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洛南剪纸
文/图 郭夏季 王颖 王晓强
文章字数:4653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温润凉爽的山水气候和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孕育出了洛南丰富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洛南民间剪纸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彰显着三秦雄风,而且蕴含着荆楚柔情。
    独树一帜的洛南民间剪纸
    “融天地物于心,化自然为神奇。”剪纸是一种运用寓意、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的平面装饰造型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古朴厚重、生动典雅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或粗犷豪放、写意大气,或细腻灵巧、简洁明快,或浑厚圆润、洗练夸张。
    剪纸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尤其适合农村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闲暇时制作。洛南民间剪纸题材丰富广泛,表现形式多样,造型质朴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加之剪工细腻、刚柔相济、节奏和谐、风韵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它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陕南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形象载体,是当地民间艺术中最能体现传统性和民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美术形态之一。其古老而独特的造型方式和视觉形象,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符号,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民族意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思想情感、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洛南民间剪纸主要以生肖、人物、花鸟、动物、婚礼、劳动场面、生活场景为题材,以春花、喜花、底样花和团花等形式,运用寓意、象征、比拟、谐音、符号等表现手法,抒发劳动人民的喜怒和哀乐,寄托他们的理想与信念。它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然后生发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在剪纸作品中,无论单纯使用一个形象,还是综合使用多个组合形象,皆是“以意构象”“以象寓意”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它善于运用寓意、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美好的思想和愿望,如:鸡——吉祥,蝙蝠——幸福,莲和鱼——连年有余,喜鹊和梅花——喜上眉梢等,而追求吉祥如意、富贵平安、健康幸福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
    洛南民间剪纸既可作实用之物,美化器物、装点居室、扮靓生活,又可抒发感触、传情达意、寄托理想。如过春节时家家都要贴窗花,常见的作品有《吉祥如意》《四季平安》《连年有余》和《金玉满堂》等,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婚嫁活动中,人们在洞房的门上、墙上、窗户上、床头和柜子箱子等家具上,都要贴上“囍”字增添喜庆,或者用《龙凤呈祥》《喜上眉梢》《和和美美》《鸳鸯戏水》等寓意吉祥的喜花来装扮洞房,表达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在寿诞宴会上,剪纸作品常为《鹿鹤春鸣》《八仙祝寿》《福禄寿喜》和《五福捧寿》等,寓意幸福安康、健康长寿。
    除此之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人们为了避邪消灾、祈子求福,常常利用剪纸剪成不同的形象,或供奉或焚烧,来祈愿摆脱灾难、保佑富贵平安。如《财神爷》《灶王爷》《门神》和《扫天婆》等剪纸作品,都反映了劳动人民醇厚质朴的民俗情感和对平安幸福的愿望祈求。
    总之,在洛南,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阴阳祭祀,都离不开剪纸。过年贴窗花,过节绣兜肚,结婚剪红双禧、糊屋子顶棚贴团花,清明、丧事剪白纸幡,天阴想要天晴剪扫天婆等,所有的民俗活动都需要剪纸。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剪纸,而剪纸艺术又源于生活,所以,这项流传千年的民间技艺,便自然而然地代代相传、恒久不衰。
    民间剪纸艺术的沃土
    洛南民间剪纸在境内各镇村均有分布,尤以北路的石门、麻坪、石坡和柏峪寺等镇最具代表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洛南民间剪纸艺术曾经一度备受冷落,但它早已在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中扎下了深根,在艰难地寻找着适合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壤,并积蓄力量等待着重生的时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经济还欠发达,文化娱乐相对滞后,剪纸艺术便普及于城镇乡村,出现过母女相袭、姑嫂互学、邻里交流的鼎盛局面。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剪纸艺术的高度重视、对剪纸艺人的悉心关怀,洛南民间剪纸又光芒四射,重放异彩,相继涌现出了李香亭、吕永顺等一批杰出的剪纸艺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已故的90多岁高龄的民间剪纸艺人李香亭,堪称洛南民间剪纸艺术的“泰斗级”人物,其作品构图丰满、造型生动、粗犷浑厚,格调古朴而大器。
    正是有李香亭、吕永顺这样的老一辈剪纸艺人,凭着对剪纸艺术的一腔赤诚和执着追求,才使得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奇葩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为洛南民间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老艺人鹿蔓蔓在巡检区文化站举办了首届剪纸艺术展,极大地推动了洛南剪纸艺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时代的飞速变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经济活跃了,人们有钱了,文化娱乐的选择方式和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特别是近年来,洛南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打工潮”来临,广大的农村年轻人已不满足于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纷纷外出进城打工,没有人再愿意学什么剪纸技艺。而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年岁已大,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剪纸艺术已是青黄不接,香火难续,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就在此时,一位民间剪纸艺人的勇敢担当和奋力作为,冲破了“黑暗”,打破了“冰河”,迎来了洛南民间剪纸艺术阳光灿烂、繁花似锦的春天。
    这个人就是汪淑芳,洛南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3岁,洛南县石门镇王桥村一组人,现为商洛市仓颉艺术研究会会员、洛南县美术家协会会员。
    汪淑芳的祖母、母亲和姑姑,都曾是从事剪纸、刺绣和面花的能手和高手。她从小就深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1岁时,她就跟随祖母、母亲和姑姑开始学习剪纸、刺绣、面花和泥塑等手工艺术,尤其钟情、酷爱剪纸艺术。
    后来,她有幸结识了洛南民间剪纸艺术的“泰斗级”人物李香亭,拜其为师,学到了“绝活”,取得了“真经”,对她在剪纸艺术上的成长、成才与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提携与铺垫作用。
    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家,逢年过节、结婚、过寿,都少不了要请她剪个“囍”字、“寿”字和“福”字,并以能贴上经她的妙手而剪出的手工窗花剪纸为荣。
    她的剪纸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新颖,线条流畅,情趣浓郁,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将民风民俗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不但具有传统性和民俗性,而且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
    她最拿手、最具代表性的剪纸作品,是结婚喜庆的“大团花”。“团花”起源于商代的青铜器上,流行于隋唐,常见的形式有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六畜兴旺、十二生肖等图案,其结构繁复、布局严谨、造型生动、大气舒展、豪华养眼、刀工精细、寓意吉祥,是最流行的一种剪花,多贴在门窗、箱柜和堂屋的正墙上。汪淑芳的“大团花”作品,运用寓意、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出深厚、淳朴、粗犷的民风民俗和明朗、欢快、活泼的美学理念。
    为了加强对洛南民间剪纸的保护力度,该县早已成立了“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汪淑芳为代表的多名民间艺人多年来多方筹资,举办培训班30余次,积极培训民间剪纸爱好者,培养出剪纸新秀近百人,辅导少儿剪纸爱好者达800余名,受到县文化馆、县教科体局的表扬和肯定,市、县电视台都多次对她的事迹作过报道。
    汪淑芳不但注重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播和继承,全力培养自己的女儿王荣和王颖、儿子王鹏、儿媳马超燕,更注重对其进行创新。她和女儿王颖精心合作,探索、研究、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剪纸艺术表现形式——彩拼剪纸,使这一传统艺术古树发新花,历久更弥新。
    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剪纸爱好者石晶(代表作《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人物脸谱)成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她要力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使这一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宝贵的艺术奇葩,得以完整、完好、完美地继承和流传。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农业局和文广局的大力关怀与支持下,汪淑芳注册成立了“洛南县如意红剪纸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使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
    以她为代表性传承人的洛南民间剪纸,2012年6月成功入选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于2015年6月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多年来,汪淑芳坚持个人和集体创作从未间断,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剪纸培训,不断拓宽眼界、思路,不断提高技艺、水平。她的剪纸作品时常见诸报刊,被社会各界剪纸爱好者所收藏,多幅精品被洛南县文化馆永久馆藏。
    汪淑芳多次参加省、市、县剪纸展览及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展览,捧回20多项大奖,其作品《三猴祝寿》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手工艺品展评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蛇盘兔》荣获商洛地区“首届花卉工艺展——民间工艺”一等奖;《喜字团花》荣获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手工技艺一等奖,《赛龙舟》荣获陕西省第三届科技节技能创意作品大赛铜奖,《老虎团花》荣获由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和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剪纸艺术展”三等奖,《仓颉造字》《十二生肖》在广东省中山市文联组织的“最美中国梦”民间艺术作品展览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金鸡唱盛世,巧手剪华章。”2017年2月5日,洛南县2017年庆新春“金鸡贺岁·剪纸添彩”剪纸作品交流展在秦唐街公园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隆重开幕,共展出如意红剪纸专业合作社21名社员的72幅剪纸精品,是对近年来洛南剪纸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与总结。
    本次展览,检阅了剪纸队伍,发现、培养了剪纸人才,亮出了洛南剪纸的绝技与绝活,展示了洛南剪纸的雄风与气势,成为2017年洛南县春节文化艺术展演系列活动中的一大亮点,城乡各界观众云集,慕名观赏者如潮。
    巧手剪出新天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腾飞一日千里,虽然新生的艺术品形式多样、琳琅满目,但它们都替代不了早已牢牢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剪纸艺术。
    追求高端大气时尚的现代人,同时也在发掘和寻求着传统艺术的返璞归真。洛南民间剪纸作为具有陕南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经过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已逐渐成为各类消费群体所青睐和钟爱的送礼佳品和装饰用品。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特点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同时,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是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共同积淀的产物,是中华大地上口口相传、身导手授的原生态、活态、动态文化传统,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洛南民间剪纸艺术不仅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物,更是人们对生活感悟的一种表达,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现在,不但在乡村的家家户户能见到剪纸,即使在繁华的都市也经常能看到它的存在,它以顽强茂盛的生命力,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和内心,释放着自身独有的魅力和光彩。
    如今的洛南剪纸,已不再是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传统图案,它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现代的剪纸艺人,在接受新生事物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传统剪纸,即“钻进去,走出来”,以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对传统剪纸进行恰当的取舍,在变化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现代与传统相得益彰,互补互融,相互促进,不断推进、提升、繁荣着现代剪纸艺术。
    小小的一把剪刀,薄薄的一张红纸,洛南民间剪纸以它特有的表现语言,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祖国的祝福、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赞扬,对中国梦的期盼。它为不断满足人们更高、更多的精神需求而茁壮成长,为河洛文化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尖纸上传真情,描出新天新地新生活,剪来好家好国好时代。愿这份艺术瑰宝永葆青春,愿这份文化经典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