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柞水农民工返乡闯出致富路
文章字数:1729
  盛夏季节,骄阳似火,在秦岭深处的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安村五组,“柞水县红岩恒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牌子非常醒目,一河两岸整齐的大棚成为山沟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大棚里工人们正在喷灌、锄草、取苗,刚见到朱自兵的时候,他正小心翼翼的将白芨、重楼苗进行筛选、装箱、打包,准备网上办理空运手续。
  提起返乡农民工朱自兵,红安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租用贫困户撂荒地、弃耕地10余亩,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中药材种植育苗产业示范基地,在山沟里创出了一条致富路。
  今年28岁的朱自兵,2006年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柞水中学录取,迫于家境穷困,为了让妹妹继续上学,他放弃了上高中,同村里人一块南下广东,在东莞华宇钢结构有限公司打工。2012年返回西安,在陕西双科金属结构有限公司上班,不甘平庸的他一步步从一名底层工人奋斗成为公司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先后为咸阳、临潼等地设计搭建许多产业大棚。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自兵在临潼建大棚看见工人们在即将建成的大棚下填土下种子,出于好奇,询问后工人答道:“这里培育白芨苗,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这每平方米可收入3000多元。”朱自兵立即心动了,这哪里是种药苗,简直是在种黄金啊!他随即想到老家有大量的撂荒地、弃耕地,而且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地价便宜,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些土地发展中药材呢!有了这一大胆的想法,他就一边建大棚,一边向工人学习育苗技术,把学到的技术记在本子上,足足向工人学习了半个多月。回到公司后,他毫不犹豫地辞掉月薪6000多元的工作,朱自兵说,当初一心就想回来把这大片的荒废地利用起来种药材,所以公司领导承诺将工资上涨到每月9000元,我还是婉言谢绝了。
  在外漂泊打工9年的他辞职返乡,他的辞职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波动,一时间质疑、不解、遗憾的声音纷至沓来,流言蜚语他没有放在心上,他把自己的创业梦想告诉了父母,憨厚、胆小的父亲更是暴跳如雷:“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从来没听说在山里种药能挣钱,如果赔了,我们没有能力给你还债,不要瞎折腾,还是回公司好好上班!”然而,性格内向的朱自兵,却有着常人看不到坚韧,认准的事谁都无法阻挡。
  说干就干。2015年春,他瞒着父母购回价值12万元的钢材,准备在自家5亩地里建大棚,看到要毁掉地里绿油油的庄稼,父母不同意,朱自兵就与父亲讲中药材的前景,讲他在外面学到的、看到的,这才一点点说服了家人,并且开始支持他种药材。为了节省资金,他请了两个小工,自己不分昼夜进行设计策划,短短两个月建了3个大棚,栽种白芨、重楼苗20万株,育种300万株,他精心呵护,住在大棚边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春,朱自兵拿到了云南、广西等地白芨苗订单60万株,重楼育苗定单20万株。同年,成立了“柞水县红岩恒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80余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吸纳10户贫困户入社年底利润分红,租用贫困户撂荒地、弃耕地10亩,建大棚5个,育有白芨、重楼、黄精苗300万株。一直忧心忡忡的父亲在看到合作社逐渐有了起色,也加入进来,帮助朱自兵管理大棚。正在给白芨苗浇水的父亲,乐呵呵的说:“现在这中药材就是比种庄稼来钱快!”今年夏初,合作社出售白芨、重楼苗80万株,每株1.2元,收入96万元。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7月4日,恒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云南玉溪市抻源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合同,合作社帮公司建育苗温室大棚17个,提供白芨、重楼育苗技术,帮助公司育种白芨、重楼苗13亩;今年年底,合作社为该公司供应白芨苗200万株的大单,同时公司为合作社提供白芨、重楼种子,重楼成品全部由公司按市场价回收,达到了公司与合作社双赢的成效。
  目前,红岩恒盛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育有白芨苗500万株、重楼30万株、黄精70万株。下一步,计划再投资300万元,建2个标准化温室大棚,5个普通大棚,建引种、育苗、栽培实验室一座,30亩连片温室一个,利用太阳能光伏设施温室加温,完善育苗大棚40亩,带动贫困户建成示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180亩。建中药材初加工工厂一座,扩建厂房、晒场、仓库、办公等基础设施建设。他说:“目前中药材的销路市场逐渐打开了,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想再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一起走向富裕。”(南晓文 陈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