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
——商洛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上)
文章字数:3981






  本报记者 李小龙
  “我今年种了10亩地,能收两吨干黄芩,纯收入能有两万多元钱!”6月10日,商州区夜村镇李河滩村村民代勤发正组织人在自家地里除草。
  代勤发已有30多年种植中药材的经历,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药材种植使他家过上了富裕的日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像代勤发这样的药材种植户在我市非常普遍。
  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中药资源,悠久的种植历史,使药材种植和加工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中医中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经济遗产。秦岭山系是我国两大中药材适生区之一,而商洛全境处于秦岭腹地,有着深厚的中药资源,悠久的发展历史,广阔的种植面积,众多的中医药企业,已基本形成中医药产业体系。
  中药资源得天独厚
  “秦岭最美是商洛”商洛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素有“秦岭药库”之美誉。
  商洛地处秦岭南麓东段,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为汉江、丹江的上游地区,又在秦淮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山地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重金属含量低,无污染,是我国西北地区中药材最佳适生区和理想的药源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区。
  独特的地形、地貌、土壤为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天然资源,自古就有“秦地无闲草,商山多灵药”之说,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曾留下“商州赤箭(天麻)丛生,独摇遍野”的赞誉。
  “据不完全统计,秦岭境内拥有植物种类5000余种,连翘、杜仲、五味子等野生木本中药已郁葱成林。国中草药资源汇编》收录的2002种中草药中,商洛分布有1192种,其中265种被列入新版《药典》。丹参、桔梗、连翘、南五味子、黄芩、柴胡、天麻等10多种大宗道地中药材品种,因质优量大而位居全省前列,畅销全国且有部分出口。”市中药办主任曹小军告诉记者。
  中药发展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医者利用商洛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广泛采集中草药样本,搜集民间医药成就,建立和充实生理、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因此,商洛的中药种植一直都比较活跃,很多农户从事中药种植、采挖、加工、贩卖等活动并代代相传。”市中药办工作人员李斌说起我市中药材种植历史,头头是道。
  据介绍,在唐朝时期,孙思邈从家乡耀州来到商洛设堂采药、制药行医13年,所著《千金要方》、编篡《唐新本草》亦吸收了商洛中草药的精华,为商洛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创名优道地药材起到了历史渊源的作用。
  在商洛,有很多孙思邈的遗址和关于他的历史传说。如现在柞水药王堂村内保留下来的就有药王庙、药王井、药王碥、晒药台等遗址。药王庙里的两棵古柏,据传是药王亲自栽植,现成为商洛重要的医药文化古迹。相传,孙思邈一次在商州黑山采药时不慎骨折,被当地李姓猎人相救。养伤期间,他仍然坚持为大家治病。离开李家时,收李家三子李小山为徒。后来,人们为了怀念、感激孙思邈,便将原来村名“槐树坪”改为“药王坪”,并修庙立碑,长年烧香祭奠,祈求健康平安。
  李小山一直跟随药王约30年,后在京城长安开设“益生堂”行医,李小山之后李家每代总有一人继承其医术。“益生堂”声名远扬。清末,“益生堂”因获罪朝廷,举家迁回老家,在商州城里开设“益生堂”,虽多有起伏,但在利用商洛中草药资源,为当地老百姓治疗疾病方面有口皆碑。孙思邈还曾在山阳天竺山采药治病,当地现在还留有被称为药王寨、药王台和百草谷的地名。
  在清代,有医者罗时义,镇安县东干沟人,乾隆23年就任湖南永州州判。上任后见官场腐败,即辞官归乡。但他济世救民之志未衰,便购置医书,日夜苦读,利用当地丰富的中草药,为民治病。他看病不分白天黑夜,不避风霜雨雪,随请随到;他高尚医德、济世救民被人敬之为祖师爷。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入葬的山命名为祖师山,在他坟墓旁建起了祖师庙,年年焚香朝拜。
  在近现代,有王家成,柞水西川人,草药骨伤专家、中医辞典编写组顾问,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35年,红二山阳的袁家沟口,王家成等当地医生积极治疗负伤的战士和伤员,并动员、组织群众为红军的“杨家岭医院”采挖供应中草药。  
  1968年,解放军总后医疗队在柞水巡回医疗中发现了王家成用中草药接骨的独特技术。接着,陕西战备中草药科研组派专家来到柞水收录王家成接骨、止血、治疗常见病的验方。
  1971年、1975年,王家成先后两次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鼓励他“要继续发挥中草药作用,为人民作出新贡献。”1978年,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他献出的“盘龙七”秘方,经研制的“盘龙七片”“盘龙七酒”遍销全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前,柞水县的盘龙制药公司就是根据王家成的中医药秘方发展起来的。中药产业成优势产业
  进入新时期,商洛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1974年,当时的商洛地委邀请陕西省科学院西北植物园,在洛南县研究丹参、桔梗“野生变家种”并获成功,随后柴胡、白术、桔梗、山茱萸的人工种植在全市大面积推广。1998年,天津天士力集团选中秦岭山中这块“风水宝地”,在商洛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丹参药源基地,商洛中药产业由此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中医药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脱贫攻坚的特色主导产业来抓。”曹小军告诉记者,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商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2014年,成立了市中药产业管理办公室,理顺县区管理机构;2015年9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中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中药产业工作的领导。
  记者了解到,为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市上和部分县区设立中药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引导中药产业发展。市政府办连续两年印发了《关于做好中药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把中药产业发展任务分解到各县区,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2016年4月,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中药产业发展暨订单种植座谈会,进一步安排部署产业发展工作,总结交流经验,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2016年度中药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夯实了目标任务,部分企业与种植基地签订订单种植协议,加快推进规模化、规范化“十大商药”基地建设。目前,全市中药材总面积已达180万亩,年产量40多万吨,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居省内各地市之首。
  走上基地化种植订单式发展
  “我们合作社有160多户社员,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黄芩,最多的种植黄芩60多亩,少的也有5亩地。全合作社种植黄芩2000多亩,今年仅种植黄芩一项能收入800万元。”代勤发也是商州区丹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原来的药材种植都是独家独户,比较零散,但近年来,几乎村村都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组织,大多数村民都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药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式发展模式已成为常态,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大家种植药材的积极性,降低了市场风险。
  多年来,我市坚持把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助推、企业主体、群众参与”,推行“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人工种植与野生抚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药源基地建设。2016年以来,全市重点抓好“十大商药”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商州的牡丹、黄芩、桔梗,洛南的连翘、万寿菊,山阳的黄姜、葛根,商南的牡丹、杜仲,丹凤的山茱萸、金银花,镇安的天麻、猪苓,柞水的红豆杉、五味子等为特色的“十大商药”规模化基地,不断优化中医药产业发展。目前,全市规模化种植80万亩,建立了近40个规范化示范基地,被省上列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在推进产业发展中,我市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广订单种植,积极为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牵线搭桥,使基地、农户种植的药材卖得出、有收益、能致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220多个。2016年4月,全市中药产业发展暨订单种植座谈会议上,13户企业与种植基地签订订单种植协议,举行了种植订单签约仪式,共征集签订种植订单38份,订单种植面积4000多亩,订单种植收购量达3.6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
  据统计,2016年,全市新发展中药材27.38万亩,建设示范基地8.86万亩,抚育改造13.25万亩。
  中药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
  “商洛已经成为我们公司的重要药源基地,十多年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药材,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与商洛的合作力度。”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峰华告诉记者,继商洛丹参在全国首家获得GAP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之后,天士力商洛丹参种植基地又获得中国中药协会颁发的“2015年优质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认定证书,成为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丹参种植基地,丹参太空育种试验工作更是全国领先。
  近年来,随着陕西必康制药集团公司成功上市,陕西必康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及信息交易平台项目在山阳县开工建设,必康集团新医药综合体项目正在推进中。山阳天之润公司万吨中药材中间体提取项目投入生产,香菊公司迁建完成,天士力商洛中药产业园二期扩建项目开工。目前,全市中医药工业产值达67.39亿元,比2014年54.7亿元增长23.2%,是2010年9亿元的7.5倍。全市规模化中药生产企业发展到19家,其中产值上亿元企业8家,过10亿元企业2家。商州、山阳、柞水三县区初步形成了以医药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中药产业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据了解,特别是依托资源、依靠科技,我市先后建立了中药材GAP工程中心、中医药研究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天士力、香菊、盘龙、必康等制药企业分别与市外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自主研发以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新药品40多种。目前,全市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生产线达40多个,注册商标58个,盘龙牌“盘龙七片”“东秦牌”香菊片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丹参滴丸、香菊片、盘龙七系列产品全国驰名,“十大商药”名扬全国。
  去年,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出台,4月18日,我省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这些都对未来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也为我市中医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