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市“四建四带”旅游扶贫让二万多人稳定脱贫
文章字数:1584
  本报讯(孔德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扶贫参与门槛低、就业容量大、带动效果好、返贫率低等独特优势,以建精品景区联动扶贫、建美丽乡村定点扶贫、建特色小镇辐射扶贫和建培训基地智力扶贫“四建四带”旅游扶贫模式,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带动全市贫困户脱贫增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已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脱贫2.11万人,人均增收1200元,旅游带动脱贫占年度脱贫总人数的15.8%。
  建设精品景区,实施联动扶贫。充分发挥商洛生态、区位、交通、文化优势,狠抓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对外开放景区景点52家,国家3A级以上景区达到26家,其中4A级景区8家,5A级景区1家,4A级以上景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三位。漫川古镇在2016年度省级文化旅游名镇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棣花古镇成功挤进全省文化旅游名镇行列,两镇同时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全市26家3A级以上景区共为贫困户提供景区安防、保洁等稳定就业岗位2000个,安排贫困户经营营业摊点500个。商南县借助金丝峡、闯王寨、后湾等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大力发挥农家乐集群效应,改造提升农家乐267户,贫困户新发展农家乐126户,直接吸纳就业786人,间接提供岗位400余个。截至10月底,农家乐经营户人均纯收入7600元。
  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定点扶贫。各级坚持高点规划、典型示范、梯次推进,着力推动16个美丽乡村巩固提升,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商洛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被省旅游局在全省推广。柞水朱家湾、山阳前店子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在全市156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中重新遴选了48个优先扶持对象,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商洛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全市以美丽乡村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人数有望突破1200万人次。带动发展全市发展农家乐1500多户,解决贫困人口就业3200余人。其中柞水县积极寻找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契合点,创新采取全域联动、产业联接、景区联带、入股联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脱贫、旅游富民、旅游强县的新路子,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的高度肯定。
  建设特色小镇,实施辐射扶贫。按照“城镇景区化、产业绿色化、田园景观化”和“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全力创建镇安合曼般若小镇、洛南中国音乐小镇、丹凤棣花文创小镇、商南金丝峡旅游小镇、商州北宽坪运动休闲小镇、山阳法官秦岭原乡农旅小镇、柞水洞天福地·缘梦小镇等7个“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秦岭特色小镇,全面构建具有陕南特色的“节点式”“网格化”小城镇集群,持续加大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万企万村”帮扶工作,推动城镇功能由服务当地老百姓的集镇向服务外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转变,并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售卖农副产品、发展休闲农业、提供旅游服务等实现增收致富。今年来,山阳法官秦岭原乡农旅小镇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深入挖掘乡村农耕文化,因地制宜推进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商洛美食大赛、商品大赛,大力开发商洛“八大件”和手工艺品,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带来新的路子。
  建立培训基地,实施智力扶贫。在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基地,各县区职教中心也设立相应基地,并坚持把育才引智、强化培训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抓手,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百村万人”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工程。对经筛选具有发展旅游业基础的156个村,依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分类推进、分步实施,有针对性地对全市农家乐、乡村旅馆、传统手工作坊、民俗展馆等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以及旅游系统管理人员开展乡村旅游管理能力、旅游产业实用知识、乡村旅游服务技能、旅游服务水平提升等培训。目前,市县旅游部门已经会同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利用省旅游局支持资金以及“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培训58场次,培训人数达到7881人次,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5万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