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个牧羊人的苦乐年华
文/图 特约记者 孙传卿 通讯员 明婷玉
文章字数:1800

  文/图 特约记者 孙传卿 通讯员 明婷玉
  与花草为伴,跟牛羊交友,呼吸新鲜空气,挖吃山野菜,饮用高山水,住“窑洞”,唱山歌,数星星,看月亮……如此逍遥快活的神仙般日子,哪里找?在商南县湘河镇小岭观村笔杆沟高山生态养殖场,就能让你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然而,能长年享受这样美好生活的人,是养殖场的主人张荣贵。
  张荣贵全家5口人,母亲王春花现年65岁,妻子程书枝跟他同岁,女儿在北京上班,儿子在县城读初中。初见到这个48岁的汉子,给人第一印象是皮肤黝黑,身体壮实,乐观豁达,性格刚毅。
  越是经历过磨难和挫折的人,才会愈加变得坚强,张荣贵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母亲经常说:“咱家荣贵是可怜命,能吃苦,会操心,一天起早摸黑的,一家人生活全靠他支撑。他现在养牛喂羊,实在是万不得已啊!”
  据了解,1998年“8·25”水灾,冲毁了张荣贵家的5间土房、拖拉机和门市部,一夜间他们家成了名副其实的“三无户”。但生活还要继续,灾后不久,张荣贵就背起行囊到北京打工,一干就是11年,2011年冬天回到家乡。
  然而,命运仿佛总是故意捉弄张荣贵。2012年3月10日,当了20多年村民小组长的父亲张明生,在带领群众奋力扑救山火4小时后,不幸丧生火海。这让张荣贵受到了人生第二次沉重打击。但张荣贵没有倒下,他在心里默默告诫和勉励自己:不能一蹶不振,要用勤劳的双手继续拼搏开拓,让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以慰父亲亡灵。
  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农村人靠山吃山,张荣贵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脱贫要靠产业支撑。2012年,他把在北京务工挣来的“第一桶金”作本钱,在海拔640米的自家承包的山地上种植油茶260亩,2013年又种植油用牡丹260亩。随后,又在山上陆续栽植木瓜、苹果、野生猕猴桃、金银花等经济苗木,形成了多样化、立体式生态经济发展格局。
  今年年初,张荣贵结合脱贫攻坚行动,投资50多万元,购买品种牛27头、山羊320只进行喂养。为了给牲畜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张荣贵就地取材,在山上搭建牛羊棚舍10余间,建筑牛、羊、猪土“窑洞”22个,并打6米深的机井3个,挖掘牛羊饮水坑、蓄水池10余个。还把低压电拉到山上,购置设备,给牛羊加工油菜、苜蓿草、高粱等秸秆饲料。
  为了更好地看护牛羊,确保财产安全,张荣贵做好了长期吃苦的准备,他在山上给自己建了两间10余平方米的“窑洞”住房,自己做饭吃,所需生活原料是老母亲从山下背上来的。
  所有牛羊以在高山草地和林间散养吃草为主,早出晚归。张荣贵说,牛羊在山上散养可吃野生牧草8个月,冬季关在圈舍吃饲料。他专门雇请了一个残疾年轻人负责放牧,除了提供吃住,每月还给发近2000元的工资。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把土山坡变成“花果山”和“绿色银行”,张荣贵不惜投资20多万元,打通了从山脚到山顶3.5公里的盘山公路,小车直接可以开到山上。
  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责任田”,张荣贵连续几个月都不下山,独自一人呆在山上。白天有牛羊作伴,晚上难免有些孤单,张荣贵就玩玩手机,听听音乐,或与媳妇微信聊聊
  天,或在月光下抽抽烟、喝点小酒。劳累,对张荣贵而言,已成习惯,也是一种对快乐的享受。
  为了加速脱贫步伐,张荣贵还在县城开了个小门市部,平常由妻子负责打理,顺带照顾儿子上学。每次从县城离开时,善解人意的妻子都要让他从门市部拿些烟酒,到山上改善生活,因为烟是寂寞时解闷的,酒是劳累后解乏的。母亲身体不太好,但很勤劳,每天都要把饭菜和蒸馍送到山上的田间地头,下雨时就给山上工人们送雨伞送雨衣。
  从北京回来到现在,由于长时间在山上超负荷劳作,张荣贵皮肤晒得黝黑,酷似非洲人,人也整整瘦了6公斤。看到丈夫可怜,妻子曾劝他放弃,而张荣贵立场坚定,发誓要坚持干下去,而且要干好,把投资的本钱加倍收回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在基地看到,百亩油茶绿意盎然,一棵棵木瓜树随风摇曳,成群牛羊膘肥体壮,生态农业产业园一派丰收景象。这是张荣贵和基地务工人员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果。4年多来,张荣贵共吸纳本村11户贫困户、闲散劳动力20余人在他的山上基地务工,赚取工钱60万元。贫困户汪建胜长年在基地帮助除草、栽茶、放牛羊、盖圈舍,累计收入10余万元。
  为了示范带动更多的群众兴产业增收入,今年,张荣贵成立了“荣贵畜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他说:“我要把这个产业园打造成小岭观村的样板基地,带领村上贫困群众一起闯市场,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5月13、14日连续两场喜雨,使张荣贵的产业基地增绿不少。站在山上,环顾四周,张荣贵仿佛听见了林木勃发和牧草萌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