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五先生记
李广华
文章字数:3241
  我的爷爷李友棠(1894-1971),又名清壁,字善骄,号汉,五峪川李家沟(现商州区杨峪河镇西院村)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4)古历正月初七生于一个私塾教师之家。兄弟4个,爷爷最小,但因族中排行老五,故晚辈都称其为“五爷”“五伯”;又因其德高望重,为人和善,村中老少都很尊重他,不便直呼其名,都称其为“五先生”。“五爷”卒于1970年古历十一月十三,享年76岁。
  爷爷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民国五年(1916)考入商县联合县立中学,民国十四年(1925)冬修业期满,为商县中学首届毕业生。他极善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喜书画,擅长画老虎,曾先后在柞水红岩寺、商州金陵寺、三官庙、杨院和山阳户垣等地任教。
  民国八年(1919),爷爷在金陵寺小学教书,曾给金陵寺上竹园村人古世珍当过老师,和闫建勋为金兰之交。因古世珍经常不遵守纪律,爷爷就不耐其烦地对其循循善诱,批评教育,语重心长,古世珍记忆深刻。后来,古世珍多次提到老师教导自己的语句:看你前襟长,后襟短,人家有事你先管;上衣短,下衣长,他人有事你先忙。
  有年春节,古世珍前来给五先生拜年,再次谈到当年读书时的情景,爷爷立即批评古不要自以为是,随口道:“你虽说现在混大了,难道就能将枣核捏扁、铡刀坐卷?能将牛笼嘴尿满?能拿扁担戳破天?做人永远要低调,不要过于张扬。”从此,古世珍对爷爷更加尊重,更加崇拜,每次路过此地,均下马步行,以示对五先生及其家人的尊重。
  后来古世珍屡犯校规,闫建勋将其开除,古世珍随到月川(西岭)、麻街等地任教,闫以公文形式要将其辞退,并不准外校录用,遂结死孽。后古走投无路,于民国十四年(1925)春到国民二军岳西峰部当兵,拐得手枪一把,联合赵天赐(金陵寺刘庙村人,其与古为姑舅表亲)横行乡里,屡次找闫的麻烦,闫被迫无奈,辞去校长之职,组建民团。民国十九年(1930)9月,古策划第三次攻打商县城,闫兵力不支,退至金凤山下,遂被古包围,闫被逼自杀,闫部被全歼。为闫办丧事时,爷爷用豆面捏人头入棺,将其掩埋。
  民国三十一年(1942),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爷爷在杨院小学教书,组织学生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刷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抗日、还我河山”的标语,他也经常在朝会上宣讲“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抗日救国”的道理。他还自创革命歌曲《七杯茶》,教学生传唱,以激起国民抗日的斗志:
  “第一杯茶呀,敬我的爸:我去当兵救中华呀!1612呀,3532,我去当兵救中华呀!165!
  第二杯茶呀,敬我的妈:我去当兵理应当呀!1612呀,3532,我去当兵理应当呀!165!
  第三杯茶呀,敬我的哥:我去当兵哥耕种呀!1612呀,3532,我去当兵哥耕种呀!165!
  第四杯茶呀,敬我的嫂:我去当兵嫂行孝呀!1612呀,3532,我去当兵嫂行孝呀!165!
  第五杯茶呀,敬我的弟:我去当兵弟上学呀!1612呀,3532,我去当兵弟上学呀!165!
  第六杯茶呀,敬我的妻:我去当兵莫哭啼呀!1612呀,3532,我去当兵莫哭啼呀!165!
  第七杯茶呀,敬我的妹:我去当兵跟嫂睡呀!1612呀,3532,我去当兵跟嫂睡呀!16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爷爷与时俱进,自编儿歌,利用节假日教孙儿们传唱,以享天伦之乐:
  “虎头帽儿银铃铃,绿飘带红缨缨;
  小小娃儿去当兵,骑大马咚咚咚;
  快快跑到广州去,打倒日本立战功;
  盒子枪儿格爆爆,机关枪儿空中罩;
  顾不得屙来顾不得尿,打倒日本哈哈笑;
  哈哈笑,笑哈哈,打倒日本转回家。
  踢里腾,踢里腾,踢里踢里踢里腾;
  进门叫妈妈,娃把日本打倒啦;
  妈妈听见忙出来,双手抱紧好乖乖:
  我娃果然是高才,以后日本不敢来。”
  1949年7月,商县解放,爷爷知道后鸣炮欢庆。1950年春节举国同庆,五先生排演秧歌社火,从正月初六一直演到十六,翻身农民个个洋溢着喜悦的笑脸。头一场折子戏《渔夫恨》在上竹园戏楼初次与观众见面,就赢得了阵阵掌声;紧接着双人快板、秦腔清唱、反特折子新戏《外甥捉舅父》将其推向了高潮,掌声阵阵,余音不绝。1951年下半年,县上组织全县教师开展对《武训传》和武训精神的批判,五先生却发表了对武训的同情和对武训精神的赞扬。10月,县上在城关小学举办历时35天的小学教师学习会,会上对教师进行审查清理。11月10日,由县文教科员刘庆堂宣布对五先生的处理决定,下放五先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至此,五先生离开了他一直深爱着的三尺讲台。
  下放回家后,五先生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看报,时不时地给乡亲们传递各种信息,宣传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常常告诫人们:抽签算卦都是瞎话。他还积极参加了杨峪河镇政协组的学习活动,办黑板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写下了“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年过60之后的五先生,生活困难,经济拮据,靠在山坡拔油葫芦、挖枣刺烧炕做饭。每到冬天,本族兄弟李树背纸,五先生执笔,在麻池河、杨斜、东岳庙、鸡冠岭及柞水、山阳等地帮人写对联、画中堂、画老虎赚点润笔钱,以此糊口谋生,勉强度日。联想到人生的艰辛,五先生将孟郊的《商州客舍》描摹并挂在自家的墙壁上。五先生乐于助人,每到年末腊月底,就自备笔墨,义务帮乡邻们写春联、中堂、条幅、神轴,不管是本村乡邻还是外村人有求必应,从不推辞,索求之人络绎不绝。因此,五先生每年的年夜饭都吃得很晚,但他乐此不疲,常常开玩笑说:“年夜饭吃的迟,还可耐到明年呢,一举两得。”前些年,李学儒还让我看过五先生给他神轴边上写的对联:“祖居白水根深叶茂,支分商山源远流长。”
  由于五先生德高望重,乡邻都敬仰他,因此他还常常帮乡邻调解邻里纠纷。谁家婆媳不和,他就立即前往谁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劝说,直到他们和好为止。他常说:“我打人还,自打几下;我骂人还,换口自骂。”并告诫青年人:待人接物,勤俭节约;调和怒中气,谨防顺口言;小心忙里借,爱惜有时钱。因循懒惰之人,偏会引说天命,不肯力行勤俭,到底忍饥受冻。五先生很注意自身的修养,经常自言:“担当做的事切莫畏难,任难干之事只要耐烦;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人当得意时,不可作骄慢语,失意时,不可说愤激话,则终身自吉。行所当行不为己甚,慎之又慎未敢即安。”
  1964年元月28日,五先生写了《七十述怀》,序言中写到:“予向来饭量最大,至七十始觉不如从前,故作几句顺口溜以自警戒:向来能吃能喝,现在仍算不错;但以自己比较,前后相差甚多;从前能吃人半,如今只顶一个;况且年已古稀,消化力量薄弱;倘若稍吃过多,必有不良感觉;并非推测臆度,业已数次经过;今后应当小心,饮食总要斟酌;书此自作警戒,以度残余生活。”七十多岁的五先生,仍然酷爱读书,日记中写到:“予向来最好读书,在学校做饭时,一边烧火,一边看书;吃饭时,边吃边看;直到现在,睡觉时非看书不能寐;吃饭时非看书不能饱;只要有暇,即看书读报。曾有人问我:‘你年已七十多,看书何用?学习何时为止?‘予笑曰:‘学习年数不敢预定,大约要学到断气为止吧。’”1970年11月13日上午10时许,五先生在上磨子,两个儿媳妇吆着牛,五先生一边和侄儿李含贞闲聊,一边箩面,突然头一低晕倒在地。“五大,你咋啦?”侄儿拼命地呼喊着,但始终没有回音,亲人们连忙将其抬回家放在炕上,前后不到5分钟,五先生就因急性脑溢血而去世,享年76岁。他去世时两个儿子都在学校教书,均不在场。
  村中人正在修南秦水库,惊闻五先生病逝,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连夜晚赶回来吊唁。一向简朴的儿子商量让自家人吃饭,虽是糊汤咸菜和酸菜糊汤面,但改写了从1960年到1970年来十年埋老人不管饭的历史。儿子们遵从五先生的遗言:一生勤俭,不喜穿绫罗绸缎。故估衣全是自缝的白衬衫、中山装和礼帽,唯一奢侈的是一口十大块柏木棺材。
  五先生一生群从聚居,夙敦友爱,品高励学,爱生如子,事亲至孝,谊重睦姻。结婚十年后,其妻患痨病,25年不离不弃,喂水喂药。妻殁后,22年独居一身,四世同堂。
  五先生为了安心教书育人,遂将十亩薄田出租。当时教师收入微薄,养家糊口都成了难事,但五先生仍含辛茹苦地让两个儿子读书识理。长子李纯安,字太和,在商县县立中学读书;幼子李振民,字太志,在私立丹江中学读书,后来升学时均选择了不交学费的师范类院校。解放后子承父业,均参加了教育工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退休。(李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