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洛水仓颉
文/图 刘剑锋
文章字数:4550



   
   
  在位于保安镇洛河南岸元扈山的悬崖上,隐隐显出一些早已辨不清纹路的模糊图案,被传为仓颉所造的汉文字。对于洛河,对于洛河岸边的百姓来说,仓颉及他的造字活动永远是生长在心里的一片葱茏而烂漫的原野,所有的传说和故事都在这里生长,在这里开花,成为人们永远的骄傲与自豪,是流淌在他们心口之间的最鲜活、最温馨的语言。
  仓颉造字在保安
  明朝任商州抚治道的王光经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史皇祠记》的文章,文中写道:“按《帝王世纪》云: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作文字。……《禅通纪》则云:史皇氏生而能书,长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水之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而创文字。”
  站在保安镇边的洛河上东望,仓颉长登的“玄扈山”和“阳虚山”分立洛河南北。北边稍低稍平缓的为阳虚山,南边高峻挺拔的为玄扈山。玄扈山后称“元扈山”,是清人为避康熙皇帝玄烨讳而改的。
  保安镇盘底村(现合并为庙底村)之名源于村后这座山上的盘山路。这条盘山路自古为保安通往永丰、商州的一条捷径,由于山势陡峭,这条道在悬崖陡壁上自下而上盘旋环绕出许多盘道,当地人称有18盘之多,故名十八盘。十八盘所在的这座山就是元扈山。
  笔立陡峭的悬崖显得格外的安详。但是它却曾经是那么喧嚣,那么牵动着洛南人的心绪。
  在陡峭的崖壁上,隐隐显出的这些早已辨不清纹路的模糊图案,被人们认为就是仓颉所造的汉字遗迹。据明李应祥、俞安期撰《雍胜略》载:“仓颉造书于此。”
  据载,传仓颉所造之字原本很多,明代万历年间《白水县志》记载:“仓颉造书两卷,后失于兵火。”现残存28个。
  即便是现在,也是很少有人能够辨认出这28个字。《陕西金石志》(卷一)上载,李斯也就只能识得其中的8个字:“李斯止识八字,曰:上帝垂命,皇辟迭王,其余二十字斯不能识。”
  清人朱凤英曾写下《拟古·元扈山仓颉二十八字》,也道28字镌刻于悬崖、李斯只识其中之七八的情形:
  轩皇受凤图,记载元扈山。
  仓颉廿八字,镌勒万仞间。
  鸾凤互轩翥,蛟缡相纽盘。
  闻道秦李斯,摩挲窘且艰。
  诩能识七八,恐藉欺愚顽。
  后人把28字辨识如下:
  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仓颉这28字是如何造的?
  在唐代张彦远那里,书与画的诞生是人们生活实践的需要。他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仓颉……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像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最早记载仓颉造字传说的《山海经》说:“灵龟负书”而“授之”。到底是灵龟把最初的文字造型或符号背负给了在洛水边苦思冥想的仓颉,还是仓颉受到灵龟的“丹青甲文”启发而创文字,在《山海经》里看不到端倪:“……又东十二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郭璞注曰:“河图曰:‘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而《皇帝录》则这样说:“黄帝坐于元扈之阁,凤衔图至。”这个“凤”衔来的“图”,就是最初的文字还是启迪仓颉造出文字的图案?同样不得而知。
  《水经注》卷十五《洛书·伊水·涧水》里有这样的记载:“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经》曰: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河图玉版》这样说:“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见《中国古典文化精华·水经注》)
  到后来,《精编二十六史》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让答案渐渐明晰:显然是灵龟所负之“丹青甲文”让仓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绞尽脑汁的仓颉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字是为生活于自然之中的人所用的,关在屋子里捻须苦思、捶手顿足而空耗脑细胞是不管用的,必须从自然和生活中来。于是受命于黄帝而造字的仓颉,“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创造出了文字。
  有《精编二十六史》记载为证:
  “帝(轩猿黄帝)一日又梦两龙以图授帝,帝乃斋戒,往河求之,有大龟溯流负图文而进。帝拜受之,得其五要。乃设灵台,立五官以叙五事: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臾区占星,车区占风;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命容成作盖天以象天……命仓颉制文字。仓颉四目,生有圣德。时有灵龟负书,出于洛水之汭,丹甲青文,仓颉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以指画掌,而创文字。”
  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仓颉是受大自然物体具象的启发而创造了文字。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也说:仓颉“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孝经援神契》中也说,仓颉效法洛水鬼书之像,首创丹青绘画,垂萌创立图画文字:“奎主文章,仓颉效像洛鬼,曜书丹青,垂萌画字。”
  仓颉传说中的28字就是这样造出来的。
  天雨粟,鬼夜哭,龙潜藏
  28个汉字的横空出世,石破惊天,开天辟地,鬼神岂能无动于衷?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曰:“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
  《春秋元命苞》中说:仓颉“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精编二十六史》记载:“文字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对“天雨粟,鬼夜哭”的解释是:仓颉造字,使“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也传玉帝为犒赏仓颉造字之功,特赐其金人,仓颉却认为这是本份,不配收取,只愿天下五谷丰登,百姓皆有足食,于是,但见朗朗晴空落下密密的谷粒,黄帝便将这一天定为谷雨节。
  《汉书·纬书》甚至说,仓颉造出文字后,兔也在哭,因为它忧戚自己的毛将要被做成笔毫了:“兔夜哭,谓忧其毫将为笔也。”
  清人朱凤英的《拟古·元扈山仓颉二十八字》中,把28字称为天地之间的“至宝”:
  天地有至宝,神物昭人寰。
  在德不在图,一画透元关。
  明代曾任陕西参议的苏浚在《商洛署中记异》中把28个字称为“龙文”:
  史皇凿混沌,玄黄剖春秋。
  仰徒玄扈冈,俯盼洛水流。
  龙文二十八,零落寄商丘。
  风云时呵护,山鬼夜啾啾。
  清末民国时洛南人叶声吕曾经在《玄扈山观仓颉遗字》诗中描述了崖壁上仓颉遗字“剥蚀不可辨”的情形:
  皇颉始造字,留迹玄扈阴。剥蚀不可辨,悠悠岁月深。
  洛水自西注,俯视碧沉沉。我来独樵木,朝夕自讴今。
  元扈山崖壁上所刻之字何以会模糊不清?
  《洛南县志》记载,因为崖壁上有了这28字,凡过往的达官贵客,骚客显士,无不瞻仰圣迹,拓印字形,当地要搭建木排、高梯供来人观瞻,百姓不堪其扰,加之劳役繁重,于是有人乘雷雨天纵火焚毁,致使字迹难以辨认。清同治年间洛南县令陈尔茀,曾在洛南留下10多首诗,其中的《阳虚鸟迹》就描述了百姓“油泼纵火”使“字颓山烈”的情形,并慨叹“近民劳役苦年年”的“公门弊政”:
  阳虚岩,字可斗;墨成潭,岁经久。
  鸟迹成文仓颉书,留传人间应不朽。
  近民劳役苦年年,油泼纵火滋棘手。
  字颓山烈石成灰,此役民间从此否。
  嗟哉石冤,公门弊政天何言。
  洛河北岸眉底村后曾经有一泓碧幽幽的潭水,称为“黑潭”,传说也与仓颉有关,说这个潭就是仓颉造字时涮洗笔墨的地方,所以黑;还有一种传说,云仓颉在此处造出文字,人们前来挥笔临摹致使潭水黑如墨漆。因而,它便有了一个在洛南家喻户晓的故事“墨染黑潭”。  清代洛南人王之球曾写下一首
  《黑潭》诗:
  黑潭留潭迹,名从左史来。
  赤文山鸟舞,绿字水云开。
  旧迹寻遗书,荒川剩废台。
  同文千载下,怀古同悲哀。
  王之球不仅点明黑潭遗迹出自黄帝左史仓颉,而且为造字处的荒废而感到悲哀。
  人们是怎么得到这28字的?
  据资料记载,保存28个字最早的资料为中国最早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淳化阁帖》,称宋代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宋太宗命侍书学士王著选内府所藏历代书法,摹刻于枣木板上,拓赐于大臣。全帖分为十卷,《仓颉书》排诸家古法帖五卷中的首篇。到了宋徽宗大观三年即公元1109年,太师蔡京又奉命据内府墨迹重新进行刻印成《大观帖》,并对这28个字做了后来被人们公认的解释。
  在洛南,28字的来历是这样的:
  清道光年间曾任洛南知县的王文森,从民间征得了28文字的拓印本,便令摹其字刻于石碑,树于山下的许庙村。这块碑现存于县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现存留于白水仓颉庙以及全国各地的28字形,均来自洛南这块石碑上的拓印本。
  一条洛河水,两座山,一块图案模糊的山崖,一张了无踪迹的拓印本,一块碑,一个黑潭,以及人神共存的传说故事,成为仓颉在洛水之上造字的力据。
  的确,虽然仓颉造字传说遍布大江南北,但是在仓颉到底是如何造出文字这件事情上,均记述较为模糊,唯有仓颉于洛水之上观天象鸟迹“指掌而创文字”的传说却如此清晰而繁多。
  于是,在洛南人的心中,仓颉就静静地站在洛水边,像洛河边从未老去过的青山那样,炯炯的目光穿越漫漫岁月,把那些丝丝缕缕清清亮亮的暖意和慰藉带给人们,把天地间的睿智与灵秀挥洒给人们,把骄傲和自豪同样留给人们。
  仓颉造字之功
  作为人类书写语言符号和交流信息工具的文字,它的诞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的诞生在人类蒙昧与文明之间划出了一道巍然的分水岭。在汉字诞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仓颉功莫大焉。仓颉造字揭天地之秘,石破天惊,从此“辩治百官,领理万事”,“纪纲万事,垂法立则”,其功彪炳千秋,因而“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春秋元命苞》)。
  的确,因为有了文字,历史由蛮荒而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情感思想被有形的物质记录下来,生产生活能力、实践创造能力突飞猛进,“愚者得以不忘,智者得以志远”,上天自然要以降谷粟的方式来嘉奖;而汉字的产生又为人们揭开天地的奥秘提供了工具,“造化不能藏其秘”,“灵怪不能遁其形”,可怜的鬼神从此难以主宰人的命运,只能遁于落寞,暗自叹息,黯然神伤,只好在黑夜里悲伤地哭泣了。
  神鬼显然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打量仓颉造字开天辟地的价值的。作为汉字受益者的先贤们,则进一步道出了仓颉造字对于终结蒙昧、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国家治理的意义。  古人以为仓颉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淮南子》说:“其赫赫的功德于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幼书故事琼林》卷四:“上古结绳记事,仓颉制字代绳。”此书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太古未有文字,燧人氏作结绳之政,大事结大绳,小事结小绳以记之。仓颉为轩辕氏史官,视鸟迹为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  《淮南子·泰族训(本经训)》云仓颉造字意义非凡:“仓颉之初作书,以辨治百官,领理万事,愚者得以不忘,智者得以志远。”  叶声吕在《玄扈山观仓颉遗字》中褒赞仓颉造字开启蒙
  昧:“当时字初成,昊苍为雨粟。泄彼天地精,开兹蒙昧俗。”
  《韩非子·五蟲》说:“仓颉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谓仓颉作为乃为“公”,显然功德无量。
  卫恒《书势》云:仓颉“视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则”道出了文字记录万事万物、制定法规纲纪的巨大功用。
  如果仓颉真的创造了最初的汉字,他无疑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肇始者和拓荒者,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四大发明”,它是辉耀我们华夏漫长历史的无与伦比的发明,成就的是东方文明的根蒂和源流。
  对于语言来说,阐释仓颉造字之功,显然是贫乏的。就把它交给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