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对新常态下农民增收的思考
叶晓琳
文章字数:117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深入研究。
    农民增收的现实困境
    洛南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县之一。2015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43个,2.68万户贫困户,贫困人口8.6万人。中央连续14年下发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期望让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迈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14年来,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增量有限。从洛南目前发展的情况看,农民增收主要是靠非农收入,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实际上较少,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增大;2015年洛南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是2890元,2016年洛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3150元。城乡居民收入距离逐渐拉大,也造成贫富不均、发展不平衡。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商品意识、市场意识还比较薄弱,创业意识也不强;加之受劳动力市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增收的步伐。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现在是市场经济,农民要增收,农产品必须有销路,可是农产品销路不畅,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农业灌溉设施严重遭到破坏,“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还有耕作方式的落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对接过程中存在的“代沟”等诸多矛盾,致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农民认为,种地还不如出去做小工,即使按一天100元计算,也能买回一袋中粮生产的精装面粉,够一家子吃一阵子。再就是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滞后,跟不上农村社会的需求,广种薄收还比较普遍。这都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常态下农村发展的新策略
    新常态要有新思维,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应从政策、科技、资金、品牌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继续做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洛南的现状是低水平的供给与高水平的的需求不相匹配,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大路货多,精品名牌少;单一功能产品多,多功能产品少。洛南的核桃、烤烟、豆腐、土蜂蜜、畜牧业等远近闻名,但都没有形成规模态势,始终走不出传统的“私人作坊”格局,现在应把传统农业融入到现代农业之中,做精、做大、做成品牌,在质量、服务和营销策略上下功夫,这些优质的、无公害化的农产品才会走出大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6年,洛南创新实践“合作社带动、金融扶持、互帮互组”三大举措,采取“基础产业”+“优质资源”+“两个保障”,“民生一体兜底”以及“示范型”“标准型”两大模块整村推进脱贫攻坚,综合实施社会帮扶、互走帮扶等措施,建成18个美丽乡村、22个新农村,全县1.1万户3.8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4.9%下降到13%,贫困人口也由11.3万人减少到86180人。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由偏重“输血”走向“造血”的转变,应是一条农民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