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瓶颈制约”勿忽视
——商洛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中)
文章字数:3992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盛夏时节,走进商洛的山村,田野里、山坡上,蓬勃生长的桔梗、丹皮、白芨等中药材争奇斗艳、竞相绽放:遍布全市各镇办的中药材收购店里,药材堆积如山;医药企业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在忙碌地加工中药材……目前,中药材是我市农村群众种植面积最广、最多的经济作物,也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中药材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然而,在实际的种植、管理、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还有哪些瓶颈制约?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优秀人才队伍缺乏
  7月4日,记者来到洛南县古城镇天润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循着阵阵的说话声和机器声,见到了今年40岁的基地负责人张春桂。他个头不高、肤色黝黑,正在地头指挥着三四十名村民在大片的白芨和仓术药田里干活。一眼望去,只见村民们有的蹲在地里除草,有的在喷洒农药。
  见到来人,张春桂连忙迎上来,向我们介绍起基地的概况,但他脸上的愁容却难以掩盖。经询问,张春桂苦恼地说,基地里种的60多亩苍术遭病了,大面积的死亡,我几个月来想尽各种办法不但没治好,反而蔓延开来,现在死了快30%了。为此,他曾多方打听,在得知药材种植大县安国有这方面的专家后,昨天晚上将这位教授接了过来,还从那边专门买来了国外进口农药。他说,希望这次能有作用,不然只能眼看着这些仓术全部死掉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与张春桂心情同样复杂的还有古城镇高原村的李运山。李运山是洛南县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也是高原村及附近几个村的药材合作社负责人,种植中药材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他流转了村里上百亩土地,专门种植丹参、紫苏等药材,种植经验非常丰富。可即便如此,今年以来,他和家人也是天天都围着150多亩的紫苏转着,生怕出一丁点问题。
  李运山介绍,他去年种植的160多亩紫苏,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害,无论是商洛天士力药业公司的技术顾问,还是从省里专门请来的专家,用尽各种办法,都束手无策,最后就眼睁睁地看着全部没了。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在中药材种植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病虫害,给种植户造成巨大损失,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对中药材种植的支撑作用不强,不能够在萌芽状态就消灭病虫害。
  产业要发展,科技和人才是关键。采访中,市、县中药办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这些年,我市中药材种植一直在发展,但相应的科技和人才队伍却跟不上,人们还是习惯靠经验种植药材,种植方式太过粗放,只有真正出大问题了,才去外地请专家,这时早就晚了。同样,科技和人才队伍,不仅是种植中药材时需要,可以说在中药材生产、营销、加工和研发等方面都缺乏。我市需要具有农学、林学、中药材栽培、药材加工、检验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人才。而我市原有中药材生产经营方面人才,多数已流向其他地区、其他行业。高校培养的中药材人才又招不回来或通过招考、招聘进入到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工作,真正从事中药材工作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
  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这些蒲公英都鞣成沫沫子了,得筛出来。”7月2日上午,商州区沙河子镇麻岭子村的中药材收购商王建良正坐在自家门口,收购附近几个村群众和药贩子送来的各类药材。只见两名工人将收好的药材装进大编织袋,放到毛坯房的角落里。
  虽然天气很热,但王建良的店里甚是繁忙,不时有人前来卖药。王建良说,这还不是人工种植药材采挖、收购的黄金季节,这个时候主要是群众在山上自采的各类野生药材,这种原生态的药材非常受市场的欢迎,他将这些药收来装好以后,拉到安徽、河北等地的市场上供不应求。
  同样,在洛南县景村镇的药材收购商董会林家,只见其房子第一层还是毛坯结构,有六间大小,里面放满了装着各类药材的大袋子。我们大概看了一下,发现有桔梗、蒲公英、丹参、黄芩等七八种中药材。董会林告诉我们,她长期和安徽的一家药厂合作,每年都会向那家药厂和其他的外地药材客商发去成千吨的中药材。董会林还说,她们家收药已经有十多年。据她所知,全市每年一多半的药材都卖到外地了。
  据市中药办干部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有90%以上的中药材都是以原料药的形式运往西安等国内大中药材批发市场,只有不足10%用于市内中药企业。市内至今没有一个规模化的中药材仓储、交易市场。目前,我市药材市场还基本处在“两头在外”的境地,即种子一部分来自外地市场,成熟的中药材原料基本上销往外地。因此,本地中药材受外地市场价格波动制约、影响较大。
  “我们一些医药企业的产品、质量、效果都很好,但大家的知晓率、销售情况却存在问题。市场销售渠道并不畅通,产品品牌也叫的不够响。”市中药办干部李斌告诉我们,比如,位于柞水县的陕西欧珂制药公司生产的“食道平散”,它对治疗和缓解食道癌具有一定作用,都说欧珂公司当年之所以被世界500强企业吉利集团收购,就是因为这个药品的药效好、潜力大,但作为商洛本地人,我们却不知道这个药,更不用说外地人了。还有“盘龙七片”“香菊片”等企业自制研发的疗效很好的药品,都没有很好地打开国际国内开市场。
  药材种植存在跟风现象
  “我去年种了2亩地的桔梗,明年开始挖药,到时如果价格波动不大,就能挣钱。我记忆最深的是,前些年桔梗价格特别好时,我们几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我也种了近4亩,结果过了两年挖药时,价格一落千丈,去除种子、人工、肥料费用,最后基本没挣几个钱,还不如到西安去打工挣的多。”7月3日,家住商州区夜村镇的张建娃看着眼前开花的桔梗告诉我们,大家种药有时是盲目跟风,什么药材市场价格好,人们就种什么药材,结果大家都挣不了多少钱。
  洛南县中药办主任李双俊大半生都在和药材打交道,他对张建娃说的这一现象看的也很清楚。他说,事实上,大部分中药材一种下去都要数年之久,个中变化无法及时掌控。比如,当年山茱萸价格好的很,政府提倡种植、群众积极性也高,我市部分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栽植,结果没过几年就不行了。
  李双俊说,历史经验表明,一些品种的药材就地消化能力不足,使中药材产销处于一种不稳定和无序状态,后续产业缺乏核心产品,单一扩大种植面积,就会存在极大的风险。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全市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与相邻地市相比,数量不少,但总体来看,只有必康、盘龙两家产值过10亿元。”市中药办主任曹小军介绍说,其余的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不足,发展缓慢,拳头产品少,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医药企业产值仅占全省中医药行业产值的6.7%,拉动作用还非常有限。
  据资料显示,我市中药材企业年消化中药材量不足地产药材量的10%,很多企业都是从安国、亳州等外地药材市场购回药材加工,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特别是对商洛道地中药材的发展带动能力不够。
  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不足
  “我现在每天都在投入,种子费、人工费、肥料费、农药费,等等,这还没见到收益呢。”张春桂以前从事的是建筑行业,2015年开始种植中药材,三年下来投入了600多万元,目前流动资金都有些紧张了,他和几家银行谈了好几次,但都因没有担保贷不到款,幸好他种的部分白芨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收获了,按目前的市场价格,到时能回收一部分资金,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比如农业上的规模养殖一样,达到一定数量的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或者是帮助协调部分贷款资金,等等,帮助我们继续走下去。”张春桂说,他当时转行就是因为看到中药材产业前景广阔,相信在政府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一定会渡过眼前的难关。
  “在我市栽种核桃,都有保险,如果遇上灾害,保险公司还给赔钱呢,不知道为什么种植中药材不能买保险?”李运山感慨地说,中药材可以说是我市农村的主导产业,也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主要产业,希望政府能协调保险公司出台相关政策,让种植户可以购买中药材种植保险,万一遇上自然灾害或病虫灾害时,能将损失有所降低。
  “同时,我们一些医药企业的投入也不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品仍然是那几样。”李双俊是我市仅有的几个学习中药材专业并具体从事该项工作的干部之一,他对商洛中药材产业有着深刻地认识。他说,近几年来,虽然医药企业对生产车间进行了GMP认证改造,但产能的扩大和新品种的研发仍缺乏政策、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导致改良品种、病虫害防治、品质鉴定研究等工作滞后,影响了中药材的规模生产。
  据资料显示,多年来,由于我市经济总量不大,财政收入有限,用于产业投资的资金严重短缺。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中药产业发展意见,但在目前,除了柞水、镇安县财政预算安排了一定的扶持资金外,大部分县区和部门没有把中药产业发展列入主导产业和促农增收的重点来抓,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相关扶持政策缺乏连续性,特别是在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医药新品种研发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中药材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规模小。 
  中药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从种植环节来看,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还是很困难。就拿全市立地条件最好的洛南县来讲,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模都比较小,全县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很少,70%以上是零散种植,规范化种植水平低。又比如商南县,全县流转的土地面积不到5%,在这样的条件下,想要大力推广基地化、规模化种植,仍存在据介绍,全市相关的中药产业专业合作社存在规模小、标准低、服务弱等问题,真正能有效发挥作用、带动社员致富的不到一半。大多数的中药材合作社服务体系不健全,种植户、养殖户市场信息不灵,在种养品种选择上盲目效仿,在产品营销中坐等客商,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营销渠道不畅,经济效益难以保障。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弱。我市中药产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主要依靠卖中药材原料,现代中药产业尚未真正形成。与中省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要求、省内外其他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以及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要求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政府重视,统筹各方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来破解,切实让中药产业成为群众打开幸福之门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