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字数:1829

  (上接第一版)对缺乏技术、资金的贫困户,依托中亚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龙头企业,以土地、山林等入股,流转土地42亩,5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每户保底分红900元,还能入企务工挣薪金。利民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湾果品专业合作社、万湾龙泉生态鸡专业合作社三家企业流转68户贫困户土地,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让资源变资产,年终保底分红1000元,实现68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对无技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带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承贷承还的方式,将每户5万元的“产业贷”入股到企业,贫困户转身变股东,户均增收3000元。
  目前,万湾社区成立了村级旅游公司,正在全力打造3A级旅游景区,尽快形成集观光、采摘、餐饮、娱乐一体化,具有万湾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从而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陈家沟村也利用与棣花古镇景区隔路相望之便,瞄准乡村旅游、食用菌和林果三大产业,积极实施“三变”发展模式,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劳动力等资源,评估认定村级经营性资产2266万元,注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权经营管理村级资产,并以资产为股份,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通过自主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办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引入龙头企业经营带动,让193户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入股,定期分红等形式参与股份合作经营。
  变草为宝用“艾”扶贫
  “现在我们两口子就在家门口打工,基本解决了生活所需,明年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在龙驹寨街办大庄村,贫困户黄章虎一边忙着包装艾草产品礼盒,一边诉说着自家的情况。他们夫妻二人长年患有慢性病,去年老伴摔倒后手臂骨折,在西安打工的黄章虎只好回家照料老伴,直到康复。期间,听说村里办起了艾草加工厂,两口子就一起来到艾草加工厂务工,现在夫妻俩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说起大庄村的艾草加工,就要提到村主任李军良。今年年初,李军良多次赴外地考察,并结合村里耕地少、山地多的实际,确定了以艾草加工为脱贫产业。产业确定下来了,资金从何而来?村民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愿参与。村委会号召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集资建厂做示范。如今,村里106户贫困户都已经入股企业,另外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45万元,整个产业带动群众种植艾草1500亩。
  大庄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艾草加工,将村集体200亩水毁修复地入股,扶持52户贫困户种植艾草。以“艾”为媒,变“草”为宝,通过艾草种植和艾草加工把贫困户连接在产业链上,全体村民都是企业的股东,并按照公司收益进行分红。贫困户还可以来公司务工,将来还会采取家庭分散加工的方式赚取计件工资,真正实现农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
  艾草具有易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每年能收割两次等有利因素,明年,李军良计划继续扩大艾草的种植面积,目标将达5000亩,并在目前艾绒、艾条、艾柱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线。目前,大庄村已经形成了艾草、中药材、食用菌、养殖和劳务五大主导脱贫产业,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将不起眼的艾草加工成多种医疗保健产品,把当地劣势变优势,在脱贫攻坚战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盘活资源茶叶圆梦
  一畦畦整齐的茶园,一行行青翠的茶苗,走进武关镇毛坪村,即便是初冬也给人以充满生机之感。说到偏僻的小山村为何会有如此美景,村里的老人感慨万千,说做梦也没想到毛坪能通柏油路,汽车能开到家门口。
  毛坪村和商南茶乡毗邻,当地村民有种茶的传统,但一直没有形成产业。2010年,当地政府开始倡导发展茶业,并作为当地的脱贫产业来抓。在实施“三变”的过程中,依靠“村党支部+‘三变’改革+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实现了群众增收、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的共赢。目前,毛坪村有茶园5000亩,达到了户均8亩,人均4亩。仅茶叶一项,每年全村人均收入可达2200元。77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增收、入股分红等方式在茶叶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毛坪村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本镇本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让农民群众从情感上接受“三变”、参与“三变”,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与发展,成立了毛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整合原有的三家茶叶合作社,将扶持资金、集体房屋、产业基础设施和80亩标准化茶园等折股与县供销电商服务公司合作,实现联营共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在省内建起茶叶销售实体店5个,并通过村淘、“互联网+”的模式加大茶叶网络销售,已建成茶叶销售网点2个,在脱贫致富路上实现了多点开花、多种形式互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