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优化种植强特色
——“奋力追赶超越打好‘五大攻坚战’”系列连续报道之特色农业篇(三)
文章字数:2998
  本报记者 刘婷 通讯员 阮斌
  近年来,我市种植业根据当年的产量、销售、流通情况,不断优化内部结构,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集中打造区域集中、产业聚集、产能稳定的粮食功能区,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做强中药材产业,促进茶果业稳步发展,不断提高我市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稳麦扩薯优玉米
   今年,商州区牧护关镇胡村的苏春汗种了20多亩洋芋,全是紫花白品种,平均亩产1500公斤,纯利润近两万元。他高兴地说:“我种了20多年洋芋了,这个产业比较稳,也不担心销路问题,每年就看挣多挣少了。”像苏春汗这样发展传统种植的农户比比皆是。
  前几年,我市实施了“压麦扩薯套玉米”战略,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为保障粮食安全,去年调整为“稳麦扩薯,压低扩高”,今年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提出“稳麦扩薯优玉米”的思路,努力扩大马铃薯、红薯等高产作物面积。
  我市的马铃薯种植主要布局在秦岭南麓沿线春播带、南部低热区冬播区、中部春播区的37个镇,为确保市内居民口粮需求,我市重点发展中筋小麦,将小麦向优势主产区集中。重点建设4个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带,主要布局在洛南、商州、丹凤和山阳等4县区河谷川塬地带。预计到2021年,全市小麦面积调减到60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市上将玉米向高产优质主产区集中,主动调减夏玉米播种面积,重点发展山地春玉米。预计到2021年,全市玉米面积调减到80万亩,单产提高3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24万吨以上。预计到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其中薯类120万亩、玉米80万亩、小麦6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
  做大做强食用菌
  按照立业区域布局,我市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代料香菇、代料木耳、平菇及珍稀菌类。商南县东北、丹凤县东南、洛南县的东部、山阳县东北部乡镇重点发展代料香菇;洛南县西北、丹凤北部、商州南山、山阳西部乡镇重点发展代料木耳;城郊、城镇周边区域重点发展平菇和珍稀菌类;秦岭山区高海拔地区重点发展反季节食用菌。
  全市按照突出特色、多菌类发展的原则,以食用菌“百万袋”生态循环生产模式为抓手,大力复制推广“工厂专业化菌包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的模式,有效提升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加工型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以食用菌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促进食用菌出口外销,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商洛香菇”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全市发展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163个,食用菌开发加工企业30个,建成菌种生产场11个,发展食用菌物资、机械专卖店23个,从事食用菌购销大户达到1500多人。
  食用菌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栽培模式呈多样化,栽培季节由传统的季节性栽培转向周年栽培。商州区牧护关镇、柞水下梁镇、洛南县石门镇反季节生产香菇,生产方式已由分散的家庭作坊式开始转向现代农业示范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由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向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生产效益大大提高。石门镇西峰菌类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社员参与的经营方式,由合作社统一制袋、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社员入股分红。合作社9户社员,去年种植香菇23万袋,纯利润25万多元。今年种植4万袋夏菇,现在已经销售完,价格高的时候每斤卖8元钱,低的时候每斤卖3元多钱,利润比较薄。现在合作社种植15万袋秋菇,从下周开始剥外袋、注水,促使出菇。部分社员还在合作社打工,旺季的时候20多人劳作,合作社每年支付工资达10万多元,社员有分红和务工双重收入。
  今年,我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7亿袋,鲜菇产量达到20万吨,预计产值16亿元,预计到2021年,食用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使香菇占70%,平菇和木耳占25%,珍稀菌类占5%,建立生态食用菌标准园100个,示范规模5000万袋,带动全市生态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亿袋,鲜菇产量达到25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中药材成优势产业
  “我今年种了10亩地,能收两吨干黄芩,纯收入能有两万多元钱!”商州区夜村镇李河滩村村民代勤发已有30多年种植中药材的经历,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药材种植使他家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我们合作社有160多户社员,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黄芩,全合作社种植黄芩2000多亩,今年仅种植黄芩一项能收入800万元。”代勤发告诉记者,原来的药材种植都是独家独户,比较零散,但近年来,几乎村村都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组织,大多数村民都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药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式发展模式已成为常态,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大家种植药材的积极性,降低了市场风险。
  近年来,我市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坚持把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建设作为基础和重点,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助推、企业主体、群众参与”,推行“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人工种植与野生抚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药源基地建设。2016年以来,全市重点抓好“十大商药”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商州的牡丹、黄芩、桔梗,洛南的连翘、万寿菊,山阳的黄姜、葛根,商南的牡丹、杜仲,丹凤的山茱萸、金银花,镇安的天麻、猪苓,柞水的红豆杉、五味子等为特色的“十大商药”规模化基地,不断优化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全市规模化种植80万亩,建立了近40个规范化示范基地。2016年,全市新发展中药材27.38万亩,建设示范基地8.86万亩,抚育改造13.25万亩。全市规模化中药生产企业发展到19家,总产值达40多亿元,山阳必康制药集团公司成功上市,商州、山阳、柞水三县区初步形成了以医药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中药产业主导优势日益凸显。茶果业稳步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国茶叶市场的繁荣,商洛的茶叶进入大开发、大发展的快车道,茶叶品种增多、种植面积连年攀升,到2016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4.58万亩,当年新建茶园面积3.88万亩,可采摘面积达到33.15万亩,茶叶总产量5020吨,总产值达到8.4亿元,茶的面积、产量、产值较过去显著提高。
  目前,全市建成了商南试马、山阳法官、镇安柴坪等5个千亩生态观光标准化茶园,全市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8万亩,茶叶品质也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全市共建起茶叶专业合作社97个,茶叶加工厂达119个,从事茶产业人员30余万人,茶叶产业已发展成我市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在果业的发展上,我市以“建基地、扩规划、重科技、提效益”为总体思想,把建设生态果园与退耕还林、美丽乡村、扶贫相结合,积极扩大果业面积增规模、调整结构走特色,促进果业稳步发展。
  果园面积进一步扩大,2016年新建各类园林水果面积2.1万亩,其中樱桃9100亩、猕猴桃3900亩、葡萄2100亩,其他园林水果5900亩,全市水果产量达到8.6万吨,产值5.2亿元。标准园建设初具规模,全市新建标准果园达到18个,标准园面积达到1.4万亩。大力实施猕猴桃“东扩南移”工程,在商南、洛南各新建一个千亩生态猕猴桃示范园。推进以采摘、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标准化果园建设,实现水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在商州、洛南、丹凤共新建樱桃、葡萄标准园15个,面积达到1.04万亩,其中洛南东晋桃园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的1700亩的大樱桃园和丹凤万湾、竹林关、冠山为代表的“果乡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市种植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我市各级各部门通过强力推进,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为打好特色农业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