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回忆孙光司令员
张高君
文章字数:6967

孙光司令员生平简介
  孙光,原名寿山,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年16岁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陕南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商洛军分区司令员、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过长征,多次负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7年9月15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11月6日,中共兰州军区党委为其平反昭雪,并追认为烈士。
  孙光,作为商洛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有三个时期在商洛战斗过,为解放商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34年12月,时任排长的孙光随红二十军进入商洛,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后,在镇郧边界成立鄂陕特委游击师总司令部。2月,孙光任红军五路游击师师长,在镇安及旬阳地域组织游击战。1935年6月,五路游击师改为独立一团,孙光任团长。10月6日,红七十四师在商南县碾子坪成立,独立一团改编为第三营,孙光任营长。1937年3月下旬,孙光任红七十四师五团团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孙光随红七十四师离开商洛,改编为一一五师留守处警备一旅。之后转战到豫西,1944年12月,任刚成立的伊洛军分区副司令员,经过近9个月的艰苦战斗,在豫西创建了抗日革命根据地。
  1946年6月26日,中原部队突围,时任十五旅四十三团团长的孙光带领部队首先突破敌人封锁线,掩护大部队越过平汉铁路,跳出敌人第一道包围圈,随后过汉江,进武当,向陕南挺进。1946年8月,在镇安、柞水和宁陕交界处的木王坪建立了鄂豫陕第五分区,孙光任副司令员,仍率四十三团坚持在贫困的秦岭山区战斗。1947年3月,孙光随中原部队十五旅渡过黄河,转移到山西晋城,8月,被调到西北民主联军,任三十八军五十五师副师长。同年10月,又奉命带独立团到豫陕鄂边区第二分区任司令员。1949年1月5日,中共陕南区委根据中原局关于“今后地委一律以地名命名”的决定,第二军分区改为商洛军分区,孙光任司令员。孙光作为商洛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率领部队在商洛的崇山峻岭,不仅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敌人战斗,还要斗饥饿、斗严寒、斗雨雪,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没有鞋穿就打赤脚,没有饭吃就吃糠和柿子,野菜白水煮,星夜露宿山岭,在商洛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11月24日解放商洛全境,商洛军分区主力部队增加到6000人。1952年8月,孙光调离商洛军分区。(余守义整理)
  编者按
  为纪念建军90周年,宣传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宣传各个历史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革命精神,商洛军分区政治部找到曾在商洛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孙光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张高君。请他用真实的回忆和平实的语言,给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小战士眼中,能征善战、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好司令员孙光。
  开头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我为曾是解放军的一员感到骄傲!也为曾参加解放商洛感到自豪!自己已是耄耋之年,为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党史军史,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希望通过回忆在商洛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孙光身边工作的点滴往事,讲述一个个小故事,让广大读者去领略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的战斗精神和朴素情怀,继承发扬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优良革命传统。
  一、关心支持部队文化宣传工作,亲手创办、成立商洛军分区文艺工作队
  商洛军分区文艺工作队于1949年5月成立于商南县赵川镇,它是孙光司令员亲自倡导创办的一支部队宣传文化队伍。
  商洛解放后,我于1950年元月5日参军并加入商洛军分区文工队,当时只有14岁,记得在我入伍后第一次参加排练歌剧《钢骨铁筋》时(我扮演张志坚排长的儿子),孙光司令员前来检查指导,一眼看见我就向导演说:“这小鬼聪明机灵,是个当演员的好苗子……,要好好培养。”演出后,孙光司令员就和文工队负责人商量,决定选出部分有潜力的演员送到陕西省军区文工团培养深造,我很幸运,和米忠奇、李怀山、梁立德、李天长等人被选中,前往陕西省军区文工团学习舞蹈、戏剧、器乐、创作等文艺专业知识。学习期间,孙司令员多次利用到西安出差机会来看望我们,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在他的积极协调下,陕西省军区文工团还派我们参加了兰州军区文艺汇演,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文化素质和演技水平。在排练歌剧《刘胡兰》《血泪仇》《王贵与李香香》《王秀鸾》《军民一家》《战斗舞》《卫生舞》等剧时,孙司令员还亲自向兄弟单位索取剧本,指导排练演出,促进了部队文艺宣传的发展壮大。
  二、关心爱护战士,把自己的战马让给病号骑
  1952年,军分区十二团在柞水县凤镇保卫土地改革、反霸剿匪取得胜利。开庆祝大会,我们文工队去凤镇参加庆祝演出,当时孙司令率队带领我们文工队去凤镇。因当时不通公路,我们背着背包一路上翻山越岭、长途行军,有些身体素质差的战士身体开始吃不消了,孙司令员见状,就把他骑的马让给行军困难的小同志和病号骑。看到有的战士带的干粮不够吃,就把自己的干粮和水拿出来让给其他人。行军途中他还把自己的大衣让给病号穿。夜间宿营查看战士的睡眠,给战士盖被子,鼓舞士气,使我们提前到达目的地。
  我们随军创作组在行军中编写演唱快板《司令员的大衣》《一双草鞋》等剧目,赞颂了孙司令的爱兵精神。最后在凤镇的演出得到连队战士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三、以身作则,做好军爱民、民拥军工作
  孙司令非常重视军民关系,认真做好“鱼水同亲”工作。他经常向我们讲:“打天下,离不开人民的热心支持,坐天下,离不开人民的拥护,老百姓是我们军队的衣食父母。”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宣传爱国、爱民,他组织我们文工队创作剧本《军民一家》《老俩口拥军》《土地的主人》等有关拥军爱民的剧本三十多部;经常到农村、城镇配合地方开展党的政治工作,下连队、去城乡开展群众慰问演出,并在每年年底检查本年度文工队为群众演出的场次,是否完成了任务,完成任务好的通报表彰。1952年经省军区政治部批准,商洛军分区文工队被评为人民爱戴的部队宣传队,在兰州军区《建军报》上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孙光司令员被评为省军区文化宣传的旗手。
  四、发扬自力更生、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1950年秋,文工队要排演豫剧《刘胡兰》,制服装的开支不够用,缺十几身农民群众的服装,文工队打报告向孙司令员申请经费,准备购买戏剧服装,孙司令员就说:“国家刚成立,人民刚解放,经济还困难,这些服装咱是否来个自力更生……”,于是他回到家里对夫人说:“你可组织发动商县妇联会几名能工巧匠,为咱文工队赶制十几身男女农民衣服……”,孙夫人一口答应,就立即找商县妇联会和部队卫生队的同志,自己出钱连夜晚赶制了二十多件农民演出服装,使《刘胡兰》剧按时演出。此事当时传遍商县城内。
  此后,我们文工队在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鼓励下,不论生活、排演节目,都坚持勤俭办事,尽量自己动手。
  1950年是全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年头,人民刚刚解放、战争刚刚结束,人民生活贫穷艰难,党中央为了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号召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因而大力掀起“开垦土地、植树种粮”的生产运动。
  商洛军分区生产自救办公室把城内莲湖公园周边地(约一百余亩)分给军分区文工队,作为生产自救垦荒基地。通知一下达,孙司令员亲自带领我们文工队全体官兵开荒、修渠、种植,大力发展生产。不到半年,被开垦的田地里长起了庄稼,绿油油的树木结出了果实。在开园剪彩庆祝大会上,当时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杨嘉瑞,兰州《建军报》社记者来商洛祝贺。正像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杨嘉瑞所说:“这是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胜利。我们就要以这种精神来建设一个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这一行动和创举轰动了全陕西,甚至全国闻名,报刊登载宣传文章。商洛军分区文艺工作队也远近扬名。促进了“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运动的蓬勃发展。
  五、司令员送来一台手风琴
  1950年秋,商洛军分区文工队派到省军区文工团学习舞蹈的演员满载而归,归队后立即投入排练《军人舞》《炮兵舞》等节目,两个舞蹈都需要手风琴作伴奏演出,当时经济困难,也买不到手风琴,去其它单位借又借不到,正在为难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孙司令员知道了。他来文工队了解详细情况,说:“你们抓紧排练,手风琴的事我想办法解决”。三天后,司令员的警卫员任华背着一台手风琴来到文工队,高兴地把手风琴交给马锐队长。我们高兴地问这是谁给弄来的救命琴?警卫员任华说:“哪能有谁,还不是关心你们的老首长!”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们在排练《炮兵舞》的时候,司令员多次去观看、指导,有人就提议:这个舞蹈要用手风琴伴奏演出,就更有力量,效果就更好了。孙司令把这件事记在心上,正好第二天他到省军区开会。会后找到在咸阳军分区文艺科的一位老战友,说明缺手风琴的事,这位老战友一口就答应帮助解决。在西安开完会议后,司令就带着手风琴回来了,并赶紧叫警卫员任华给文工队送来。
  这一年,国庆节将至,文工队要下乡、下连队演出,孙司令员特意叫夫人和女儿用黄帆布给手风琴制作了一个能背能提的套子送给文工队乐队,我们高兴地像宝贝一样爱护它。
  这台手风琴给我们文工队全体演职人员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者对部队文化、文艺的重视和无私奉献精神。
  六、组织采风队到革命老区采集民间歌曲、收集革命故事
  1951年春天,春暖花开,孙司令员以我们文工队下连队到农村演出宣传的机会,派政治部宣传科王志义科长来文工队组建了一个“采风队”,专项下连队、到民间收集民间歌曲和革命故事。我们先后到驻丹凤竹林关的独立营、驻山阳高坝板岩的十一团,驻柞水凤镇和商南赵川的十二团等地区一边开展演出,一边到乡镇农村收集民间歌曲和革命故事。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共收集民歌40余首,革命故事22篇,其中《红军队伍到商山》《南山红军回来了》《绣荷包》《老八路》《抗敌歌》《三杯米酒敬亲人》等民歌曾在北京的音乐刊物《歌曲》、西安的文学杂志《延河》、西安的《群众歌曲》等刊物上刊出,兰州军区《建军报》也进行了登载,《盼红军》一歌还在《商洛党史》一书上刊用。
  “采风队”收集整理改编的革命故事、民间歌曲,对我们文工队创作、演出提供了很多素材,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演出的《军民一家》、《红军队伍到商山》等剧本,合唱的素材、原胚都出自那次收集的民间故事和歌曲,一些来自于民间和连队的歌曲和剧目,还在兰州军区八一文艺会演中获得好评并获得了奖状。
  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杨嘉瑞在一次大会上表彰孙光司令是部队文化宣传工作的旗手。
  七、一面军旗
  1934年冬月,红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率领下进入陕南,在开辟鄂豫陕根据地时,同国民党反动派三十几个团的兵力进行了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孙光当时任尖刀排排长,在攻打山阳县城时,孙光被任命为掌旗旗手。
  这次战斗一开始,孙光高举战旗冲在前面,刚到城墙前沿,他身负重伤但坚持不下火线,尖刀班的战士邓辉冲向前边和孙光一起高举红旗冲向敌阵,尖刀排奋勇杀敌,冲破敌防线,消灭敌人凯旋而归。他躺在担架上把这面经过战斗洗礼,同他一块浴血奋战的旗帜亲手交给首长徐海东,首长激动地说:“这面代表胜利的军旗,让它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心中,飘扬在中国大地上,激励我们英勇战斗,奋勇向前,解放全中国。”
  这面军旗,徐海东将军把它珍重的收藏在红二十五军军营,作为启迪人民军队勇往直前走向胜利的“军魂”。
  八、一首歌颂红军的民间歌曲的诞生
  1935年1月,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孙光任红军五路游击师师长。他带领队伍到镇安、旬阳木王、青龙岭地区宣传红军宗旨和政策。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创建苏维埃根据地。在一次送子参军的庆祝大会上,一位六七十岁的白发老人头缠包巾、身穿客家装,高兴地上台要为大家唱一首山歌,表达他当时激动热腾的心情。在大家热烈欢呼声中,他激动唱出:
  民国二十三
  红军来镇安
  老财不敢见
  穷人都喜欢
  这首歌一唱出,周围群众拍手叫好,高喊“再唱一个……”。这一场面使老人更加激动,高兴地说:“我感谢红军救了我们老百姓,人一高兴,心里想说的就用喉咙高声唱出来,他吼了一声嗓门,即兴地又唱出:
  民国二十三
  红旗飘镇安
  分田打土豪
  穷人把身翻
  台下群众一听这是他们家乡的山调套曲跟着大家齐声合唱:
  呀吱咿罗,嗨罗罗分田打土豪罗穷人把身翻罗,嗨罗罗嗨……
  从此以后这首来自民间的红色歌曲唱遍镇旬大地,成为旬河两岸人人会唱的山歌民谣。
  (这首歌曲的曲谱,是孙光叫他部队的一位卫生员记谱记词。)
  九、军号嘹亮
  1935年10月,孙光被任命为红七十四师独立营营长后,在攻打宁陕县城战斗中,孙光率领独立营首先控制了西城外围的两个山头。战斗从拂晓打到下午四时,他带领的独立营先锋连从城门西北角架人梯翻城墙打开此城门,敌人拼死顽抗。孙光见势即刻组成破阵尖兵排从西北角打开缺口,猛冲敌阵打死手持机关枪的两个敌人,夺过敌军机关枪猛扫过去,冲进北城门,敌人慌乱一团,溃不成军。孙营长趁势下令要司号员小魏吹响冲锋号,迅速向敌人冲锋,但见司号员已躺在血泊中,困难地举起军号但未能吹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营长立即夺过小魏手中的军号吹出了震山响亮的冲锋号,战士们喊出:“冲呀!”杀向敌阵,西城门被我军占领,敌守军一个连被消灭,宁陕全城解放。
  战斗胜利后,战士们才知道孙营长参军后,还当过司号员。孙营长战斗中用过的这支军号,带着血彩取得胜利,立过战功,它被孙营长称为“军宝”,一直陪在他所领导的连队司号员身边参加战斗,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十、一双军鞋和一个针线荷包
  1946年夏,孙光带领十五旅四十三团尖兵营秘密神速突破敌人封锁线,掩护大部队越过平汉公路,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随后过汉江向陕南挺进。
  到达柞水县的蔡玉窑,部队在此修整和扩编,当地人民群众热情地敲锣打鼓前来欢迎、劳军,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客家老阿妈领着女儿背着小竹篓来到四十三团部,向孙团长说:“我老阿婆没啥好东西慰劳你们的,来,把战士们那破了的鞋袜和衣服拿出来,叫我和女儿为你们缝补。她见团长走过来穿着一双旧布鞋,立即从背篓里取出一双新做的黑布鞋和一双用粗布缝的袜子递到孙光手中。孙光叫警卫兵掏出两张钱币给阿妈,阿妈硬是不收,拒绝说:“咱军民是一家,首长太见外了。”转身又叫女儿拿出几个装针线的绣着红五星的针线荷包给警卫战士每人一个。孙团长激动地向战士们说:“拿着吧,这是乡亲们的一颗心,我们只有多打胜仗,才能回报人民的关怀和爱戴”。这次劳军爱民大会上,有20多户老乡送来23名青年参加人民子弟兵。
  十一、一顶军帽
  1947年11月初,孙光率独立团掩护十二旅南渡丹江向山阳、镇安进军,在丹凤桃坪哑子口遭遇国民党整编六十五师两个团的阻击。孙光机智地采用迂回诱敌的游击战术击败敌军后,急行军到达黄沙湾又与敌军展开遭遇战。孙光利用旧战壕和小山凹迂回诱敌,打一阵就转移,对敌各个击破。为了大部队包围全歼敌军,就在前沿阵地上的战壕里山凹后边留下七名尖刀班战士阻击敌人,孙光带领大部队迂回到敌后,并声东击西迷惑敌人。英雄的尖刀班七名战士在战壕里、山凹后左打一阵、右打一阵,尖刀班班长王升子取下头上的军帽顶在枪上,来回走动,佯装阵地上人多势强,来回跑动边打边喊:“冲锋向左边打,尖刀班向右打……”“准备手榴弹、上好刺刀,端上机枪,准备冲锋”,佯装战壕里、山凸坡坎后都是我军,敌人不敢向前,迟迟不敢进攻,不到半个小时,孙光带领的大部队迂回到敌后,层层包围并全歼了敌人,俘虏包括敌团长在内90多名敌人。
  战斗胜利结束,当孙光找到机智勇敢的王升子时,他怀里抱着冲锋枪,手里还拽着已被鲜血染红的军帽,躺在战壕里,光荣地牺牲了。
  孙光在这次战斗胜利的庆功大会上,拿出这顶军帽,激动地说:“英雄王升子遗留下的这顶军帽,它是我们人民军队取得胜利的一颗永放光芒的神星。”
  此后,孙光把这顶英雄的军帽收藏在他身边的连队里,成了军队传统教育的一个“军宝”。
  十二、传唱革命歌曲
  1950年春节快到时,商县人民群众要和商洛军分区所属部队(十一团、十二团、独立营、警卫连、教导团以及军分区机关等)开一个拥军爱民联欢大会。大会会场设在县城十字口大戏台广场,这一天(元旦)虽然临近寒冬,但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人们欢天喜地敲着锣鼓,扭秧歌、背腰鼓、举红旗、响鞭炮,军民沸腾在一片歌声笑语的海洋中,台下的军人啦啦队,冲着学校学生唱支歌,农会农民拍手叫部队唱支歌,一片欢腾。
  联欢会由县长思逊主持,首先登台演出的是商洛军分区直属机关官兵合唱队的革命歌曲大合唱,阵容庞大,军服整齐,红星闪亮。使群众更加惊讶高兴地是,孙光司令员也站在合唱队的中间,同大家一起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几首振奋人心的革命歌曲。台下欢呼高喊“再唱一首……”,在群众热烈的要求下,军队合唱队连唱多次,使联欢会掀起高潮,革命歌曲响彻云霄。
  从这次别开生面的军民联欢会以后,刚解放换新天地的商县城内,包括广大农村,人人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机关学校广泛传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这些红色革命歌曲,从此传遍秦岭山川,唱响丹江两岸。
  作者简介:
  张高君,陕西省商州人,1935年4月6日生,中共党员。15岁参军入伍,在商洛军分区文艺工作队当演员,曾任孙光司令员通讯兵、报务员等职,是原兰州军区《建军报》社特约记者。从部队转业到商洛地区共青团时,被省军区选拔送西安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深造三年。创作戏剧、音乐作品多部、出版《两支枪》《患难三交》剧本和《商洛红色民歌选》《陕南民歌演唱集》等音乐戏剧作品。1995年,从商州区教育局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