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产业大户带动 让贫困户致富学有样板
——“产业扶贫看商洛”系列报道(三)
文章字数:1384

  本报记者 张瑞
  近年来,我市着力培育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积极开展“党员干部、能人产业大户与贫困户结对子”活动,依托农村创业能人和产业大户的带动作用,让贫困户学有榜样,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目前,全市发展各类种养大户2399户、家庭农场1102个,有效带动和影响了广大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稳定脱贫。
  流转土地获收益
  9月11日,在洛南县古城镇高塬村,中药材种植大户张春桂正在指导三四十名村民在药田里干活。
  张春桂原本从事建筑行业,2015年,他先后在古城镇何村、中联村、高塬村等地成功流转土地700多亩,其中贫困户土地300多亩,120多户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2000多元。
  贫困户郭兴善高兴地说:“我家3亩多土地流转给了药材种植基地,每年可获得2400元土地收益。我们夫妇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也能外出打工挣钱了。”
  在广大乡村,产业大户已经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引领者,同时也是土地需求大户。他们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使贫困群众直接获取了为数不菲的土地收益。
  劳动务工得报酬
  8月30日,在商南县青山镇新庙村养牛大户程书伟的产业基地,很多人围着肉牛忙个不停。
  2015年,程书伟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标准化养牛场。3年来,这个基地肉牛饲养量超过130头。2016年,程书伟注册了霖龙畜禽专业合作社,吸纳10户群众入社,合作社成员在场里务工、管理,年收入在2万元至4万元。
  今年,程书伟把76头肉牛交给7户贫困户喂养。按放养每头牛每月务工费150元计算,放养10头牛每年务工收入1.8万元。程书伟还筹备在马蹄店村另建一个养牛场,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
  通过“能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我市各地大力发展种养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成为产业工人,通过劳动务工获得稳定收入。
  技术销路有保障
  2016年初,商南县清油河镇碾子沟村六组贫困户谢付记家“因学致贫”被确定为贫困户,他将5万元贴息贷款中的1万元作为股金,投入村上的兴源天麻栽培专业合作社,用4万元作启动资金种植天麻。一年后,谢付记收入了6万多元。2016年底,谢付记被评为商南县年度“脱贫标兵”。
  现在,谢付记成为当地有名的天麻种植产业大户。贫困户张有森身体残疾,没资金、没种子、没技术,种天麻的事一拖再拖。眼看就要过了天麻栽种时节,谢付记从家里给张有森背了15公斤天麻种子,还教给他天麻授粉技术,又帮忙联系了菌种厂,一下子解决了大难题,张有森当即种了400窝天麻。贫困户胡国名怕天麻行情不稳定赔钱,谢付记承诺对他种的天麻进行保底价收购,消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从贫困户到产业大户,像谢付记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
  参股入股分红
  镇安县米粮镇青泥村通过“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园林花卉特色产业,鼓励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不少贫困群众因此稳定脱贫。
  产业大户张忠权牵头成立了盛卉苗木花卉合作社,现已建成以花木产业为主,特色农家观光为辅,集花卉苗木引种生产、种苗培育、休闲农业旅游于一体的花卉苗木基地。基地种植品种主要有白皮松、雪松、红枫、红玉兰、金银花、欧洲月季等。两亩多地的欧洲月季观光园,吸引了远近群众前来观赏游玩。青泥村20多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或者以扶贫贷款入股张忠权的盛卉苗木花卉合作社,户均每年分红几千元。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带动作用较大的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协调解决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积极争取对养殖大户的项目资金支持,真正使产业大户的榜样力量得到有效发挥,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