薯种薯的繁育实验,也经常带队到各繁育基地和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做培训指导,多年来举办乡村两级培训班百余次,培训农民骨干千余人,每逢农忙时节,都会在示范户的田间地头看到他的身影。“陈所长是真正关心我们种植户,隔三差五就会来了解马铃薯的长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会及时帮我们解决,指导我们种植技巧。”柞水县肖台村种植户张永强说,他是脱毒种薯种植的直接受益者,去年种植了十多亩,产量和效益超乎他想象。陈辉介绍说,近几年马铃薯遇到的最多的就是晚疫病,只要知道种植户遇到问题,他都不请自来,去帮种植户们解决困难和问题,这已经变成他的常态化工作了。“作为现代科技人员,必须要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工作不能局限在实验室,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才是我们发挥自己价值的场所。”陈辉说。(记者 王倩吉 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