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试论县区新闻怎样提高可读性
贾书章
文章字数:1062
  作为地方党报,做好县区新闻版块,对提高报纸的阅读面和传播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县区新闻做实做精,做活做新,就要提高报纸语言的可读性,用通俗易懂、简洁准确、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写好县区新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近年来县区新闻的采编工作,谈一谈怎样提高县区新闻的可读性。
  首先,要在县区新闻语言的可读性上下功夫。一篇好的新闻,语言的可读性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四平八稳,平淡无奇,令人读之味同嚼蜡,自然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县区新闻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传神,要精心提炼,刻意求新,要耐住性子,有反复推敲、琢磨的精神。如笔者在山阳县采写消息《杨地镇着力破解留守妇女就业难》一稿的过程中,笔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篇很有新闻价值的稿子,用一周时间反复推敲、琢磨,在新闻语言上狠下功夫,咬文嚼字,力求语言简洁流畅、准确生动,将1700多字的初稿删繁就简压缩到了800字,又反复断句,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最后定稿见报。这篇稿子获得了2012年商洛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其次,要善于挖掘县区新闻的趣味性提高可读性。县区新闻一般来源于基层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反映了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百姓故事,这就需要采写者多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抓住一个故事,挖掘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原因,把那些既有生活气息又有趣味性的社会新闻呈献给读者。如笔者在丹凤原北赵川镇采访中,获悉发生在该镇一件因狗咬了猪而发生邻居纠纷的事,本来说话的人是把他们调解的那个事当作笑话在聊,但笔者意识到,这个事件背后一定有故事,就深入挖掘出了在表象后面镇村干部调解民事纠纷所付出艰苦而又波折的努力,采写了《狗咬猪背后的故事》,稿件刊发后因趣味性强,增加了可读性,在读者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要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俗语、歇后语、口语增强县区新闻的可读性。俗语、歇后语、口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也是一种丰富的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如笔者在采写反映老年人勤俭节约的通讯中,引用乡间俗语“节约好比针挑土,浪费犹如水推沙。”在写夏季山地气候变化时引用民间谚语“雾到河扒,晒死蛤蟆。”“云往北,晒干麦。云往南,下水潭。”在写农村孝子孝敬老人时引用民间口语“做人德先行,百善孝为先”等,俗语、歇后语、民间口语的使用使新闻语言更加丰富,表现力强,通俗易懂,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总之,要提高县区新闻的可读性,新闻语言要“细”“活”“新”“软”“精”,不仅要接地气,还要有灵气,使县区新闻在增强地方党报的传播力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