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围绕“三建三带”助推脱贫攻坚
文章字数:2355
  本报讯(崔福生 张勇)今年以来,柞水县人社局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就业脱贫决策部署,切实找准就业创业工作与精准脱贫的结合点,计划利用3年时间,实现就业3900人11000人脱贫。为了实现就业脱贫目标任务,柞水县人社局创新推行“三建三带”(即:“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建立岗位开发激励机制,带动贫困户就地就业;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转移就业”)的模式,目前,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799人;建立创业基地4个,就业扶贫基地5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844人;开展技能培训8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59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
  柞水县人社局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及“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建设创业基地,为贫困户自主创业提供优质平台,给贫困户发家致富提供“广阔天地”,让贫困户变身“创业者”。一是“全覆盖”建设,让贫困户就近创业。成立了柞水县就业脱贫作战指挥室,制订了《柞水县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由人社局9名科级领导每人包抓一个镇(办),确保每个镇办至少建成一个创业就业基地,为贫困户提供“家门口”的创业就业平台。目前,全县9个镇办已建成乾佑街办荣光就业扶贫基地、瓦房口镇金台村就业扶贫基地、家福乐、大学生等5家创业孵化基地,营盘朱家湾、凤凰古镇创业基地投入使用,共吸纳86家创业实体入驻运营,基地创业就业人员417人,吸纳帮扶246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二是“保姆式”服务,让贫困户安心创业。创业基地成立以后,在政策推动、环境培育、条件优化等方面加强保障,并明确专人负责办理各类证件手续,从营业执照到申请就业补贴和创业补助资金,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目前,基地共帮助32家企业办理各类证件手续63次共32件,为贫困户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户共18万元,为27名贫困创业人员发放一次创业补贴5.4万元。三是“人性化”管理,让贫困户放心创业。在为贫困户搭建创业平台的同时,柞水县人社局综合考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通过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不断减轻基地企业的各类税费负担。比如:下梁镇家福乐创业孵化基地通过联营方式,不规定租金,贫困户卖的少他们就收的少,以此减少贫困户资金压力。截至目前,创业基地确定入驻创业实体36家、基地创业就业人员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人,涉及旅游产品、装修设计、电子商务、特色农业等多个领域,引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不断高涨,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态势日益增强。建立岗位开发激励机制带动贫困户就地就业
  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加强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柞水县人社局下发了《关于开发公益性岗位帮扶贫困户脱贫》的文件,通过房租、水电费、社保补贴等措施,鼓励激励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开发各类辅助性岗位,带动贫困户就业,让贫困户变身“上班族”。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护林护路、保洁保绿等辅助性岗位,对贫困家庭劳动者实行过渡性安置就业。县域内企业吸纳一名贫困户就业,按一定标准送企业社保补贴及水电费补贴。二是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依托清洁城镇创建,开发环卫、园林等政府公益性岗位,对于无法输送到企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重点在乡村开发农村保洁、护林、公路养护村级公益性扶贫岗位,就地就近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共开发清洁城镇等公益性扶贫岗位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222人,月工资300元至1800元。村级生态护林员吸纳贫困户437人,月工资400元。三是积极开发特设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我们积极联系各镇(办)征求特设岗位,制定印发了《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的通知》,在全县共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40个,月工资600元,每年补贴100元养老保险。在扶贫部门认定的51个贫困村特别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02个,每个贫困村设置公益性岗位2个(其中:人社协理员岗位1个、村公共服务岗位1个);其余非贫困村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20个,每个村(社区)设置1个公益性岗位(为人社协理员岗1个);镇(办)就业扶贫基地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9个,每个镇(办)认定的就业扶贫基地设置就业扶贫管理员岗位1人。用于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建成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转移就业
  不断健全丰富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各类信息渠道,提升贫困户发家致富的劳动技能,吸纳贫困进园区、进基地、进企业,帮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加收入,让贫困户变身致富增收“多面手”。一是园区带动支持就业。紧紧围绕“服务十大龙头企业,突出十个重点项目,实施50个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重点打造西川就业扶贫示范园区,同时县政府要求每个镇办至少建成2个产业扶贫基地,支持贫困户就近入园变身“产业工人”。目前,西川扶贫产业园内红豆杉、木耳小镇、杏坪镇联丰源等产业扶贫基地共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31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二是教育培训帮助择业。开展了全县贫困劳动力摸底工作,建立了“一库五册”台账,按照男16至60周岁,女16至50周岁的范围进行逐一比对核实,共识别贫困劳动力10694人。整合县农业、县扶贫培训资源建立柞水县扶贫学校,围绕我县特色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养与培训,举办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三是提供信息促进就业。不断健全县、镇(办)、村三级劳动力服务网络,在贫困村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每个村招聘1-2名信息联络员,在人口密集的集镇、社区设立务工信息发布栏,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大力实施劳务对接工程,以西安、南京为劳务输出核心,打造珠三角(广州、东莞、佛山、中山)、长三角(上海、杭州)的劳务协作基地,有组织、多渠道、成批量地输出劳动力。目前,共组织输出劳动力185人次,人均务工收入达到2000元/月,有力促进了贫困户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