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企业引领产业带动环境改善
——柞水县龙潭村脱贫攻坚侧记
文章字数:1712
  本报记者刘少鸿吕丽霞王涛李亮 
  盛夏时节,秦岭南麓终南山脚下的柞水县营盘镇龙潭村山清水秀,一片清凉,三三两两的游客沿着村里的水泥路悠闲散步,自从村里发展生态民宿旅游产业以来,以前鲜为人知的小山村成了西安人的避暑胜地,也为村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龙潭村是柞水县一个偏远的村庄,村民长期过着封闭落后的农耕生活。土地贫瘠、基础条件差、干群开拓意识不强、产业不明晰等种种瓶颈制约着村上的发展,贫穷落后一度成为这个村的代名词,2015年贫困人口识别中,全村人均收入低于3015元的贫困户就有171户42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8%。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包扶单位市委政法委、柞水县委政法委紧扣“企业引领项目、产业带动增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人居环境”的脱贫思路,帮龙潭村找出了一条致富路。
  2014年包扶工作启动后,市委政法委机关班子经常研究包扶工作,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朱崇和多次深入该村检查调研,帮助解决问题;开展“解剖麻雀”工作,全面掌握该村脱贫攻坚薄弱环节,围绕扶贫对象识别精准率、退出精准率和群众对帮扶工作满意度进行走访,梳理共性问题,理清工作思路。市、县委政法委成立驻村扶贫工作队,抽调干部长期驻村开展工作,工作队成员保证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联合村两委班子研究脱贫工作措施,统筹谋划产业发展思路,确定出生态民宿旅游、中药材种植、袋料香菇培育及劳务输出四大主导产业,同步实施山、水、林、田、路、院综合开发,把龙潭村建成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地,秦岭高山地道中药材种植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地,成为秦岭之中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创新工作模式。扶贫工作队推行“74211”工作模式,即工作队常驻和临时派驻工作人员一周7天必须全天候坚守岗位,每天保证4名工作队员驻村,每周从单位抽2名工作人员轮流驻村,工作队每周将贫困户全面走访一遍,每月将非贫困户走访一遍,详细掌握村里情况,为包扶工作打好基础。通过入户沟通、延伸“支部党日活动”、举办电影、晚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扶贫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坚持因地制宜,因贫困原因、贫困类型施策,采取“菜单扶贫、账单管理”办法,与贫困群众共商致富计划、共建产业项目、共担市场风险。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市、县委政法委帮助协调落实100余万元,对通组路、产业路等进行硬化,修建便民桥5座;协调20万元对村里安全饮水设施进行修复,新建和修复蓄水池各1座;多方协调,建立1座电信基站和1座移动基站;争取小流域治理项目资金新修河堤2000余米,完成两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河堤修复加固工程;挤出办公经费18万元,为村上安装照明路灯,彻底解决村民晚上出行不便的问题。2016年,龙潭村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市、县委政法委投入扶持资金200万元进行人居环境改善,硬化入户路以及贫困户院落场地等,改造贫困户厨房、圈舍、厕所,到2016年底全村97%以上农户通了水泥路,家家住房涂白,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产业带动见实效。通过资金帮扶、技术指导等形式引导群众发展传统产业,目前龙潭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猪苓3万平方米,重楼、白芨40余亩,发展核桃板栗2000亩,建成五味子野生改造基地1万亩;发展养牛大户6户养牛25头,养鸡大户8户3000只,养蜂大户5户200箱,传统产业每年给村上带来500万元的经济效益。确定“支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脱贫模式,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全村共有4个企业2个合作社,共帮扶贫困户126户,柞水县昀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动54户贫困户从事土鸡、土猪散养;柞水县盛禾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扶贫产业资金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菌袋、大棚、技术服务等,带动67户贫困户从事食用菌生产;陕西汇景实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农户合作建房,带领10户贫困户从事农家乐、休闲养生、休闲住宿等相关产业,经济效益可观,市、县委政法委因人施策,分类指导,村里所有贫困户都有1到2项脱贫产业。通过企业引领和产业带动,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9323元,18户贫困户脱贫。2017年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检查中,龙潭村满意度调查排在全市前列。
  通过帮扶,村里路通了,人居环境变好了,产业框架基本形成,群众通过发展和与西安游客的接触开阔了眼界,发展产业信心十足,部分村民通过旅游业、养殖业、种植业已脱贫或走上脱贫的道路,龙潭村驶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