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诗意梁塬
文/图 刘剑锋
文章字数:4536

养育了梁塬诗人的村庄

农民诗人白学清

洛南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白学清诗歌选白学清诗歌选》(封面封面)
    四十里梁塬是美丽的,又是充满诗意的。坡塬交错,丘陵起伏,田畴陌陌,绿树流水间是点点村舍。诗意不仅仅来自梁塬厚厚的黄土,潺潺的流水,漠漠的田野,还有梁塬上从古至今的文人骚客们。从清代写遍洛南山水的王之球,到当代歌吟梁塬的农民诗人白学清,再到从梁塬走出去的博士后、书画家岳红纪,他们是梁塬忠实的歌者也是记录者。因为他们的存在,梁塬的诗意更加葱茏。
    梁塬诗人王之球
    梁塬是充满诗意的。不仅仅因为浩荡绵延的黄土、起伏跌宕的沟洼、绿树环绕中的点点人家,还因为这里有诗人。
    清代的王之球就是一位。
    王之球是洛南县永丰镇人,字天玉,生卒无考。
    在梁塬,王之球的家境十分贫寒。家里总是欠着还不完的官府租税、私人债务,登门讨债的前脚跟着后脚,这让喜读诗书经文的王之球非常的郁闷。但是,他是个豁达之人,性格洒脱,行为不拘,郁闷苦恼之后,照样拿起诗文著作吟咏苦读。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王之球中后补举人,这之后却是运气不佳,屡试不中,但常常借入京应试之机,带着诗文书籍,边读书习文,边游览山水名胜,不时还要提笔摇头晃脑写下自己的诗文。
    虽屡试不中,王之球却是个学识渊博之人,除苦读诗书之外,工于诗赋,写下许多诗文。清康熙、乾隆两部《洛南县志》中,收录其诗文达50余篇(首),遗著有《灌山堂集》。不仅如此,生于梁塬乡野的王之球还擅长林果,竟然写出《苹果谱》一文,对苹果名象、土宜、栽培、花实、采摘、御实、禁忌、收藏、医疗、品物等予以详尽论述,其书成为指点洛南苹果生产的经典。
    梁塬北去,是汤汤流淌的洛河水。王之球显然对洛河充满无尽的情愫,他的许多诗文都是以洛河为题材创作的。
    《洛河独步》这样写道:
    路自高原下,盘桓洛浒宽。
    环山皆洞壑,古道少衣冠。
    余雨台犹湿,经霜水渐寒。
    非关元亮兴,临眺强为欢。
    “高原”显然是高高的梁塬无疑,盘桓的洛河水,环山而绕的洞壑,少人的幽幽古道,秋日的微寒,心里复杂的情感,在文字里跃然而出。
    《晨起祝家山庄将渡洛河》写出作者秋日晨曦从祝家山出发将要渡过洛河的所遇所思:
    柴门残夜起,远岫隔长河。
    风动栖林鸟,霜凝近岸沙。
    风茫岩下树,号怒水中波。
    谁谓寒江儒,褰裳一试过。
    王之球显然是游遍了洛州的山水的,《黑潭》《蒿坪岭》《望书堂山忆友人》《仲夏过太白宫》(太白宫在洛南县陈家川)《过万寿寺》《过春秋李家》《黉宫风送歌赠降学博》等均是写洛南山水名胜和与友人往来的。
    在《黉宫风送歌赠降学博》一诗中,他歌赞洛州的灵秀与深厚的人文胜迹,在写了县城文庙的松树后,这样写道:
    洛滨由来多灵宗,精英鲳鱼龙撵掣。
    西有墨池北书堂,希夷古洞色苍茫。
    圣迹常留绿字舞,仙人时乘黄鹤翔。
    ……
    王之球对那些为民做实事的人尤为赞赏。《洛南乾隆范志》中说:“峰陵山向东之山曰播谷岭。天启三年蝗食禾,陈令驱蝗于县东薄谷岭,因改其地曰播谷岭。”陈即时任洛南县令的陈作枢,他于播谷岭驱蝗虫的作为,诗人尤为感佩,他在《播谷岭》中赞赏陈作枢“星轺一片勤民迹,荒岭千秋纪盛名”。诗中的“蝻”即蝗虫:
    播谷山中布谷声,传来播谷最分明。
    和云覆钟村农力,誓日除蝻长吏情。
    百岁讴思山未老,寸心旋转劫全轻。
    星轺一片勤民迹,荒岭千秋纪盛名。
    王之球曾经回到梁塬故宅,眼前一片萧条清冷,邻家人口死散,而故友各奔东西,诗人感慨尤甚,于是有了《古庄》一诗:
    故宅犹往来,萧然一望空。
   邻家遭死散,胜友各西东。
   暮日山岩雨,黄昏野寺钟。
   终宵追事业,感慨谁与同。
    王之球对洛河水滋养的洛南人有着深厚的情感,尤其是洛南的文人,在《洛人赞》里,作者先抒写洛南壮美的山水田园,然后道出洛州文人气之“磊落”、行之“轩昂”,“正气昭垂扶纪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不凡气概和品节:
    太华嶙峋接据阳,川原周匝秀苍苍。
    山削青玉压白浪,中间盘结不寻常。
    笃生文人气磊落,往往节行踵轩昂。
    辉煌史册数君子,正气昭垂扶纪纲。
    在《枯松林》的几首诗里,诗人借火烧之后“仍生发”的松林,歌赞了洛南人顽强的生命力:
    野老篱前对野岑,向余东指老松林。
    年年火候仍生发,燎尽苍毛不损心。
    王之球在梁塬、在洛州写下的是简单而朴拙的文字,留下的却是充盈的诗意。农民诗人白学清
    这是现在的洛南人陌生的一个名字——白学清。
    但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的名字在梁塬乃至洛南却是如此清晰而鲜亮。
    他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歌者,一个生长在梁塬的诗人。梁塬的土地在那个年代是如此干涸而瘠薄,但是白学清的那些带着泥土味儿的诗又是如此葱茏、如此葳蕤。
    生于1894的白学清,自幼家贫,不识多少字,给地主扛过长工,当过脚夫,但是生性聪慧,唱得一手秦腔、眉户、花鼓戏、民间歌谣,还能拉板胡、打板敲梆子。
    2017年8月初,在永丰镇白塬村(现合并为冀洼村)白有栋家里,年近60岁的白有栋和我说起他的爷爷白学清。他说爷爷在梁塬是个有名的能人,开会从来都是出口成章,一张嘴就是合辙押韵、诙谐生动的顺口溜,又带着大家抗旱,人人都服他。
    的确,白学清被当地人称为白塬村里的大能人,脑子灵,点子多,还能吃苦。他就用自己的脑瓜子、一副吃苦耐劳的好身板,在梁塬焦渴的坡塬写他的“抗旱诗”。
    1952年,白塬村成立互助组,他担任互助组组长。梁塬是多么缺水啊,而这一年的春季更是遭遇大旱,苞谷不能下种,但是白学清有的是办法。他发动入组农户挖塘泥捏成泥团,把苞谷种子放进泥团里下种。虽然持续天旱,但是泥团里播种的36亩苞谷却萌芽生长,秋后竟然有了个好收成。也就在这一年,他在自家门口的空闲地里挖了一口涝池蓄水,第二年春天,就是这口不起眼的涝池,竟让全组120口人、40头牲畜不为饮水发愁。1954年,村里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学清担任社主任,后又担任高级社主任,带领社员挖涝池44口、修塘坝4处,在低洼处打水井10眼,不仅人畜饮水难题解决,还可以引水、提水浇地。白学清还依据地势发明了“长藤结瓜”的办法,把一个个涝池串连起来,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调节水源,分别取名“二仙传道”“三马连环”“四马投唐”“五虎存羊”等。
    在《歌唱涝池群》中,他写道:
    旱地栽秧,气死龙王。山后屯兵,五谷丰登。三马连环,不愁吃穿。
    四马投唐,万石余粮。五虎存养,国富民强。
    白学清把抗旱叫做“水化梁塬”,在《水化二梁塬》中,他写道:
    永丰人民意志坚,万名男女战梁塬。
    调动工农商学兵,钢丝拧成一股绳。
    大闹梯田和深翻,全民水化二梁塬。
    白有栋告诉我,正因为爷爷那些“发明”,白塬村及其周围的旱塬大多成了水浇地,而且还有一个个的池塘,夏天池塘里荷花盛开,甚至有人还种起水稻。
    有白学清的诗为证,《梁塬景象赛江南》中写道:
    打的涝池无其数,雨水蓄在池里边。
   通河水边有水眼,能浇麦地一大片。
   新修稻田三亩三,还能美化我庄园。
   水儿清,花儿鲜,莲花开在水中间。
   鸭儿水面来游泳,鱼儿不住上下翻。
    1956年冬,当时的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到白塬村检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称赞白学清是“旱塬活龙王”,还请白学清到省广播电台向全省作了《旱塬蓄水抗旱》的广播讲话。在这之后,他继续带领着人们在梁塬抗旱,到1958年,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488亩,粮食平均亩产由百斤左右增长到400斤以上。据《白学清诗歌选》“出版者的话”,白学清“又用塘泥播种法,使旱垣的苞谷亩产达到1006斤”。1959年,白学清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
    白学清把一首首“抗旱诗”写在梁塬的庄稼地里,也写在纸上。在挥汗如雨的同时,那些文字也在脚下的泥土里、平常的生活里一个个活脱脱地跳跃而出。
    白学清擅长编写朗朗上口、直面自己最质朴、最底层、最原生态生活的顺口溜、快板书、民谣民歌等。那时候在《洛南日报》上经常可以看到他那些从泥腥味儿里钻出来的、鲜活生动的诗歌,没有虚情假意,没有吟花弄月、无病呻吟,有的只是他对生活最直观、最真实又最直白、最通俗的呈现,有的只是他自己对人生、对社会最真挚、最深切的感触。
    1959年,洛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白学清诗歌选》,这本64开、48页的小诗集收录了作者的诗歌30多首。在开篇《出版者的话》中有这样的文字:“白学清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由于他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在大搞著书立书运动中,特别是在大跃进的浪潮中,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做啥、编啥、见啥唱啥的方法,曾创作了具有劳动人民深厚情感的和为人民所喜爱的民歌、快板诗,内容生动,语言通俗易懂,真实反映了党在各项运动中的具体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
    他一生编顺口溜、快板、诗歌300多首。1949年,白学清写下一首《庆祝洛南解放》:
    年年盼,月月想,盼来了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来了晴了天,穷苦人民把身翻。
    共产党给咱做主张,穷苦人民紧跟上。
    在洛惠渠建设期间,他在当时的《洛南日报》上发表了大量关于洛惠渠建设的诗歌,其中1958年11月6日的《洛南日报》上,白学清写下了一首《献给洛惠渠治水英雄》:
    虎山龙岩真凶险,山下扎的火箭连。
    火箭带上破天胆,攀角拔毛冲上前。
    悬崖峭壁半空中,尽是罗成赛武松。
    技术规划胜孔明,推山填海赵子龙。
    虽然他的诗歌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时代烙印,但却以一个农民朴素、真挚的情感和视野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他不仅写下了大量的“抗旱诗”,还写下了大量的表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字,如《大家都唱夏收歌》《种麦》《搜肥》《想的远、干的欢》《植树》等等。他在《养猪》中写道:
    增产要积肥,养猪数第一。
    社有二公猪,队队有母猪。
    每户三口猪,不愁穿和吃。
    他写下了许多紧跟那个时代的文字,如《除四害》《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献给八一铁厂》《颂人民公社好》《颂全民炼钢铁》《过去文盲帽子穷人戴》《如今工农成了文化家》等。
    洛南窑底村发现了煤炭,盖起了工厂,他欣喜之余,写下了《煤炭说话》:
    我家住在洛南窑底村,姓黑名叫黑乌金。
    自从盘古到如今,压到地下没翻身。
    我只说永远不能把天见,满腹冤枉对谁言。
    谁知如今把身翻,成了建设先行官。
    在白学清那里,没有什么是不能入诗的。比如他把开会安排生产都写成快板诗,《话说当前几项主要工作》中长长的52行文字,安排了6项工作:
    众位老乡听我言,我把当前工作谈一谈:
    第一项,要抓紧,赶快冬灌要认真;……
    第二项,修梯田,完成任务抓当前;……
    第三项,公购粮,早交快交大家忙;……
    白学清是如此地喜爱写他的文字,他要“让诗篇磊成万卷”:
    海阔天空想,降龙伏虎干;
    鱼跃龙门登天梯,大鹏展翅恨天低。
    写!写!写!
    要让诗歌成千上万,让诗篇磊成万卷。(《写写写》)
    但是诗人没有能够写下去。1965年,白学清在“社教”中含冤去世,1979年被平反昭雪。
    白有栋说起爷爷的遭际连连叹气。他说,遗憾的是,因为盖房子,爷爷许多照片都遗失了,包括爷爷去北京开会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接见爷爷的照片都没有了。
    和爷爷一样,白有栋也是个梁塬上的能人。他担任白塬村支部书记十多年,现在年龄大了,不干了,却办起了洛南县阳光烟叶生产合作社,有社员250多人,每年仅白塬村就拿回烤烟收入400多万元。他的合作社现在是陕西省最大的,是万亩烤烟育苗基地、国家级行业示范项目。2017年8月2日,全省烤烟烘烤现场会就在他的合作社召开。
    白有栋说,爷爷就是他的标杆。他说,人活着就是要多做些事情,给大家谋点福利,这样活着才有价值,就像爷爷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