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深挖“刘西有”资源 马炉旧貌变新颜
文章字数:1071

  本报记者王涛
  深冬的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马炉村,道路整洁,翠竹成行;古朴的院落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梯田层层、茱萸遍野……今年以来,马炉村按照“支部引领+‘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掘刘西有红色旅游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实施“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使得原本一个偏僻、破旧的贫困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的生活指数越来越高。
  马炉村,距离丹凤县城20多公里,山大沟深,位置偏僻。然而,这里曾经红遍全国,享有“全国学大寨赶马炉”的美誉。
  那时,大队书记刘西有为了解决全村群众吃不饱饭的问题,发动村民在村周围53个山头开荒种田、种植山茱萸等中药材,没日没夜地发展生产,从而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村。刘西有自己也被评选为全国劳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炉村往日的辉煌也烟消云散。由于立地条件差,全村325户1443人中贫困户有116户397人,成为了深度贫困村。为了远离贫困,这里的部分村民都搬出了山,留下的只有破旧的房屋和巍峨的大山,又像是一个早已被人遗忘的地方。
  “如果不借助精准扶贫东风趁势发展,怕是永远就落伍了。”2015年,市科协帮扶工作队干部进村以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于是,第一书记张丹东带领着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掌握村情民意。通过调研,他们发现村里老旧房屋多、山茱萸等资源丰富,尤其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刘西有”文化,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资源,于是他们开始筹划打造一个“新马炉”。没有资金,他们采取从单位办公经费挤一点,再从国开行贷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600多万元对村子环境进行了建设。一年多来,村子里的路通了,水有了,民居环境也越来越美。今年,村里又引进了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将村民的土地、老旧房屋进行流转,积极吸纳贫困户参与建设,全力打造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美丽乡村。
  “环境改善了,如何真正让群众增加收入才是硬道理。”为此,在市科协的帮助下,帮扶干部们从马炉村实际出发,通过对现有中药材种植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广普及标准化建园和科学化管理,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发展天南星种植面积200亩,魔芋100亩,天麻种植20亩。有效地改善了马炉村产业单一,缺乏致富门路的现状。
  土地,160亩,折价160万元,16000股;房屋,21户60间,折价84万元,8400股;水库,15000平方米,折价11万元,1100股……眼下,马炉村又在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对全村资源进行整合、折价作股,让全村村民在旅游业中分上一杯羹。市科协主席闫彩芹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仅仅依托“红色时代农耕文化”把马炉村打造成“中国红色时代教育基地”“商洛溪谷康体养生基地”,以此带动当地群众向着美好生活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