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核桃树 摇钱树
文/图 记者 王倩 谢非
文章字数:1609

  9月15日,天朗气清。
  丹凤县棣花镇两岭村的杨万年刚刚收获完今年的核桃,见到他时,他正在四方岭的核桃园里进行收果后第一次剪枝,同时,家里还雇了当地的妇女在剥核桃仁。看着这一棵棵陪伴了他近20年的核桃树,杨万年说:“一年到头有360天都在核桃地里,核桃是我眼中的‘金蛋蛋’,这些年一家人全靠核桃养活了。”杨万年一边麻利地修剪核桃树,一边讲着他和核桃的故事,满脸都是藏不住的笑容。
  今年69岁的杨万年皮肤黝黑,脸颊上是岁月的风霜留下的深刻印记,然而他干活麻利爽快,说着话就肩扛着大剪子爬上了另一棵核桃树,看起来怎么都不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他说,经常干活身体都练出来了,爬山上树都没问题。杨万年回忆,小时候家里穷,什么农活都干,老一辈什么也没留下,他成家后算是白手起家。平时除了种庄稼之外,还承包了坡地种葡萄,后来因为县上的葡萄酒厂倒闭,又改种杏,专门给商州的罐头厂供货。再后来,罐头厂效益不行了,他才琢磨着在承包的坡地种了核桃。
  杨万年介绍说,在经历了种植葡萄和杏之后,总不甘心只种庄稼,还想折腾折腾,因为他舍不得让那一片土地荒废。于是,2001年恰逢国家号召退耕还林,他在承包的50亩坡地里种上了2000棵核桃树苗,“当时也没想太多,说种就种了,对种核桃还不太懂,也没考虑未来的出路。”核桃树种到地里,杨万年以为就没事了,等着收果就行了,不成想,到了3年后的挂果期才发现核桃树有了病虫,叶子也不浓绿,长了黄褐色病斑。那时,他才意识到,核桃和人一样是需要经管的,需要用心的。
  为了不辜负那一片他热爱的土地,和那一片刚刚成长起来的核桃树,杨万年自己买书学习核桃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一边自学一边跟随县林业局的专家学习,还到洛南、西安等核桃产地参观学习。为了防治病虫,他还自己摸索着配比出了独有的核桃涂白配料,“前两三年是一无所知,没引起重视,差一点就害了核桃树,学习了科管知识后,才有了新的认识。”杨万年说,经过年复一年的摸索实践,核桃树在他的精心管护下,长势喜人,到2006年全园进入了盛产期,至2008年是核桃建园以来的3年收获高峰期,每年能收获鲜核桃20吨。
  杨万年按照学习来的科管方法,每年9月份收果后和霜降前要进行两次剪枝,紧接着就开始翻地整地,清理地里的残枝落叶,每年用坏的大扫帚就有三四个。地面收拾平整后,他又忙着涂白防冻,到了来年春天,就是地面防虫,“反正人就不得闲,一天到晚都在地里钻着,要想有好收成,就得付出,树和人一样。”在杨万年的悉心管理下,50亩地的核桃树有34亩进入稳产状态,平均每年亩产干果约200斤,年收入约10万元。
  从2001年开始,杨万年与核桃打了近20年的交道,从一个不懂核桃的人,变成当地的核桃种植大户和“核桃专家”,经常被村民邀请到核桃园教授核桃科管技巧。他所付出的苦与累,他所收获的快乐和幸福,全都体现在他脸上一道道深深的褶皱里。
  “核桃年年稳产,核桃脱皮后就有客商上门来收,销路不愁,我自然高兴啊,我这辈子到现在就盖了六处房子,儿孙们也都过得好,我觉得自己干得还不错。”杨万年一边说一边笑,他依靠核桃搬离了三间土房,住上了两层楼房,吃上了白米细面,不再为生计发愁,他依靠勤劳能干带领全家人逐渐迈上了康庄大道。
  不仅如此,他还帮助村里人脱贫,每年打核桃、剥仁子、平整地等都雇佣周边村民,为他们添一点补贴。邻居李淑红连续8年在核桃成熟时帮杨万年剥核桃仁,每年增收近千元。她说:“老杨这人和气,不管啥时候都是笑呵呵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好过,在老杨这儿干活,人心里自在。”
  去年,老杨的二儿子放弃在西安开出租车的工作,回老家与父亲一起经营核桃园,同时成立了两个养殖合作社,搞起了林下养殖。今年先后养了两批共1600只肉鸡,8月底已经全部售出。除了整理核桃园,老杨和儿子的主要工作是照看200头黑猪,每天运水、喂料,从一大早一直忙到天黑。
  时间似乎在杨万年这里放慢了脚步,让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在心爱的核桃园里悉心照料着每一棵树,而核桃树也用累累硕果回报着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