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打开致贫铁锁 迈入富裕大门
——商州区大荆镇探索“三变”改革启示
文章字数:2657
  张宏
  初冬的商州,五彩斑斓,层林尽染。距市区40公里的大荆镇,积极推行“三变”改革取得成效:农民举家搬出深山老林,住进窗明几净的新楼房;群众弃耕转身成为产业工人,流转租金和务工收入连年递增;贫困户不用承担经营风险,可以轻松享受入股分红……
  一年前,大荆还是一个贫困人口达百分之三十多的镇。镇党委书记王伟介绍:“我们加快移民搬迁步伐,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光伏和农作物立体经济,借助荆河生态工业园区优势,力促农民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脱贫。”据镇长张丹宏介绍,针对各村实际,大荆镇分类制定了帮扶措施,计划全镇产业扶持2173户8482人,就业创业495户1991人,易地搬迁1441户5758人,危房改造272户811人,生态补偿99人,医疗救助50户257156元,教育扶持252户996人,社保兜底818户2244人。全镇发展香菇种植320亩320万袋,建设光伏发电30兆瓦。预计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940元,贫困户脱贫336户1375人。
  集资源变成资产,投入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参股变成股民,“三变”改革打开了长期以来致贫铁锁,农民增收找到了开启小康大门的金钥匙。
  移民搬迁——
  开辟创业就业新天地
  顺着大荆镇荆河生态工业园大道前行,不远处就看到临河的移民新区,一排排白色的高楼依次而建,在凝结的“商洛蓝”下熠熠生辉。这就是商州北部崛起的移民区——大荆新街社区。新街社区是大荆镇移民集中安置点,水、电、路、视、讯以及健身器材、文化广场等设施完备,学校、医院、银行功能齐全,新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别具一格,温馨舒适,是安居乐业的生活摇篮。
  岭子底村闵菊惠居住的条件很差,一家六口人,两个老人年迈体衰,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只能靠丈夫一个人打工维持生活。原来她的眉头从来没有舒展过,发愁孩子上学难,熬煎儿子大了找不到对象,有个头疼脑热不能及时就医。去年10月,她家从山里的三间土屋搬进了130多平方米的楼房,生活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冰箱彩电洗衣机样样都有,也适应了城镇的生活习惯,日子越过越有劲头。”闵菊惠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两口子在临街开了一个小饭馆,除了生活日常开支外还有结余,比过去的日子舒坦多了。”移民搬迁开辟了贫困群众创业就业的新天地。据了解,该镇移民设计为六期工程,今年该镇启动实施的集中安置点五期、六期和西荆片五期易地搬迁工程共计1318套,续建西荆片易地搬迁四期301套。
  目前,结合移民搬迁“扶智”“扶志”“扶技”新要求,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6场次860人次,已完成安置生态搬迁179户626人,易地扶贫搬迁128户448人。计划到2018年10月,全镇完成易地搬迁安置贫困户共计1441户5758人。
  现代农业——
  集约经营效益最大化
  农民不种地,能获得三份收益?这不是天方夜谭,是土地流转、贫困户认领、园区务工、集约化经营的生动实践。
  在大荆镇西村,群众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一家企业流转该村几百亩土地生产大棚蔬菜,后因资金原因撂置几年,群众拿不到地租,土地难以复垦,杂草长得比人还高。
  今年,在镇政府的积极交涉下,通过法律程序终结了纠纷,重新引资秦绿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同时,村上成立了秦启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66户,盘活土地320亩,统一流转给秦绿源公司发展食用菌产业。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盘活土地资源,意味着农民有了收入的资产。该镇以秦绿源食用菌扶贫产业园为主体,规划发展香菇320万袋,全镇贫困户(除低保贫困户外)每户可在企业认领3000袋食用菌,4年共分红利7800元。“承包、经营、所有权三权确立后,农民的日子如鱼得水。”西村村委会主任丁建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后,由公司集约化规模经营,降低农户单打独斗的风险,提高生产效益,群众还有多份收入。”
  农民失地不失业,更不失利。西村四组贫困户丁增良算过一笔账:每亩地收玉米800斤,每斤8毛钱,除去种子和化肥,忙活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务工一周。“现在每亩地租在700元基础上逐年涨30元,园区务工男劳力80元,女劳力60元,土地流转后可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和分红三份收益。”
  现代农业生产的效益不断放大,农民创业的热情日益高涨。据了解,仅一个1000人的西村,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秦砚养鸡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50户参与经营,目前养鸡1万只。惠农生态养牛专业合作社经过滚动发展,养牛160头,带动社员10余户。
  农光互补——
  参股分红共圆致富梦
  在龙山建起全区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站,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快速崛起的大荆镇。
  这里是产业“航母”启程的码头,也是农民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的赛跑点。位于口前村的龙山生态农业及光伏扶贫产业示范园,占地550余亩,由商州区志诚扶贫开发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30兆瓦光伏电站。示范园与荆河生态工业园毗邻,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遵循土地节约和综合利用原则,采用多产结合开发模式,提高设施农业的土地综合开发附加值,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及附属产业的孵化和发展。电站采用“政府+国企+金融机构+贫困户”的“3+1”模式,目前工程已完成10.6兆瓦支架安装,19.4兆瓦基础混凝土施工,配套110千伏变电站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正在进行。预计12月底前完成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并实现并网发电。与此同时,该镇借助森弗产业园、龙山光伏、秦绿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等区位优势和用工需求,为贫困户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20余个,短期就业岗位3.56万人次,新增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合作社10个,建设就业扶贫示范基地6家。
  张丹宏告诉记者,农光互补立体开发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互补”的原则,利用荒山、荒坡、弃耕地等未利用资源大力推广光伏产业建设,并以“新型农业互补、园区工业互利、全域旅游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项目落地。在地面规划种植赤芍300亩、薰衣草200亩、苜蓿60亩、建设食用菌大棚40亩,兼顾发展以肉兔为主的规模化养殖业,同时配套建设3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
  据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可实现“山地农业、农光牧业、观光农业、全域旅游”一举多赢,预计农业产业及养殖业年产值将达到2100万元,光伏扶贫电站产业年收益2600万元(年发电量3000万度),可覆盖1万户贫困户,户均实现年综合收益3000元的脱贫目标,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山坡地本来就不收啥粮食,这下好了,空中开发光伏发电,地面还能种植农作物,闲置的资源变成了农民增收的资产。”西村五组丁立书发自内心的一番话,也代表了所有贫困户的心声。
  农民变股民,开启了贫困群众增收的大门。贫困户每户认领3千瓦光伏,个人出资或小额信贷1.4万元,国家补贴1万元,4年分红1.05万元,连续收益达20年。
  “三变”改革正当时,催生农村新变化。禁锢农民群众思想的铁锁被打开,迈向富裕大门行疾如飞。而今的大荆,充满着脱贫动能的魅力,也让人对未来产生了神秘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