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驱动新“引擎” 激发新活力
—柞水﹃抓党建推﹁三变﹂促脱贫﹄工作侧记
文章字数:2644
  张华 索文瑛
  初秋九月,徜徉在青山掩映、河水蜿蜒、空气清新的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品农家美食、住高端民宿、赏田园风光……在这里尽情享受传统与现代不期而遇的美好。
  这个素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的村庄,在柞水县“三变”改革的助推下,又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刚刚过去的二季度,这里累计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创经济收益1200余万元。
  朱家湾村仅仅是柞水县推进“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柞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三变”为动力,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大力开展“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推动利益联结,壮大集体经济,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党建促脱贫取得了新成效。
  党建领航添活力 盘活资源发掘脱贫潜能
  “我以前主要靠养鸡养猪和种地取得收入,到今年底还要加上入股合作社的6000元分红,这样一年的收入超过两万元应该不成问题,这可得感谢我们村支部啊!”近日,柞水县乾佑街道梨园村的宁成秀掰着指头和笔者算着收入账。
  宁成秀一家两口,儿子先天残疾。年初,她还为老伴去世前治病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而痛苦迷茫。就在她万分困难之时,梨园村支部整合村上闲置资源、牵头成立“金竹”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帮助她加入进去,她不但学到了蔬菜种植管理技术,还能得到务工收入,年底还有分红。现在,一年几处的收入,让宁成秀心里整天乐滋滋的。
  按照“党建领航、支部引领、‘三变’改革铺路、贫困户增收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思路,柞水在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三变办”等改革机构、层层夯实责任等基础上,积极将农村集体或个人的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进行盘活利用,通过资源开发、资源盘活、产业带动、服务创收、乡村旅游、物业租赁、股份合作七种模式和清产核资、量化折股、培育经营主体等七项操作步骤,认真探索实践“三变”改革,大力扶持培育多元经营主体,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助推改革进程,引领精准扶贫不断向纵深开展。
  老庵寺村在全县率先成立集体性质的白龙产业开发公司,组建东升、鸿升、谷子地3个合作社,引进陕西甲元有限公司、柞水新田地公司,积极整合村集体和个人的土地、林地、水域、资金及村集体闲置资源,以量化折股方式参与光伏发电、水库垂钓、电商服务、旅游开发等11个项目,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实践,目前,全县成立村集体性质公司16家,9个村集体在私营企业、合作社参股;引进龙头企业8家,培育领办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18个;两千多户群众以各类资源折价入股,千余户贫困户以扶贫贷款、个体资金在各类公司、合作社入股,全县农村资源逐渐被盘活,潜能竞相迸发,为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稳步脱贫打牢坚实基础。
  党群联动聚合力 集聚资金注入脱贫动能
  入秋时节,走在柞水大地,核桃笑开了脸,板栗挂满枝头,还有一畦畦金黄的万寿菊田地里,采菊人忙得热火朝天,一个个整齐的种植大棚里,瓜果飘香、欢声笑语……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面对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实现集聚式发展?这是一个难题。为此,柞水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把创业大户、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士等一切积极因素聚集在党旗之下,积极破解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乾佑街道车家河村,脱贫攻坚产业园的各类蔬菜因物美价廉、现摘现卖、绿色环保而备受欢迎,88户以130亩土地入股该产业园的农户也因此尝到了“甜头”,而这些都离不开村两委成员当初破釜沉舟、带头出资破解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的勇气。2016年,车家河支部决定建立产业园区带动全村脱贫,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村支书王学军率先个人出资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给全村人吃下了“定心丸”……
  在杏坪镇联丰村,在外创业多年的党员徐孔玺为了支持家乡脱贫攻坚,筹措资金110万元返乡带头成立联丰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设林果、养殖等四个合作社,带动村上161户452人通过入股分红、劳务投入等增加收入。
  柞水充分整合农村扶贫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一家一户的分散资金、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到农村产业发展平台上来,着力发展蔬菜、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用规模资金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从村集体经济积累中拿出220万元量化入股,县财政下拨资金800万元,金融机构发放产业贷款资金1910万元,321户贫困户以1610万元金融扶贫资金在各类公司、合作社资金入股,破解了资金难题,顺利实现了城乡贫困群众人人有产业、人人有收入、人人可脱贫。
  用活政策强动力 农民变股东提升脱贫效能
  “地是我的,股份也有我的份,我和儿子每天还能到合作社打工挣到160块钱,这样一年下来收入至少能达到1万元以上,这可比以前光种地强多了”!瓦房口镇马家台村贫困户张兴发乐开了怀,当了半辈子农民的他,没想到自己身上多了个新身份——股东。
  2016年,张兴发把家里的3.5亩土地入股村上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头三年将有1750元的保底收入,每年年底药材卖出后还可以拿到分红。张兴发从农民到股东的演变,得益于党支部实施“三变”改革激发的产业扶贫内生动力。通过入股,农户与合作社之间联产联业、联利联营,成为利益共同体。据统计,马家台村有8户农户以40万元资金入股,137户农户以每户2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30多户贫困户将353亩土地以每亩折合500元入股,预计每年户均将增收4000元。截至目前,柞水有2380余户群众以土地、林山、房屋等折价入股,有300多户贫困户以金融扶持资金在各类公司、合作社资金入股,实现了农民到股东的转变,激活了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柞水积极引导农民将资产、资金、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突破分散农户难以对接市场的瓶颈,让农民直接成为农村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上的投资者和受益人。通过不断加大工作透明度和监督力度、完善村级“三资”管理、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扩大了农民知情权和参与权。围绕农民土地入股后去哪里的问题,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吸纳农民就近就业;同时积极通过教育培训,素质技能提升等,充分激活贫困户参与“三变”改革的热情和劳动潜能,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加快实现“贫者有其股”,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股份”的转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随着“三变”改革的全面铺开,16.5万柞水人民不断凝聚“变”的共识,释放“变”的动力,持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源源不断享受到“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