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度融合大发展
——“奋力追赶超越打好‘五大攻坚战’”系列连续报道之全域旅游篇(三)
文章字数:3740

  本报记者 汪瑛 李亮 李敏 柯岩
  旅游农业、旅游商业……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新业态,大受游客欢迎。旅游业不再是简单地开发景区、收门票赚人头费了。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旅游业发展进入全新的境界。“旅游+农业”助农民就业增收
  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四通八达,蓝瓦白墙的徽派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姹紫嫣红的户间花坛争奇斗艳,清澈的河水碧波荡漾,这就是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村的美好风光。
  8月初的太子坪村,犹如集市一样热闹,每天来来往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几乎都住满了外地来的游客,忙碌的主人脸上洋溢着热情满足的笑容。“以前每年夏天都去海边城市,现在,沿海地方人越来越多,打算到山里游,金丝峡果然名不虚传,这里空气好又凉快、水质也好、交通便利。”游客卢群民在太子坪村的“田园农家乐”住了下来。
  “田园农家乐”的主人胡彩芳说,她开办农家乐都快10年了,她是把自己的住房改造成农家乐,每年“五一”至“十一”期间生意都很好,“最忙的时候自己一整天都顾不上端碗吃饭,一天就能收入3000元左右。”如今,这里的农家乐已有270家,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销售点50多个,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成为我市首批验收通过的“秦岭美丽乡村”。
  金丝峡景区所辐射区域的农民也普遍有了新的生财之道,他们或开办农家乐,或从事土特产销售、旅社、娱乐等服务经营项目,或到景区从事开发建设项目,农户收入大幅增长,很多家庭都形成了自己的经营实体。太吉河镇围绕旅游开办529户农家乐,收入都很可观。旅游带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造血功能。
  目前,全市涌现了一批类似太子坪的旅游村,如云镇、朱家湾、石瓮子、前店子、江山、后湾、巡检、竹林关等,一个个美丽乡村,宛如一朵朵盛开的“金花”,不仅点缀了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生态美景,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我市以旅游名镇、旅游名村、休闲农业、星级农家乐创建为抓手,建立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对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创业扶持,直接带动就业10万人。通过旅游产业的融入或嫁接,形成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农村物产的增值,增加农村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有效推动了我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大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
  “旅游+文化”让景区走得更远
  商洛曾是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商鞅商洛、四皓隐居的地方,秦楚文化在这里曾经留下深刻的印记。商洛也是闻名全国的“戏剧之乡”“文化之乡”和“文化绿洲”,以贾平凹、京夫、方英文等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以《月亮光光》《月亮河》《带灯》为代表的商洛花鼓多次荣获大奖。
  旅游与文化结合,让旅游变得更“走心”,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市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在旅游景区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节目,如商南县围绕金丝峡、闯王寨等景区,策划和推出了民歌对唱《划船调》、催人奋发向上的舞蹈《鼓舞商南》、重现闯王传奇人生的《闯王点兵》、书写美景真情的歌曲《金丝峡我美丽的家》,打造了大型实景剧《秦风楚韵·鹿城追梦》等。同时,在旅游名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将文化因素纳入进来,充分考虑了文化氛围、文化特色等内涵发掘,如柞水县将溶洞游览、地质科普与弥勒福文化有机结合,围绕“洞天”和“福地”两条主线,正在设计福文化及银杏文化系列产品;此外,还策划群众艺术节、生态旅游节、核桃节、茶叶节、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一大批旅游文化节会活动,开发了一批文化旅游的重大项目。商於古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李瑞峰告诉记者,商於古道核心景区棣花古镇重点实施了“两街一馆一荷塘”,恢复建设了宋金边城、清风老街、棣花古驿站、法兴寺、魁星楼、戏楼、娘娘庙等历史文化景观,建成了生态荷塘、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等景点,现已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
  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国、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商洛花鼓、洛南静板书、商洛道情和仓颉传说等4个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商洛民歌、镇安花鼓、柞水渔鼓等28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具有商洛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开发和传承。商州大云寺、城隍庙,丹凤“船帮会馆”、商镇“四皓墓”,山阳“丰阳塔”及柞水凤凰古镇等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维修;商州商鞅封邑、四皓隐居地、东龙山夏商周遗址,洛南梁土坪乡旧石器时代猿人遗址,丹凤棣花二郎庙,商南闯王寨、“生龙寨”等历史遗迹逐步挖掘和开发,向游客展示了商山洛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线、商州—山阳绿色体验旅游线、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实现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性态势,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成倍增长。
  “旅游+体育”扬生态美景品牌
  2014中国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具有商洛特色的山地体育品牌初步形成。时隔一年后,2015年“环秦岭赛”如期举行,发车地点选在了柞水溶洞景区,赛程路线和沿途风光更是吸引选手和观众的重要源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奇峡、仙山等风景旅游资源,商洛丰富的旅游资源,令来自全国各地参赛的自行车赛选手们赞叹不已。”
  以赛为媒,有机结合体育、旅游、生态等元素,创造出超越了赛事本身的价值。“环秦岭赛”也是如此,从创办初期,就承担起了宣传、展示大美商洛的一个平台,赛事活动与旅游紧密结合,期间穿插了自行车文化旅游知识网络竞答、主题摄影展、文化旅游产品展示、群众体育活动展示等活动,这让更多的外地人知晓商洛、了解商洛、来到商洛、爱上商洛。
  此外,我市还连续举办了四国男篮、女篮挑战赛、全国竞走大赛等国际国内大型体育活动和赛事,旅游业与体育赛事的相结合,带动餐饮、住宿、零售、交通、旅游特色商品、农家接待等行业增收,拉动经济增收在千万元以上,体育搭台、文化旅游唱戏的特点逐渐显现,为叫响“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聚集了强大效应。
  “旅游+扶贫”筑精准脱贫新路
  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发展致富产业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方面。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构建“旅游+扶贫”的新格局,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大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大脱贫,通过发展特优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刘长卫等5户移民户,利用靠近塔云山景区的区位优势,申请1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成立了乡村旅游公司,带动乡村旅游慢慢火起来了,每户每年净增收1.5万元,丰收村也因此被列入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
  自今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各县区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将精准脱贫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坚持精准选项、精准施策、精准营销,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合力共促帮”等方式,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培训村干部和旅游带头人,提升建档立卡试点贫困村旅游产业的硬件和软件水平等措施,提高贫困群众发展旅游产业的技能和素质,走出精准脱贫新路子,由点到线串入全域旅游大棋盘。
  同时,着力打造采摘体验、观光农场、度假农庄、休闲乡村等各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延长景区半径,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壮大特色产业,栽植油用牡丹、樱桃、万寿菊,组建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会员,引导群众发展脱贫项目;不断创新开发“旅游贷”“电商贷”等金融扶贫新产品,重点扶持贫困户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旅游产品和旅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条龙,以旅游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真正激发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内生动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山阳法官庙村、前店子村,洛南巡检街社区、仓圣社区、云蒙山村,商南县后湾村、荆家河村,依托周边景区和山水风光,开发农业观光采摘和农家休闲接待……采摘体验、农耕体验、休闲观光、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将逐步实现。
  一产围绕旅游做精,二产围绕旅游转型,三产围绕旅游强功能,综合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展开商洛全域旅游发展的画卷,选择“旅游+”便“一棋得力,满盘皆活”的行业和领域不胜枚举:“旅游+林业”催生出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商洛核桃、商洛板栗等,“旅游+互联网”孕育出有100多个鲜明商洛和秦岭特色的网销品牌,“旅游+商贸”让商洛的核桃、板栗、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远销国内外……截至目前,全市对外开放景区景点52家,已经创建国家3A级以上景区26家。
  “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王浩表示,在大众休闲旅游时代,“旅游+”不仅能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更能帮助相关产业提高附加值和知名度,共融共生,以更节约、高效的方式,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小旅游”转向“大旅游”,让全域旅游有更多新内涵,实现“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获得更好的综合效益,而这正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
  经过旅游发展初期,我市从上至下也深谙“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内在关联。以“红色旅游”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开发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区、打造夜景旅游精品、发展高端和大众兼备的乡村休闲游、培育“复古”文化旅游产品、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产品,使旅游变得去景区化,各县区都把“旅游+”当作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提升的抓手,正在大胆尝试以旅游业驱动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服务业现代化,探索夯实全域旅游根基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