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南创新管理驻村“第一书记”
文章字数:875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李治军 通讯员 王兴军)引进企业在社区投资1000万元建成20万尾冷水鱼养殖基地;为社区争取项目扶持资金12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万元;帮助社区建成200亩丹参基地,成立合作社,吸纳39户贫困户;推动发展3个脱贫产业项目,每年可让社区实现20万元的集体收入、可解决50名贫困户劳力就业、每户贫困户会员可分红2000余元……一件件实事、一个个数字,记录着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社区“第一书记”胡永的“政绩”。
  去年以来,商南县参照省市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创新推出“两定一压三跟踪”管理模式,力促“第一书记”在包扶村比担当、有作为。
  “两定”即给“第一书记”定方向、定任务。县上要求第一书记根据所在村的发展总体规划和任期工作目标,制定驻村工作计划,“签订一份责任书、走访一遍贫困户、制定一份规划书、记好一本民情账”,按日逐项记录每天的工作情况,每季度向县委组织部、镇办党委和派出单位汇报工作,并报送工作信息。
  “一压”即压担子,让“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有压力。县上对“第一书记”拟定的脱贫规划,由各镇办审核把关,并由县扶贫、农业、发改等部门对规划进行集中点评和完善,确保每个村的脱贫规划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三跟踪”即跟踪培训、跟踪考核、跟踪督查。为消除“第一书记”“镀金”心理和“跳板”意识,该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全方位、跟踪式的教育培训,通过“专业课堂”提升“第一书记”扶贫开发和种植养殖等能力;要求“第一书记”深入田间地头,主动向村干部、老党员学经验、学办法,通过“实践课堂”提升“第一书记”的管村治村能力。通过入户了解、发放问卷等方式,广泛听取任职村党员群众对“第一书记”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反映,并将考评情况及时向派出单位反馈,杜绝“第一书记”无故脱岗,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跟踪对“第一书记”在岗履职情况的督查,倒逼他们转作风,履职尽责。
  截至目前,商南县124名驻村“第一书记”累计制定村级发展规划560个,集中接受涉农方面的培训10场次,满意度测评中收集到的3类25条意见全部得到整改。今年前4个月,“第一书记”在包扶村已解决各类问题5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