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灯笼点亮致富梦
文/图记者 赵有良 张英 汪瑛
文章字数:1378







  12月1日,寒气逼人。可走进洛南县三要镇龙山村宏达合作社的厂房里却一片火热:几十名农民工,忙着裁纸、压花、粘贴……桌上堆放着小巧精美的纸灯笼,特别是为2018年量身定做的带有狗头图案的灯笼很是吸引眼球。“我们都是附近的村民,冬天地里也没啥农活,就到这挣点零用钱,这些带有狗头图案的灯笼是为过年定做的,人家要得急,要在月底前做出来发往外地。”正在粘贴的村民杨文芳说。
  农忙时干农活 农闲时打小工
  现场负责人马占奎介绍说,龙山村地处大山深处,贫困面大。2013年村里修建水泥路,村上采取“支部+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灯笼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灯笼产业。截至目前,生产点已辐射到周边三个镇,带动了200多户村民就业。
  采访中,正在剪纸的贫困户杨铁龙告诉记者,他今年50岁了,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这活轻松好做,有时候晚上还加班,每天做上300多件,能挣到40多块钱,还不耽误农忙。一年一家三口在社里赚三万元不成问题,社员年末还有分红。50岁的村民张玉琴,一边抹糨糊一边检查纸面,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到十分钟就能完成四十多个灯笼的查验工作。她告诉记者,从制作灯笼坯到图案制版压花、折纸裁纸、拼纸粘贴要好多道工序,有时还要按照顾客的要求,在灯笼上描画、贴花,绑上卡通挂件。自己在这里已经做了好多年灯笼了,每天能做200到300个左右,一天下来能挣30多块钱,一个月下来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加上丈夫在外打点零工,就靠着一个灯笼一毛四分钱的收入,硬是撑起了整个家。在灯笼厂子干活像张玉琴、杨铁龙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有的为了照顾家里,就把做灯笼的材料带回家做,合作社隔半个月上门收一次。
  厂子建在搬迁点 岗位送到门跟前
  一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加大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很多村民住上了新房,住房是不愁了,但最担心的还是就业问题,别看这个小灯笼,确实解决了不少移民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初步估算,目前从事灯笼制作的搬迁户就有80多户,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还不耽误干家务。
  “以前生意没有这么好,加工一小件8分钱,一天挣不下几个钱,群众不愿来,现在给涨到一毛四分钱了,附近的村民都争着来做。今年一共做了500万的订单。以前我们不敢接大单,怕做不出来。如今再大的单子都敢接,今年我们的制作点已辐射到高耀、古城、灵口镇的移民搬迁点。”合作社理事常高攀说。
  小小纸灯笼 创出致富大产业
  灯笼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用硬纸折成,有的用竹签糊成,有的用钢丝扎成,有的用塑料做成,仅纸灯笼就有剪纸灯笼、叠纸灯笼、亮纸灯笼、洐纸灯笼、拼纸灯笼、塑纸灯笼等十多种,色彩五颜六色,形状五花八门。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灯笼已不仅用来照明,它往往是一种象征和情感的表达,有的代表热烈吉祥,用于婚庆场合,有的则表示深情的怀念,用于丧葬场合。是民间一种雅俗共赏的实用工艺品,更是老百姓过年、办喜事必不可少的用具。由于工艺简单易学,颇受农民群众的喜爱。采访中记者发现,合作社的工人大部分是女工,不但有本村的,还吸引了附近村子的人来打工,不管在合作社,还是在各户家里,村民们加工纸灯笼的干劲十足,灯笼合作社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马占奎满怀信心地说:“明年合作社产值有望达到1000万元以上,计划带动周边农户400人以上就业,准备在高耀镇的搬迁区域再设个厂点。目前生产的灯笼已远销到东南亚,下一步继续借助互联网力量扩大海外订单,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