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留得一校万古名
盛长勤
文章字数:2021
  在四川成都,有一所办了两千多年的学校——石室中学。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是一个并不显赫的官员——蜀郡守文翁。
  文翁是庐江舒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舒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1年。因为少年时聪明好学,熟读《春秋》,被地方官员举荐到朝廷为官。汉景帝末年被任命为蜀郡守,也就是成都市长。那时的四川还不是天府之国,地处边陲,民众不谙诗书,粗野刁蛮。作为一市之长的文翁自然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他没有组织政府职员到大街上去搞轰轰烈烈的宣传教育,没有捏造数字糊弄上级,而是从公元前143年开始,组织人员搬运石头,用两年时间踏踏实实地建设起了传扬千古的文翁石室——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
  在一个荒蛮之地办学校,是非常不容易的,最大的困难不是钱财,不是校舍,虽然当时那里也很贫穷,财政并不宽裕,但正像现在有人说过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他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教师。对此,他没有向上级诉苦,没有因难而停步,他采取的办法是选派优秀青年才俊到都城长安去学习,这些优秀青年才俊学成归来,就被委派为学校教师。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发挥了蝴蝶效应,使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快速发展。
  其实,在一个贫穷落后、粗野刁蛮的地方办学,还有一个特别不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人们愿不愿意上学。因为当时还没有实行考试选拔制度,人们还没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概念,上了学不仅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还会使参加学校学习的学生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对此,他采取的办法是,凡招到学校学习的学生家庭,一律免除徭役,也就是说,只要你到我们的学校学习,你的家庭就可以不交税,不参加无偿地修路修渠修公园等劳动。另外,他没有把他的子女乡邻或妻子的二叔家的表姨夫的子女或同学朋友的子女安排到他管辖的郡县当官,而把那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选拔填补为郡县官吏。让人们上得起学,学成以后有出路,学校的生源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当然,这所两千多年前创办的学校,也曾遭到过破坏。学校创建二百多年后的东汉安帝时,曾发生过一场火灾,石室连同成都城一起遭到了严重破坏。公元194年,蜀守高氏予以修复。同年,四川发生“州夺郡学”事件,石室被辟为益州州学。公元994年后蜀开始在石室刊刻石经,北宋时继续补刻,到宣和年间才将十三经全部刻完。明末清初,张献忠占据四川,石室成为瓦砾。1661年明朝当局在文翁石室旧址建立府学。清朝三百年,四川学校实际以文翁石室为首。康熙年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石室建锦江书院,到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又将文翁石室改为成都师范学堂,癸卯学制施行后又改成都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成都联合中学。1940年2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1948年被评为全国优良示范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9月,学校再更名为成都第四中学。文革中,石室中学第三次遭到毁灭性破坏,清代修建的所有建筑均不复存在。1983年4月才恢复石室中学旧名。
  据记载,“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汉朝史学家班固则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杰出校友郭沫若撰写楹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艺术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为石室中学题辞:“古今一校,扬辉千秋”。可见文翁这一创举的影响力之大,功德之无量。
  文翁石室的创办最大的贡献当是教化民众,使当地的老百姓懂得了道理,开阔了眼界,改变了过去粗野刁蛮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众心向学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在此之后的四川,出现了赋圣司马相如、汉赋大儒扬雄、《三国志》撰写者陈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陈子昂、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等知名才学之士,应该说与文翁兴学造成的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近代的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中国革命的早期领导人、原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李一氓,当代文学家何其芳,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钟山,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懋章,等等。
  现在,很多官员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如何造福一方,是造一时之福,还是造万世之福,也许是大可探讨的。譬如说为了增加GDP,盲目引进企业,GDP虽然有了增加,可当地的青山绿水遭到严重破坏,过去肥沃的良田里再也种不出优质粮食,企业附近的群众大多染上难以根治的疾病,这是造福,还是为祸?再譬如,一些地方为了进行所谓的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组织人力对农民的破旧房子涂白粉刷,当时看确实美观整齐了,可一年半载之后,农村面貌破败如旧,农民生活困苦如旧,这算不算造福一方了?还有不做整体规划,盲目决策,今天修建、明天拆毁的一些建设项目,耗费了人力财力,最终留下的是一堆又一堆水泥块,这能是造福吗?文翁留一校,千古传美名。造福一方,也许最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眼光,不急功近利,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做些福泽普通大众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