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乡贤名宦晏安澜(下)
文章字数:3377

    邢显博
    余晖脉脉情悠悠
    晏安澜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况任一般京官,靠薪俸生活。他记述道:“京曹本清苦,个人凡尺布斗粟,皆薄录其出入,不敢稍费。甘旨所余,悉以分给诸弟(皆务农),虽一枚铜钱不自私。”个人除购书外,没有私产,居京官数十年没有购置房屋,先挤在同僚的院子中,后僦居商山会馆。
    “会馆”,指同省或同府州的人在京城设立的机构。商山会馆相当于今天商洛市驻京办事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商洛同乡去京办事聚会或暂住。这里是家乡的标志,晏安澜爱祖国,更热爱家乡。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八国联军攻进北京,“都门沸羹,车驾巡狩,万骑而西避乱者十室九空”。晏急与同僚携眷属出京,又陷义和团杨三匪窟,幸得旧仆郭祥救出,权宜躲在北辛庵村中。当获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移驾西安后,即取道山西大同,抵西安朝廷驻地,被任为户部提调。次年(1901)七月,当他随皇帝车銮回京后,发现八国联军劫后的商山会馆破败不堪,“即斥资改造,视若私第,虽数千金不吝”。就是说,他为修复商山会馆,慷慨地掏了数千两银子。
    他关怀家乡办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镇安东关安业书院修缮时,特捐银并担任监修。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书院时,笔者见大梁上赫然写着“监修:三品衔记名道晏安澜”的朱色大字。光绪末年,蒲城发生县官拘捕进步学生、延长油矿被外国控制事件,晏安澜联系陕西籍京官奔走呼吁,让朝庭革了蒲城县令职,并为延长油矿自主生产制定出新的方案。
    晏安澜为人谦虚谨慎低调,因父母亡故及送亡妻吴氏由西安返家乡鲁家湾安葬期间,不进本县衙门,不参与地方公务,不穿官服,不坐轿骑马,不向人们摆架子。一次归家途中,同窗学友焦永田知道后在张家坪迎候,见到衙役官轿到来,便高兴地求见“晏老爷”。仆役却告诉他:“晏老爷不在轿中。”焦某不信,掀起轿帘,只见座位上仅有一袭朝服。又候了一会儿,才见晏安澜便衣长衫跚跚赶来,遂邀至家中叙旧。问起缘由,安澜笑答:“我回家是私事,见父老乡亲,怎么能骑马坐轿摆威风呢?朝服,那可是国家的法度呀。”
    塔云山有个放马坡,流传着晏安澜与主持道士的故事。塔云山怎么和一名京官攀上关系呢?这要从祖国传统文化说起。孝为百善之首,当时,官员父母亡故,必须回家“丁忧”守孝270天。个别官员因政事要务脱不开身的,须由皇帝特许才能减少守孝时间。忙碌的晏安澜,也只有这段时间才去逛逛家乡的名胜塔云山,到了这里,他才领略到域外仙境给人的超脱。虽然这座道观的建筑并不完备,但有这份静谧就够了,无怪老子崇尚“无为”。然而,他是个闲不住的人,通过交谈,深为道士成明达的慕道兴山精神感动。青年的成明达就仰慕道教,15岁起三次割臂疗亲,44岁便携带私财落身塔云山,整日草鞋烂衫,自耕自樵,艰苦地逐步恢复了明清以来破败的山寺神像,赎回了庙地。但日前山寺困难重重,建不起接待香客的公馆;成道年事已高,日后圆寂坐化之处恐遭地方干涉。晏安澜崇尚同情这种热心社会事业的人,暗下决心要扶持一下塔云山,于是给陕西巡抚写了一封求援信。
    不久,一批驮着陕西巡抚赠送资财的骡马扺达塔云山,靠着这批资财,这里才新修起公馆。晏安澜高兴地为公馆题写了“塔云仙馆”四字横额,并为之配联曰:“五千言为道德宗,玉振金铮,今古乾坤真橐龢;百二关乃神仙薮,鸾翔凤翥,汉唐宫阙此蓬瀛。”至今辉映云畔。因当时骡马放牧在坡上,故当地人今称放马坡。此后,他在进京之前,又匆忙约集倪、陈、聂、熊等姓乡绅代表至山上会面,对这些乡绅讲道:“自古有功高僧坐化(亡时坐黄缸中,僧道的一种葬仪)寺庙,已成定例。成道等同开山之祖,可立塔在五福楼左右。”大家都赞同。晏安澜遂挥就一纸成明达“后事合同书”,被山寺立碑存证,从而解除了地方干涉,使成道士亡后安坐“念功塔”中。
    这次回家,晏安澜还将一点美国小麦交付县城农户试种。原来,他在海关检查时发现新的麦种,便抓了一些塞到靴子中。交家乡试种后,这个品种穗大粒圆产量高,被农户争着换种,便逐年普及了,这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镇安广泛种植的“蚂蚁蛋”麦。
    治理川盐功不朽
    辛亥革命胜利后,四川社会动荡不安,中央政府大员“畏蜀如虎”。晏安澜难辞民国政府聘请,便出任四川盐运使。行前,总统袁世凯特派兵士一连护卫他入川。民国二年(1912)十一月,晏冒雪南下,至春节时扺沙市,顾不上休息立即登船溯长江而上,经巫峡时又两次遇险,都没有动摇他履职的决心。就任泸州盐运使总署后,他首先深入数百个盐场及数十个川盐销售厂岸考察。
    晏安澜在各盐场巡视时,为避免官员迎送,经常在暮色或晨曦中赶路。一次从云阳盐场到奉节去,天未亮就通知属员启程,有人提出天亮再走,他说:“何必为送我一人而让很多人劳神呢?”当送他的人赶来时,晏安澜已乘船走得很远了。怀着崇敬心情的人们,在江边放了许多鞭炮,对他表达敬意。
    晏安澜在考察中,发现川盐资源十分丰富,但盐井分散,大厂对小厂垄断现象严重,小厂数百万盐工工钱低微生计困难,造成有的盐产积压,有的高价坑民,诸多地方道路阻塞,民众吃不起盐、买不到盐。晏安澜以执掌清廷盐务的丰富阅历,认识到川盐与淮北盐池及沿海滩盐不同,必须革敝兴利进行改革。于是,他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制定出《四川盐务厂岸总公司章程》,规范管理18个川盐专卖公司,疏通川盐对川、鄂、湘、黔、陕等地的供应渠道,实行产、运、销并重,即设公垣集中散盐,设运盐公司负责专卖;改官运为商运,以期达到“产有所归,近无积盐,远无淡食”之目的。这种新法的推行,使四川盐务面貌一新,厂、商及老百姓均得利受益,国家征收的盐税每年超过9000万元,比过去翻了5倍。为此,晏安澜获得中华民国政府二等文虎章、二等大绶嘉禾章的奖励。
    其时,北洋军阀向列强的“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作为偿付本息的担保。那些帝国主义列强为监控我国盐政,在全国各地遍设盐务稽查所,控制我国盐税收入和盐政管理。故当晏运使的新法定案后,即遭到英籍顾问丁恩的百般阻挠,一伙靠盐业发家之徒也设法钻营干扰。面对种种阻力,晏安澜据理力争坚持新法不退缩,又得到四川开县盐场知事章镜堂(进士出身、镇安县达仁人)等多数盐官的上书支持,终使盐政改革在艰难中推行。
   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复辟称帝,蔡锷起兵反袁,曹锟拥袁镇压,南北兵事相持,政局动荡。这时,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晏安澜,仍以国家盐务为重,坚守职责。一次检查工作至荣昌,遇到该县驻兵哗变纠合土匪进城抢掠,幸被贡生敖享九接到一家祠堂中,晏安澜才幸免于难。行至永川,所带盐兵20人又遭土匪袭击,数兵被虏。急返泸州,发现城内官员多逃离衙门,而晏安澜却坚守盐运使府衙,照常理事办公,安抚百姓。面对乱军设铁索拦阻于江河,有的扣、抢公司盐船,他不惧风险,致电双方军队统帅(皆原清廷疆吏熟人),要求保护四川盐运船只的自主通航。蔡锷将军及直隶督军曹锟见电后,颇受感动,便发布手令:“各军遇盐船,只准查验不准刁难。”勉强维持着四川盐运流通的往来。
   大道乐山晏公祠民国六年(1917)七月,川滇两军交战的炮火愈演愈烈,无法履职的晏运使写下“衰年绝塞登高处,已望商山复望京”的怀乡诗句,扶病北返。川督及四川绅士商民闻信后,屡电中央财政部要求晏安澜返任,电报赞扬晏“莅川数载,清风亮节,有口皆碑”。此时,晏安澜虽在北京治病,心中仍系四川运使职责。这期间,袁世凯称帝失败一命呜呼,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和纷争的内乱,北洋政府签订丧权卖国的“二十一条”,孙中山举起护法斗争的旗帜。至十月,他又带病踏上返川之程,谁料行至湖北,闻听荆沙、重庆皆处独立战争之中,只得返京。民国八年二月,68岁的晏安澜在京溘然长逝。
    一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是会死而不朽的。晏公逝世后,广大四川商民十分痛惜,川绅代表傅增湘、胡景伊等14位名流联名上书中央:“呈大总统请为盐运使晏安澜立传。”中华民国国史馆奉总统之令,整理出《镇安晏海澄先生年谱》传世,详述其经国济民之不朽功绩。四川商民纷纷捐资,在乐山县牛华溪观音阁山上,精心建起晏公祠堂,进行祭祀。
    祠堂,是一个姓氏宗族祭祀共同祖先的场所。乱世中,四川商民竟破例为一名陕西商洛籍官员修祠堂,实为全国罕事。晏公祠竣工于民国十九年(1930),落成碑深情地写道:“先生归道山者已十载,而前言在耳固历历不忘也!”祠内数十副牌匾楹联,颂扬着晏安澜的高风亮节。中堂匾额书“有功於民则祀之”,对联写:“此地江山同岘首,使君功德在民生。”
    晏安澜的传奇一生,对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