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保安风情
文/图 刘剑锋
文章字数:4059
“ 下湖人”的叶家大院
保安街上的生意人

  文/图 刘剑锋
  走出洛源镇,是洛河的第二镇——保安镇,洛河自西向东贯穿全镇。和洛源镇的宁静安闲相比,地控渭华的保安镇显得热闹了许多,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是男耕女织、持家过日子的好去处。那些因灾荒、因生计而迁入的“下湖人”,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园,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于是,保安便拥有了一种别样的风情。
  老镇保安
  从南到北,称“保安镇”者为数不少。广东省连州市、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湖北省大冶市、湖南省宁远县、河南省叶县、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等都有保安镇,在陕西省志丹县也有个保安镇。
  但是,位于洛河上并拥有众多传说的,只有洛南的保安镇。
  和洛源镇宁静安闲相比,保安镇多了一些热闹和躁动。热闹和躁动或许与它的位置有关。
  走出洛源,在保安这个地方,其河谷地带豁然而开,山水之间,平川廓然,田畴纵横,山水联手造就的是元扈山、阳虚山、金台山、书堂山、九焰山、鱼龙山与洛河川、蒿坪川、文峪川的“六山夹三川”地貌;且东去县城,西接洛源,南连商州,北壤渭华,与外面世界的交集比地域封闭的洛源畅通了许多;这里还有为数不少的“下湖人”,带来了南方别样的风情。
  “六山夹三川”的保安隐藏着一个热热闹闹的过往。
  得从3条古道说起。
  《畅志》记载:“(洛南)至周则为武王归马地。”这至少告诉我们,洛南在周代的时候就应该有西去长安、北连渭华的道路。
  事实上,洛南北连渭华的3条古道,就在保安。
  在保安镇东边有条文峪河,沿文峪河北上,经瓦子坪,是一条通往华县的古道;向北经华岔至冢岭,是另一条进入渭南的古道,往南,越过洛河,进入商州,与商於古道连接;从保安沿洛河经张坪,到洛源镇,是通往长安城的古道。正因为保安为北控渭华的入山要道、西据入洛源的关口,不仅是木材、药材等出境运往关中各地的商贸重镇,而且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载,秦汉时这里便有了保安古镇。
  因为是个商贾兵家必争的要镇,所以,“保安”之名是不是就因为祈求保佑此地平安而来?
  保安街距县城25公里,距上游的洛源镇20公里。
  镇子北依自秦岭绵延而下的蒿坪岭。清人王之球曾经写过一首《蒿坪岭》的诗,道出了与保安镇相依相伴的蒿坪岭如画的风景:
  桥通流水映林间,水落高松万仞牵。
  人遇穷愁肥转健,路惊险仄病忘怜。
  岭云半掩岭边树,山雨遥冲原上烟。
  东望重岭凝远滞,有怀泛酒学逃禅。
  保安曾经有个竹林寺院,与华严寺、柏峪寺等曾被称为洛南的“八大寺院”。宋人强至,曾做过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在洛南写下若干诗文,其中一首《戏书保安寺院壁》,即以戏谑之言来写这里的竹林寺院:
  僧言此寺从唐建,冠盖无人一到来。
  还似长官居僻邑,不逢使者枉行台。
  保安镇虽小,但是却不像洛源镇那样的安详、平静。每遇集日,横跨于蒿坪河的桥上、桥头十字,是保安街最热闹喧哗的地方。桥下是哗哗的流水,桥上是喧嚣的集市,别有一番情调。
  保安也是不缺少美食的地方。有着同一条洛河水,有着同样的高寒地带,保安的豆腐、豆腐干、糍粑、荞面饸络等各色小吃也非常有名,与洛河之上的洛源遥相呼应。除了小吃美食,与洛源镇不同的是,保安集市上的铁器农具、锅碗瓢盆、布匹衣物、草编工艺等土特产品,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蒿坪岭下是蒿坪河。蒿坪河把保安镇一分为二,河东是老街,河西是新街。但是现在,真正意义的保安新街在老镇子的东南,其面积是老镇的好几倍。
  保安文化的挖掘与呈现渗透在小城镇的建设中。保安街社区更名为“仓圣社区”,社区修建了12000平方米规模宏大的仓圣广场,塑起了仓颉像、仓圣柱;制作了“保安八景”及《保安镇赋》文化墙,还开辟了充满保安人文底蕴的阳虚路、仓圣路,街路平阔,群楼栉比;新街里还建成了独具风貌的仿古一条街,形成了500余户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整齐划一的小楼,南北走向的宽阔大街,其入口建在洛河岸边,牌楼之上的“汉字故里”4个大字,格外醒目。
  在洛南特色小镇打造中,上游的洛源镇被定位为“豆腐小镇”,而作为传说仓颉造字地的保安镇,则被定位为“仓圣文化小镇”。
  与保安镇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湖人”的安详、恬然。
  “下湖人”的家园
  据《洛南乡土志》载:“汉代三秦,高才雄略,渠率(巴蜀)七姓居于商洛。”又据《畅志》载:“迨至元明,丧乱频仍生事日凋敝矣。”以致人口外流,但在明洪武至万历的200余年间,“人口兹蕃,鸡鸣犬吠相闻,官私稍稍富贵”,移民大量迁入,迄今洛南居民中多有来自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四川的人口,也就是今所谓的“下湖人”。而明代初期自山西“大槐树”迁入的人口,多不知其祖籍源头,仅知其老家为“山西大槐树”下。
  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的保安,是男耕女织、持家过日子的好去处。那些因逃荒或者因生计而来的外地迁入人口,自然会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所以,保安就有了自己别样的风情:外地迁入的“下湖人”和地地道道的保安土著人口构成了保安居民。
  保安,无疑是这些“下湖人”理想的家园。
  这些迁入的“下湖人”有叶姓、李姓、陈姓等大户,他们大多居住在保安的蒿坪、白湾、八道河等村。这些南方来的移民,其生活习惯、语言都与本地居民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移居保安已经几百年,他们的后辈已经融入到了这里,但是他们依然乡音不改,生命中的情愫依然和他们那个遥远的故土血脉相连。事实上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两种语言,一个是他们的方言,一个是地地道道的保安本地方言。当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多讲让保安当地人听不明白的方言,而走出他们的圈子则是和本地毫无二致的保安方言。
  在这些乡音的背后,是他们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乡风习俗。他们过年的时候要吃晚饭,过白事的时候要唱孝歌、念黄经。他们的房屋大多为五檩四椽,中堂敬天地君亲师之位。
  “下湖人”不仅把浓厚的乡音乡情带到了保安,而且把他们的那份勤奋淳朴、厚道率真、与人为善、生性好客、互帮互敬的本色带到了保安,他们与保安土著居民世代交好,融洽相处。
  或许,走进这样一家人,你会再分明不过地感受到“下湖人”的那种善良淳朴、心境开阔、泰然持家的品质。
  在洛源,有一家“下湖人”民居——叶家大院。
  叶家大院
  叶诗林是叶家迁徙到保安后的第10代。他告诉我,从安徽、河南迁徙到保安的叶姓家族现在有2000多口人,分布于保安镇的各个村子。叶振东是叶家迁徙到保安后的第8代,是叶诗林的爷爷辈。他说,“叶振东”这个名字没有叫出去,只叫小名叶三九。他说,听老人们说,他们从河南沿洛河一路逃荒上来,到保安这个地方,土地广阔平展,有山有水的,就把家安在这里。
  大约19世纪中叶,一个从河南逃荒而来的女人带着两个儿子叶世华、叶世茂来到保安。保安叶姓家族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叶世华、叶世茂也成为定居保安后叶姓家族的第1代。
  在保安镇白湾村有个保存完整的叶家大院。
  这是叶姓家族修建的众多四合院当中的一个。
  这个四合院属于叶家民一家。叶家民有三个儿子:叶声庚、叶声丕、叶声敬。
  10年前,在拍摄《洛河行》时,叶声庚已经去世,叶声丕90岁,他的弟弟叶声敬85岁。那时候,这个四合院里是个四世同堂的家,家族人口超过120人。叶声丕和叶声敬最大的重孙子是高三学生,最小的重孙子只有半岁。那时候,叶声敬老人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叶家民来的时候,叶家大院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他们说不清这个叶家大院是什么年代建起来的。
  叶家大院有中、东、西三个大院。中院宽大,地上铺着青石组成的图案,图案之间栽种着花草树木。院子东西建有厢房,沿台阶而上是高高的正房,房间空间极大,看起来是待客或家族团聚议事的地方。正房的门是四扇的,均是传统的窗格式的,窗棂线条周正,制作精致。
  正房两侧是分别通向东西两个大院的走廊。东西两个院子小一些,但有独立的门楼,院子中间有天井,正房里分了若干小套房。三个院子一共有大小22个间房。
  虽然三个院子有独立的楼门,都有独立的灶房,但是,三个院子的房间都是互通的,房间连着房间,许多房间既是卧室又是走廊,同时还可以是灶房。这样的格局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虽然庞大但却其乐融融、和睦相处的家族氛围。
  叶诗林说,他们叶家血脉里生生不息的根,是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安徽桐城,后来迁徙到河南,最后落在洛河边保安的这个宁静村落。
  10年前,90岁的叶声丕除了耳朵有些笨之外,身体很好,经常拄着拐杖,或做些家务活,或在院落侍花弄草,或到村道上走一走,或者站在门口,依着那棵和他爷爷叶家民的年龄差不多的老核桃树,回想叶家悠长而温馨的日子。
  叶声丕的妻子李淑贞当时88岁。她是17岁嫁到叶家大院的。
  老大叶声庚的妻子杜金云,当时也是88岁,她除了眼睛不大好之外,身体非常硬朗,屋里屋外的活计,她都要做个不停。她是1947年嫁到叶家的。
  妯娌两个在叶家的院落里已经度过了60多年的岁月。她们都有一对小脚,这对小脚已经穿越了近90个春夏秋冬的日出日落和苦乐酸甜。在静静的院落、弥漫的花香里,这对小脚诉说着时光的悠长,生命的坚韧。
  妯娌两个虽然在叶家大院一起走过了60多年的岁月,但是她们没有过龌龊,没有过纷争,没红过脸,亲如姐妹,情同手足,生儿育女,操持家务。
  现在,叶声丕和李淑贞、杜金云妯娌都已经过世多年。
  100多年来,叶家人一直就住在这三个大院里,即便是现在都修起了新房、盖起了小楼,但是这些新屋子依然和大院紧紧地连着。100多年来,不管是战乱、洪涝、旱灾,还是十年“文革”浩劫,叶家人从来没有分开过,从来没有起过龌龊、有过疏离,他们就像这紧紧相连的三个大院,聚拢在一体,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这也是这个家族一以贯之的处家之道。
  叶诗林一生行医乡里,治病救人。在采访中,他给我看了他写的一首诗:“迎诊白发动心弦,方知身疾无人瞻。有子有孙心不善,大慈大悲赠药单。”他说这些文字写的是:有一次他接到一个老病人,白发苍苍,身患重疾,这个老人有5个儿子8个孙子,但是却无人赡养。老叶心里极不是滋味,便免费为老人看病、送药。他感慨地说,在他们叶家,是从来没有过这种不孝不敬、不赡养老人的事情的。
  在叶家大院,在叶家人的脸上似乎很难找到岁月的痕迹,你所能看到的都是这种平静、安详、淡然和满足。这或许是叶家人以及李家人、陈家人这些“下湖人”能够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和睦而安静的生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