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五峪川老年自乐班
文章字数:4015





 
  文/图记者 肖云
  初冬的夜,像一张巨大的幕布铺展开来,沉寂了一天的张底村开始了阵阵骚动。灯火稀微的村庄里,一些人麻利地收拾着锅碗,一些人匆忙地走在路上,他们都将赶往同一个地方——村民党崇善的家。
  “增锋,你快过来看一下,音响放不出声了……”
  “好哩,就来了!”在—个灯火通明的农家小院里,早已聚集了数十人,有的调试音响,有的挂着横幅,有的搬运乐器,有的则坐在院中摆放的长凳上,一边拢着袖子闲聊,一边不急不缓地等待着一场带着泥土芬芳的娱乐盛宴。
  天为幕布地为台。没有翩翩水袖,没有精致妆容,没有高端设备,在一曲字正腔圆、底气十足的秦腔清唱声中,晚会拉开了序幕。一声怒吼划破长空,一时间,板胡、二胡、小提琴、鼓签、梆子同时奏响,气氛立马掀起了一个高潮。台下,观众或坐或站,屏息凝神,看得入迷,连孩子都停止了哭泣,好奇地盯着场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曲唱罢,另一个节目又紧凑地开始,广场舞、快板、古筝轮番上演。夜晚的气温降到了6度,冷空气像凝固了一般包裹着村庄和庭院,手冻僵了,脚也麻木了,但这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晚会却始终热气腾腾、振奋人心。11月11日晚,记者在商州区杨峪河镇张底村记录下了这鲜活的一幕,在这个过程中,被一种莫名的感动印染了内心。
  自乐班的组建
  历史上,张底村就有搞文艺活动的习俗,一到节日,村民就举办扭秧歌、舞狮子等庆祝活动,后来,随着进城务工大潮的到来,这些传统也被撂下了。去年,区文化局给村上配备了音响和服装,很多赋闲在家的老人就产生了把文化活动重新办起来的念头,他们找到能言善辩、在村民中颇有威望的党崇善,希望由他牵头,让张底村的文化传统复兴。
  以前,党崇善一直在外包工程,近两年,上了岁数的他回到老家,准备安享晚年生活。因为懂法律,又是热心肠,党崇善经常帮村民写点诉状,协调处理各种家庭、邻里纠纷,在村里人缘极好。党崇善自幼就爱看戏,村民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在众人的推动下,去年10月,张底村自乐班轰轰烈烈地办了起来,先后有20多人加入进来,主要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也不乏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中青年。因地势限制,张底村没有集中的活动场所,党崇善就把自家的院子打扫出来,装上了一个大功率的灯泡,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每逢闲余时间,大家就聚在一起吹拉弹唱,交流学习。因平时各有事情要忙,为了让活动长久地办下去,演出的时间就固定在了每周六的晚上,7点开始,到12点左右结束,有时,还会就某个节目、细节讨论到凌晨一两点才散去。如果遇到下雨下雪天,就从院子挪到党崇善家的堂屋,从来不曾中断过。
  时间一长,张底村自乐班的名气传了出去,任家村、西塬村、民主村等周边村镇的人都会赶过来观看,甚至还有商州城里的戏迷开车过来。杨斜镇杨树林村有一个叫全天才的人,就是在微信上看到好友转发的视频,被吸引来的。看到精彩处,台下的人也会即兴上场,亮一亮嗓子或者表演自己的独门技艺,这一刻,观众是演员,演员亦是观众,他们的喜悲在喧天的锣鼓和辗转的二胡声中找到了慰藉。
  乡亲们口中的“团长”
  作为自乐班的发起人,党崇善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台前到幕后,每一个环节他都要全权负责,确保无误。不仅如此,他还兼任活动的主持人,在村民眼里,他的主持很接地气,不打草稿,出口成章,风趣幽默,是演出气氛的人气担当。自乐班没有经费,其间一些琐碎的花费就靠党崇善自掏腰包来解决,每周一次的活动中,他都要提前备上几盒烟,烧上几壶热水,供应给在场的演员、观众,话筒没电了,他来买电池,音响坏了,他找人来修,到外地参加演出了,就把自家的车开上拉人、拉设备,村民都开玩笑说他的车烧的不是油,是水。当别人称赞党崇善不计得失为自乐班提供便利时,他总是憨憨地笑着说:“也没啥,就是少抽几盒烟、少喝几瓶酒的事。”
  “没有他出头,我们就散了。”一位村民感慨地说,自乐班能办下去,主要是有一个大量付出、不计回报的带头人。在党崇善看来,他更感激成员们的投入和配合,“最让我高兴的是大家不管多忙,只要有事,打个电话人就来了。”党崇善说,自乐班里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演出时再累,他们都不抱怨,为了不落下每一场活动,有的老人抱着孙子上台唱戏,有的老人从远处骑摩托过来,风雨无阻,这种精神感动了党崇善,坚定了他把自乐班办好的信念。
  一群才华横溢的老人
  自乐班20多名成员里,年龄最大的76岁,小的三四十岁,他们分工明晰,有策划的,有写台词的,有唱秦腔的,有拉二胡的,有敲锣打梆子的,还有现场排除设备故障的,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尽自己所能,使一个自发形成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坚持和壮大,凝聚着团结向上的力量。
  老人写快板庆祝十九大。71岁的党汉儒,擅长写文章,是自乐班快板、台词的创作者。他有一个习惯,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纸、笔,一有感悟就马上记录下来,平时抽烟的纸盒、孙子用完的作业本,他都留下来做稿纸用。中共十九大召开以后,他在8路公交车上写了一首庆祝十九大召开的诗,“你听,我给你念。”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张写满字的稿纸,认真地念了起来:“打起竹板走上台,说段快板表心怀,庆祝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更深化。全民喜迎十九大,习总报告人人夸,激情迈进新时代,美好蓝图已规划。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光辉历程已制定,不忘初心跟党走,信心百倍闯天下……”
  圆年轻时的梦。77岁的退休工人崔怀铭,是由亲戚推荐来的,在自乐班担任敲梆子的角色。年轻时,他在煤矿工作,爱耍爱写,曾跟着村上的剧团学习了一段时间。现在,心灵手巧的他除了表演之外,还会帮忙做点秦腔表演中需要的道具,他做的斧头、棍杖既漂亮又好使,不比外面卖的差。72岁的党振家,童年时就痴迷戏曲,经常走二三十里路去商县城看戏,来回步行5个小时。那时还要买票,为了省钱,他总是买1角钱的站票。自乐班的组建,对党振家来说,是少年时未完成的梦想的延续,每周他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年龄大了,体力难免不支,党崇善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敲铰子的角色。
  老人笑着说,一到这里他身上就有劲了,从来不会觉得累。
  69岁的党振来,少年时就自学了板胡,以前大队上有什么活动都少不了他,杨峪河的角角落落他都跑遍了,后来活动少了,一身技艺的他便无处施展。如今,得以重拾从前的爱好,党振来就像回到了年轻时候,心里畅快多了。64岁的杨康柱,称自己的性格是走哪都不闲,以前村里还没拉电,他点着煤油灯自学秦腔、花鼓、二胡,后来,家里有了电视,他就盼着看每周三的戏曲节目,过个戏迷的瘾。平时,杨康柱在家门口打点零工,但一般情况下,他都会把周六空出来,参加演出。他说,大家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聚在一起有话聊,还能互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比打麻将好太多了。
  空巢老人的精神寄托。“老年人没有瞌睡,音乐让人把愁忘。”这是空巢老人党映民一句打趣的话。从小,党映民就有打板子、使鼓的爱好,前几年,老伴去世了,孩子们也都在外地打工,他一个人守在电视前,没人说话,常常急得发慌。现在自乐班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他说,自己最盼望的就是周六这一天。
  骑着摩托来表演。杨培才在城里做着一份看大门的工作,一到周六晚上,就骑摩托赶回来,而民主村的李书民,在市里一单位当炊事员,也是坚持每周六赶来表演,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所有的演职人员,让大家更加信心百倍。
  为数不多的女性代表。崔淑妮是自乐班里少有的女性之一,也是相对年轻的成员,她最拿手的就是扮花旦唱秦腔,因为高音很好,大家还送给她一个外号“铁嗓子”。其实,崔淑妮完全是自学成才,几年前,她买了碟片天天在家学,没有老师面对面地指导,学起来很艰难,特别是在动作和唱腔上,但崔淑妮仍然坚持下来了。学会后,她又教自己的妹妹学,现在,妹妹也在自乐班,和她同台唱戏。每次到别处演出时,崔淑妮都是自己化妆,由于经济不宽裕,她买的都是廉价的化妆品和头饰,有时用得多了,皮肤还会出现过敏现象,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
  演员投入,观众痴迷。除过演戏的人本身的热情,看戏的群众热烈的掌声和持久的关注,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村民党友来是个十足的戏迷,一到周六,他就早早把锅碗收拾好,带着小板凳来看戏。邻村有个76岁的老人李开贤,每周六都和老伴一起来看表演,他要是哪一天偷懒不想来,老伴就耍性子不给他做饭。
  自乐班带来农村新变化
  自乐班开办一年来,每个人都能明显感觉到一些变化。以前,人们没事了就坐在一起闲谝,话题总是离不了婆媳矛盾,家长里短,一到天黑,家家户户大门紧闭,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睡觉,群众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如今,村里气氛活跃了不少,很多人看戏之后,不仅了解了党和国家的政策,也学会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了。听说,自乐班里有一个演员叫崔妮凤,每次登台表演时,70多岁的婆婆就在台下帮她看孙子,对她非常支持。
  让村干部感受明显的是,现在,村上办事好办多了。前阵子,村上修自来水,群众义务投工,不计报酬,人人都来,不管从谁家门口过,都毫无怨言。
  党崇善告诉记者,自乐班不仅在本村影响深远,还带动了邻村开展文化活动,让这些村的广场舞都跳了起来,而且,他们会经常和外村搞一些联谊活动,在一起切磋交流,进一步提升演艺质量。
  “现在,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了,因为历史上张底村也叫五峪川,我们就改名叫五峪川老年自乐班,这样就不局限于我们一个村,包容性更强。”在党崇善来看,自乐班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镇村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村民们的热烈响应,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鼓励。然而,自乐班也面临着一些尴尬的情况,例如设施陈旧老化,缺少器材、设备、服装、道具等。党崇善说,以前,区文化局给村上配了一个音响,跳舞可以,但演出时音响效果很不好,他个人投资1000多元重买了一个,声音还是显小。在演出现场,记者也发现,因为缺少扩音等器材,表演中常常被迫出现中断,或者一个表演需要几个人协助才能勉强完成。对此,自乐班的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他们希望在相关部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有一套更加完备的演出设备和相关的服装、道具,让他们的表演更加专业,让观众享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