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90后女大学生的公益情怀
文/图 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1834

 
  在同龄人忙着找工作,或者谈恋爱时,商洛学院女大学生巩贝贝却选择把多数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做公益事情上,她还创办了一个公众号,把每次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都写进文字里。“对我来说,公益是一种情结,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她这样解释道,她的笑容,真诚又干净。
  出生于1994年的巩贝贝,从小生活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里,她记得,每当有乞丐从门前经过时,家里人从来不嫌脏,总会给他一口热饭吃,有一次,巩贝贝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流浪汉,想着他肯定是饿了,便递给他了一个热乎乎的馒头,没想到他当场跪下来磕头,这个举动刻在了巩贝贝的记忆里,她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并且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帮助和关心他人。在村里看到推着架子车的老人,她会在后面帮忙推一把,有不小心摔倒的孩子,她也会赶紧伸手扶一下。上大学之后,巩贝贝开始写文章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把爱心渗透到点滴的文字里,而她最初的公益行为也是从收养流浪的猫、狗开始的。有一次,巩贝贝被一个网友拉进了丹凤公益群,群里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非常热心,经常利用周末时间策划一些爱心志愿活动,作为里面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整天跟着这些大哥大姐跑,巩贝贝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她感觉终于找到了组织,从此便与公益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几乎每个周末,群里都有活动,我总是在周五下午从学校坐车回到棣花老家,呆一晚,第二天一早便赶去县城参加活动,周日又返回学校。”巩贝贝说,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有的同学看到她忙碌的奔波在丹凤和商州两头,很不理解,问她这种活动是不是很好玩,还有同学在她的带动下,也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
  2016年初,巩贝贝成为了市爱心志愿者协会的一员,从接触公益至今,她参加了大大小小30多次活动,帮助最多的就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公益活动去的地方一般都比较偏僻,很多志愿者在途中因为晕车很难受,但是他们却没有放弃过。”巩贝贝说,在这个群体里,她时常被感染、感动着,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她也收获了心灵的充实和愉悦。她在日志中写道:“或许我天生就比较敏感,每当看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时,我总会把他想成自己,而那个时候我又是多么希望别人能帮我一下啊,做公益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心灵的回归。”
  2016年4月6日,巩贝贝和志愿者们带着米面油、衣服及生活用品,去丹凤白家庄村看望85岁的老红军张志发,听说,老人一辈子没有结婚,过着独居的生活,生活条件也十分简陋。因为路不好,车走了近2小时才到地方。“老人见到我们这么多人很是惊讶,他佝偻着腰,本来就不高大的身躯显得越发矮小了,和我的外公倒有几分相像。”巩贝贝对老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她蹲下身来,很自然地帮老人剪指甲,剃头发,问东问西,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却能准确地接受她说的陪伴残疾队员,,做好后勤工作做好后勤工作。话,还饶有兴致地给她们讲起自己1948年参加革命战争,和国民党打游击战的故事。离开白家庄时,看到老人拄着拐杖送别的身影,巩贝贝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回来后,她在文章里写道:“车子越驶越远,窗外的风景却没有来时那么美了,不知道老人这会儿回去了没有?……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爱心公益难道不是吗?今后我一定脚踏实地,尽可能多参加公益活动。”
  有一次,巩贝贝参加了市爱心协会的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助教项目,第一次去,是在金陵寺小学,当时,她只是帮一位老师在一旁辅助上课,没想到第二次去,才进校门,就有几位学生迎上来,热情地叫“贝贝老师好”,巩贝贝很惊讶,不知道学生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名字。原来,第一次上课时,带课的老师偶尔叫了一下她,学生们就记住了她的名字,这个小细节让巩贝贝格外感动,她没想到孩子们会这么有心。还有一次,巩贝贝在山阳照川的一所学校实习,有一天,班上的女生见她上课说话声音不对,下课时便偷偷塞给她两颗糖,打开包装纸才发现,这不是普通的糖,是润喉的药。
  去年冬天,巩贝贝在商洛学院发起了“向贫困家庭的孩子捐衣服帮他们度过一个温暖冬天”的活动,引起了师生的广者,再过2个月她大学就要毕业了,今后,她想当一名基层学校的老师,因为小时候自己上的就是一所希望学校,可以说从小就是被公益关怀长大的孩子,那时候家穷,老师对她也非常关照,她一直铭记于心,而且,农村出身的她深知,因为条件艰苦,学生生源少,很少有老师愿意去山村,而山村的孩子往往是最渴望老师来的。如今,自己也长大了,想把小时候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无私的关爱再传递给山村里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