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山中辨百草(八)
文章字数:1519

  文/图 张宏运
  (接上期)
  十二、灰条
  一直怀疑“灰条”这个写法有误。
  “灰”好理解,灰色也。灰条叶的背面有色灰如烟的粉尘。“条”则莫明其妙了,什么“条”,语焉不详。
  先民们给草起名儿,皆依其色、其形、其味、其营养、其药性药理等等,形象、比喻、比拟,鲜活,可爱,秀色可餐,栩栩如生,不会贸然起个“灰条”这样的名儿,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便思忖,应为“灰荞”。
  于“灰”不再赘言,单说“荞”。荞,荞麦也。虽然,荞麦属小日月粮食,只生长在秋季,但灰荞的存活期很长,至秋季仍旺盛蓬勃。二者完全可以同时出现,伴生同长。
  荞麦的原产地又属我国,经检索,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有荞麦是八谷之一的记载。而灰荞呢,其历史亦悠久。《韩非子·五蠹》中,有“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粝粢之食,粗恶的饭食。藜藿之羹与其相并,已成了典故,意为藜和藿煮的汤。藜即指灰荞;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表明那时已把灰荞当作平民的日常食物。故,荞麦和灰荞,像孪生子,是相依相伴作为先民食物的;荞麦为粮为主,灰荞为菜为辅。进而,先民可能便依荞麦的模样,给灰荞起了名儿。
  比较荞麦和灰荞的外观,更是极其相似。秆茎均直立,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叶片皆呈三角形或菱状卵形。
  最后一个关键处,是灰条的条和灰荞的荞,读音非常近,可互通。那就联想猜测一下吧,两千余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是把灰荞叫作灰荞的,其后,因岁月久远,灰荞又属贱类食材,不被主宰话语权的书写者重视,便音韵混淆,以讹传讹,将灰荞写作了灰条。
  也许我这是胡言乱语呢,求指正了。
  兜这么一圈颇有点意思。草名如同人名一样,其文本便蕴含有历史、人文、审美和理想。一声灰荞,便描绘出了它的形和色,功效和作用,道出了美和智慧,诉说着山高水长,它与人的生死相依。
  当年小伙伴们挑猪草,早就注意到了它的灰。镰儿一搭上,便有霜似的粉尘飘飞;手指肚儿一摸,涩涩的,拈拈,有细微的颗粒,再拈拈,又腻腻的,如膏;倒进小河里淘,漂浮起一层白沫,叶片亮晶晶,久久不沉,非得下手按了,摆动几下,才能入水。那灰是不是为了防水?但却粘在叶背,不大像。它的世界,我们不懂;许多的奥妙,我们也许到老也弄不懂。为什么要你们懂呢?灰荞说,我也有隐私权啊!
  而今我检索搜寻了,说是灰荞有小毒,多吃在强光下待久了会生急性皮炎。据传,孩童们有吃多了的,手肿脸肿,眼睛胀成一条缝,剂量大时甚至会使青蛙、老鼠、兔娃子等因呼吸麻痹而致死。莫非,灰荞的那灰里藏了毒,是它防身自卫的秘密武器?难怪它秘而不宣呢。凡生灵,均拥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和傲骨。
  所以,把它当菜吃时,一定要先罩一下,去掉那淡淡的苦味。罩,方言,通焯,意为在开水锅里烫烫或稍微煮煮。灰荞可做成多种美食,凉拌、下锅、包饺子包子。吃到嘴里,咀嚼了,涩而筋,像跋涉于荒野,艰辛却生气勃勃。据说,在它每百克的嫩茎叶里,含蛋白质3.5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克,钙209毫克,磷70毫克,铁0.9毫克,胡萝卜素5.3毫克,维生素B10.13毫克,维生素B20.29毫克,维生素C0.9毫克,还能清热、利湿、杀虫,治痢疾、腹泻、湿疮痒骚、毒虫咬伤,等等。听得人耳朵不胜其烦,好了,好了,干脆抓一把过来生吃。
  这时须辨清,它还分两种呢:家的和野的。
  家灰荞叶面呈钝三角形,宽阔、肥厚。它又可分为两种,白的和红的。白的纯绿。红的则是叶心至叶柄那儿为紫红、绛红,妩媚、矫健,妖娆、英武,如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兵,飒爽英姿,令人不由得于爱慕中添了一丝儿敬佩。
  野灰荞的叶面则呈锐三角形了,明显着狭长、瘦小、单薄。但只要肥水充足,也能和家灰荞一样,长到半人高,枝枝杈杈纵横交织,繁叶茂盛,郁郁葱葱,叫人惊诧、惊愕,嘿,它竟可以这么厉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