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实施“三变”改革 打造脱贫攻坚新引擎
——“产业扶贫看商洛”系列报道(五)
文章字数:1680
    本报记者 李小龙
  “老伴去世后,我靠种地和低保维持生活。天行健公司鼓励我拿出3亩地入股,如今我除了享受600元的保底股,年底还有5%的企业收益分红,每年有2500多元的土地收入。”75岁的柞水县梨园村贫困户吴兴田,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足。
  近年来,梨园村与陕西天行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对接,开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通过企业平台和股权纽带,把各种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今年以来,我市在调研试点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三变”改革,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成为农村脱贫攻坚和建成全面小康的强大引擎。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4万人实现了由农民到股民的华丽转身。
  资源变资产激活农村发展要素“梨园村很早就有‘三变’改革的雏形,我们的天行健红豆杉都种到了人民大会堂。”梨园村党支部书记袁正华介绍说,梨园村共有红豆杉基地600多亩72万株,红豆杉的产业模式就是简化版的“三变”模式。
  2006年,陕西天行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红豆杉基地项目成功落户梨园村。随后,公司通过流转土地,进行集中连片种植和管理,促使土地变成资产,农民从某种程度上变为“工人”或者“股东”。梨园村312户群众,有203户参与这一模式。
  据袁正华介绍,梨园村39户贫困户、164户农户和村集体总共以600亩土地入股,公司按股分红,农户土地股实行“保底分红+收益5%”分红,村集体收益用于村上积累和公益事业。同时,每年带动140多人在企业务工,增加了劳务收入。如今,在“三变”模式带动下,梨园村集体经济积累100多万元,带动群众人均每年增收5000多元。2016年,梨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702元。
  荒山、闲置土地、闲置房屋……农村的许多资源一直都处于“沉睡”状态,我市通过对农村资源进行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评估认定,将村集体可经营性资产量化,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将农村各类资源转换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要素,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目前,全市8.1万亩村集体“四荒”地、11.9万亩林地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推动了生产要素聚集和优化,激活了农业农村发展潜能。
 资金变股金 聚集整合分散资金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位于秦岭南麓牛背梁脚下,是陕南距西安最近的村之一,是柞水全域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朱家湾村紧扣党建、旅游、脱贫三大重点,积极推进“三变”改革,成立了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整合各类资金546.2万元,其中集体林山1.2万亩折价100万元、观光栈道折价20万元、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折价80万元,三项合计200万元占总股份37%;采取争取上级投资等办法,筹集集体资金180万元入股,占股33%;党员、干部集资66.2万元,占股12%;20户贫困户“农户贷”资金100万元,占股18%。年底,按占股比例进行利益分红,集体股收益的80%按现有户数分给全体村民,20%作为村上集体提留。预计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左右。
  近年来,我市在坚持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又带动了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实现了多方收益,走出一条共同发展致富的新路子。
  农民变股东拓展增加收入渠道在“三变”改革中,农村居民将自家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使之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成为股东,实现股权收益,享受分红。此外,农民还可以在经营主体里面务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目前,全市共有11.4万人实现了农民向股东的转变。
  “没想到,我一个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现在也成了公司股东,收入也有保障了。”日前,柞水县老庵寺村贫困户吴贵峰在村活动室拿着股金证,领到了“第一桶金”,这其中包括他在合作社务工工资1745元、土地股分红56元、林地股分红848元。
  放眼老庵寺村,光伏基地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划一;百亩万寿菊,黄金灿灿;生态水库,碧波荡漾。如今,这个深度贫困村的光景已经不同往日,“三变”改革有效整合了村集体和农户的分散资源、资金,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形成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