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山村的通车仪式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小龙 杨鑫
文章字数:1449
车辆行走在刚修好的山路上。
村民自愿捐款
村民在家里摆筵席,只为庆祝道路开通。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老汉活了62岁,还能见到组上通路,真是死都瞑目了啊。”12月10日中午,商州区板桥镇五一村八组的张曾强老人激动地拉着记者手,指着脚下这条蜿蜒的沙土路夸耀地说:“你看,这路多好,这下老人看病,娃们上学,售卖山货就方便多了!”
  五一村是商州区板桥镇的一个贫困村,群众分散居住在山沟、山顶上,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种植核桃、板栗和制作柿饼为主要收入来源,但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手提肩扛运东西。特别是该村八组等三个组的100多口近400人,都居住在山顶上,原来只有一条能走人的小毛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民自发组织修了一条能过架子车的路,一直沿用到现在。
  当天中午,记者驱车从商州城区出发,半个小时后来到板桥镇五一村村委会,带路的村民让我们把车放在这里,乘坐他的车去八组。看着村委会门口的水泥路,记者跟他开玩笑说,自己经常下乡上山,开车走这水泥路,绝对没问题。虽然嘴上说着,可我们还是坐上了他的车。刚走了五六分钟,水泥路就断了,前面变成了坑洼不平的土路,我们就像坐上了摇摇车。越走路越窄,只见路边的树枝、茅草不时从车身划过,村民告诉我们,他平时在城里上班,回来的也不多,但每次从老家回来,都要去修一次车。再走了近四公里后,车辆开始爬坡,路面也变得平了些,村民告诉我们,这就是通往他们组上的路,长1.5公里,以前基本靠步行,车根本上不去,最近刚修好的,其他两个组也修的差不多了。我们坐在车上,都不由得紧张起来,路右边的山上不时有砂石滑下,路左边是五六米的悬崖,车轮子在拐弯时,还不停地打滑。一路上,车子停停倒倒,十多分钟后终于到达了山顶,我们不禁暗吁了一口气。
  山下阳光和煦,山顶有些地方白雪还未消融。下车后,记者见到山顶停了六辆车,原先的村支书,也是八组的村民张曾强老人,带领我们穿过十几户人家,来到他家院子。只见这里聚集了近百人,做菜的做菜、聊天的聊天,大家都在高兴地谈论着这条路。“这里住了20多户近100口人,听说路修通了,在外打工、工作的人全部都回来了,有好几个还是专门从浙江、甘肃、陕北、西安赶回来的,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这条路。”张曾强边说边哭了起来。
  “小时候基本没有路,上学摔跤是常有的事,手里的酸菜罐子都破了好几个,经常在学校饿肚子,也因此厌学、逃学,十多岁就外出打工了,现在经常因没有知识而懊悔。前几天听说上山的路修通了,我坐上飞机就赶紧回来了。”今年39岁的张辉,近几年一直在浙江台州从事建筑行业,每年只有春节才会回家住几天。“最让我伤心的事,是前几年奶奶因这条路耽误病情而去世。当时,奶奶下午还在院里打麦子,晚上突发脑梗,我还在外地,村里人拨打了120,然后冒雨抬着奶奶下山、出沟,等到大路边时,救护车等不及都走了,只有挡了一个三轮车等到医院,医生说太晚了。”说话间,将近而立之年的汉子流下了眼泪。
  “都往路口走,我们响炮放花。”这时,张曾强老人在院子呼喊着,让所有人都往路口走,一同见证这条山路的开通。响亮的鞭炮声、尖锐的花炮声、兴奋的谈笑声,一时间打破了冬日山村的寂静,很多老人都流下了高兴地泪水,大家在山顶看着蜿蜒的道路,久久都不愿回村,直到张曾强再次招呼起来,大家才回到院子坐席庆祝。
  下午三点左右,阳光已经离开了山顶,热闹的宴席也即将结束,在场的群众也自愿开始进行捐款,不一会就捐了6000多元,这些钱将用于道路的后续维护。很多在外的村民也收拾行囊准备离开,他们热切地盼望着,下次回来时,这条沙土路能有一个水泥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