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贫困户张根来养蜂记
记者 肖云 王聪
文章字数:1349
  9月19日,张根来养蜂已经一个多月了。
  一大早,我们从商州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赶到商州区北宽坪镇农兴村张根来家时,他的妻子陶雪玲正在门前,看着蜜蜂来来回回,在野花和蜂箱之间奔忙。“你看,这回来的蜜蜂个个脚上带满花粉,勤快得很!”陶雪玲掩饰不住喜悦小声对我们说,仿佛害怕惊扰了这些可爱的小家伙。
  张根来是农兴村2015年评定的贫困户,因为家中有一位75岁的老人,长年看病吃药,还有一个上学的孩子,没有一技之长的他生活过得格外艰辛。张根来说:“老人、孩子把我绊住了,不能出远门,只能在家门口拾点零活,挣不到啥钱。”半年前,包扶他们村的市总工会提出在村上发展养蜂的建议,张根来并不看好这个,他的顾虑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本钱,万一把积蓄全投进去,却失败了,一家人以后的生活咋办?二是自己已经52岁了,之前也没有养过蜂,现在要从头开始学一门新技术,能学会吗?然而,妻子陶雪玲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她劝张根来:“开始我们少养些,慢慢地也就发展起来了”。两口子意见不一致,闹了不少别扭,一次大吵后,陶雪玲气得回娘家待了好几天。
  得知张根来的担忧后,市总工会的扶贫干部和村上干部多次上门,耐心给他解释,打消他的顾虑:之所以选择在本村养蜂,是请了专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的结果,而且,养蜂劳动强度小,技术要求并不高,每箱蜂市工会还会给补贴300元钱,干得好和在外打工挣得差不多。要是实在担心,可以先少养一点,看看效果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养。这样一来,张根来心里踏实了不少,8月8日,市总工会去山阳拉蜂时,他交了3000块钱,订了5箱蜂,成为村里确定的9户养蜂户中的一户。
  8月9日,同时回来的,除了蜜蜂,还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张根来小心翼翼地把蜜蜂安置在屋后青草茵茵的坡地上,他相信环境好,蜜蜂就会养得好。“第二天,技术员就把我们这几个养蜂户召集在一起,现场示范认蜂王,识别蜂台。”张根来听得十分认真,就像一个学生,从最基本的学起,听完课之后,再回到屋后的蜂箱边,整天和蜜蜂钻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动向和状况。
  每天早起后,张根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蜜蜂的出勤率,看有没有蚂蚁和胡蜂危害,“蜜蜂爱干净,还不能打药,遇到蚂蚁只能用开水烫,而胡蜂就只能人为地去驱赶。”因为惦记着蜜蜂,张根来每天要往屋后跑十几趟,其间,他被蛰过两次,蛰过的皮肤肿了老高,但他并不觉得疼。妻子陶雪玲胆子小,天生害怕蜂,最初,她只躲在远处看,现在戴着帽子和手套,也敢开蜂箱了。“养蜂最害怕蜜蜂跑了。”张根来说,前一阵子,他准备摇蜜时,下起了连阴雨,为了让蜜蜂有吃食,能够安全越冬,张根来放弃了摇蜜。
  养蜂一个多月以来,技术员经常组织养蜂户学习,遇到问题时,一个电话就来了。张根来不会骑摩托车,自行车在山路又不能带人,有问题时,技术员只能步行几里山路赶到他家查看情况,这让张根来十分感激。他告诉记者,市总工会的副主席余伟也经常给他打电话,有难题总会帮他解决,这让他养蜂的劲头更足了。
  “养蜂的地方必须要有水源,天气热得时候,我们就会在蜂箱边放一个装着石子儿的水盆,方便蜜蜂饮水。”“养蜂和天气关系比较大,蜜蜂在气温18度以上才能正常出巢。”说起养蜂,张根来滔滔不绝,在不断摸索下,他不再是以前那个对养蜂一无所知,满怀胆怯的人了,他笑着说,自己已经喜欢上了养蜂,笑容里沉淀着踏实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