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柴坪镇搬迁脱贫“三部曲”
通讯员 武佩 胡娟
文章字数:1630
  丹桂飘香,硕果累累。早秋时节,笔者走进旬河岸边的移民搬迁小区——塔云新区,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桂花香味,小区环境优美,商铺生意兴隆,一派生机盎然……
  镇安县柴坪镇不折不扣地落实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的管理措施,在啃下扶贫移民搬迁“硬骨头”时大胆尝试,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符合镇域特色的移民搬迁脱贫新路子。
  社区先建工厂“配建”搬迁小区
  如何让搬迁群众乐意搬下来,还能过得好?柴坪镇积极探索,利用该镇家家户户热衷蚕桑产业熟悉养蚕技术的实际,在集镇附近,建立社区工厂。
  镇党委书记王林说:柴坪镇是老蚕区,家家户户会养蚕。另一方面,大多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山和半山腰,过去是一家一户在家里养蚕,他们担心搬下来没办法生存。为了妥善化解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柴坪镇早在2015年就开始在集镇附近谋划建立养蚕工厂和小蚕共育室。
  “实行土地流转,镇上将后山坡500多亩坡耕地一次流转,栽植密植桑园,第二年我们就开始动员山顶居住条件差的贫困群众到工厂来养蚕。”镇长孙守坤如是说。
  塔云新区易地搬迁对象李明华,全家6口人,因患病且居住条件差导致家庭非常贫困,以前家庭每年靠养两张蚕维持家庭收入。后又建起密植桑园3亩,实行小蚕共育后今年两季养蚕4张,仅此一项增收1万多元。镇上在搬迁点附近建设了养蚕工厂,李明华最近对人说,现在不操心搬迁后的生存问题了,我只要经营好自己的密植桑园,每年养10张蚕不成问题,利用自己的养蚕技术还可到养蚕工厂打工,家庭年收入最少也在3万元以上。
  “兴产业-建社区-促脱贫”。三年来,镇上启动实施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点五个,共安置搬迁群众800多户。塔云新区移民搬迁点工程自2014年开始规划动工,建设多层搬迁房屋10栋430套。
  副镇长黄开海介绍,镇上在塔云新区周边800米处,整合流转土地500亩发展密植桑园,建设养蚕工厂1000多平方米,按目前情况看,预计三年内可实现年养蚕收入突破2000万元。
  引进社会资本破解资金“瓶颈”搬迁社区发展产业最大难题就是资金。
  胡泽斌,是博诚盛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镇安县古法酿酒有限公司负责人。“身为一名政协委员,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我也理应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实事。”
  据了解,从2015年开始,胡泽斌就谋划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两年来拉动企业进行规模化土鸡散养、黑猪养殖、拐枣种植等。在胡泽斌的努力下,镇村全力支持,采取引进社会资本办法,实行“大户+企业+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解决了资金难题。
  松柏村安置点58户210人,配套建设敬老院,可容纳150人。在距离搬迁点1.5公里处,修建了4.5米宽盘山公路2.2公里,目前栽密植桑园229.2亩,建成小蚕共育室600㎡,3000㎡砖混结构养蚕工厂已完成一期,今年已养蚕600张。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养蚕是个好项目,也有建养蚕工厂的想法,可是由于缺资金,好想法没能实现,现在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终于实现了梦想。”松柏村支书郑自斌深有感触地说。
  “三带四联”破穷局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全省大力推行“三变”改革,镇安县委、县政府将“三变”具体化,创新实施了“三带四联”模式。
  贫困户胡鹏说:“以前家里日子很不好过,父母好不容易把我养大,我却不能为他们分担点什么。现在父母年龄大了,我下面还有两个孩子。我就想着把土地流转出去得一部分收入再入股,我再在家门口的厂子找点活做,把媳妇儿也带上。一来赚点糊口的钱,二来入股可有固定收入,三来可以随时照顾娃和父母。”
  博诚盛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总:“目前,基地共吸纳当地农户、贫困户务工80多人次,通过联股带动贫困户17户,通过提供就业和土地流转带动贫困户23人。在基地固定上班的胡鹏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建设工作和采购,妻子巫大莲在基地做炊事员。两人工作踏实可靠,加上自身积极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基地今年收入5.76万元。因此,在贫困户家门口的企业,让更多的贫困户家门口赚钱,家门口就学,家门口就医。”
  9月7日,向阳村向运养蚕工厂正式挂牌。厂外炊烟袅袅,厂内养蚕如火如荼……
  思路决定出路。柴坪镇移民搬迁助力困难群众挪出“穷窝”,产业发展也正在带领搬迁群众走向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