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贫困人口插上飞向小康的翅膀
——关于贫困地区扶志扶智结合的探讨
文章字数:3510
  任杰 
  汉字中的“志”和“智”同音不同义。志,是抱负、理想、意愿和志向;智,是智慧、本领与能力。志与智结合作为构建人的内生动力精神与物质的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有志无智,无以谋事,有智无志,无以成事。十九大报告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相结合”。在2017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总书记又明确指出:“精准脱贫要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充分显示,扶志与扶智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脱贫攻坚战打响两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面对剩下来的贫困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光靠强化外力是不行的,必须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有效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内动力与外加力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准确把握贫困发生规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贫困与发展相生相伴,是市场经济的沉淀产物,具有特殊的形成规律。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平均分配,贫富差距相对较小,表现也不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生产要素越来越向经济水平高的方向流动,财富越来越向发达地区和富人集中。贫困地区的发展,除了自然地理等客观先天因素制约外,主要是受到了生产要素逆向流动的制约,导致社会产品分配不公和公共服务不均等,诸如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社会公益事业落后、经济布局倾向性差等等,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贫困人口的贫困除了处在贫困地区,受到了贫困地区落后的种种制约外,也有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婚、缺水、缺土地、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生产条件落后等原因。还有因为长期贫困,各项条件不如别人,衍生出的思想退废、行为懒惰而导致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致贫原因就是贫困发生的病根。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积极营造打赢战役浓厚氛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助弱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它概括为“五个一批”,各地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细化。我省细化为“八个一批”。一是通过扶持发展产业带动脱贫一批;二是通过扶持就业创业脱贫一批;三是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通过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五是通过危房改造脱贫一批;六是通过医疗救助脱贫一批;七是通过教育支持脱贫一批;八是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有的地方还有通过村村帮扶脱贫一批;通过法律援助帮助脱贫一批,通过搭建信息宣传平台实现产品的外销帮助脱贫一批;等等。这些都是根据精准识别核实确认的致贫原因所制定的对症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将各种各样致贫人口通过对症扶持,帮助他们尽快摆脱所处的贫困环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由于致贫原因复杂,很多贫困户都是多种原因叠加。解决他们的问题,就要多管齐下,多措复方。因而,在一段时间和一些地方,好像天上真的掉了馅饼。国家政策对贫困户的优惠多多,引发了非贫困人口红眼病,导致心理不平衡,甚至引起了价值观认同上的混乱,大家争着当贫困户,甚至有小学生理想要当贫困户。针对这些问题现象,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去宣传引导群众端正认识,正确看待国家的政策优惠,不能眼光只盯特惠政策,还要善于看到受惠面积更广的普惠政策。是普惠政策推动了整个农村的发展。特惠政策只是为了强化对贫困人口的推动力,让在小康路上掉了队的贫困人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论是普惠政策还是特惠政策,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都会得到政策的惠顾。都要认识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惠及贫困人口,消除贫困,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惠及所有人口的公共民生工程。人人都能正确地看待特惠政策,正确认识特惠政策,积极支持脱贫事业,热情参与脱贫事业,着实构建起全民攻坚的浓厚氛围。
  精准实施扶志扶智战略
  中国有两句成语,“人穷志短”“英雄气短”。其中的“志”和“气”都指的是人的精神斗志,它是受各种主客观条件所制约的,很多方面都是人的自身无法争气的。比如生存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要素、天灾人祸等等;也有很多自身条件无法达到的,比如身体条件、自身技能素质等等。要让贫困人口首先从精神上振作起来,增强内生动力,扶贫就得先扶志,除了认真实施“八个一批”精准脱贫行动外,还要精心组织精准实施与扶志扶智相关的战略工程,真正使贫困人口真切感到,曙光在眼前,争气做得到,勤劳能脱贫。
  一是精准实施政策宣传家喻户晓工程。好政策要知道。只有让贫困人口把所有针对他们的特殊优惠政策知晓、理解、掌握了,才能让他们增强信心,振奋精神,自觉克服畏难情绪,自觉主动地配合政府的帮扶行动,尽最大努力地释放自身所具有的潜能,拓展门路,增加收入。要组织写作班子,认真消化目前已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以及特殊优惠政策,以通俗易懂、简单好记的语言,系统性地编写出适合贫困户记忆的宣传条款,利用口袋书、明白卡、宣传单等形式,发放到家家户户,再由包扶干部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尤其要结合致贫原因对应包扶措施,让贫困户把适应自己家庭情况、已被包扶措施确定落实的特惠政策弄懂,熟记,并且做到户喻人晓。
  二是精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工程。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的实施,我市各县区基础设施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县县通高速,五县通铁路,镇镇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基本完成了电网改造和农电普及工程,广电、电信也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这与脱贫攻坚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需要还普遍存在缺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很多地方依旧存在“肩扛背驮”的现象。应整合资金,聚集人力、物力和财力打歼灭战,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实施“六通”(路、电、水、视、信、气)到组到户延伸工程,把生产条件改善到田间地头,把生活条件改善到农户院落。只有真正实现到组到户,才能真正达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解放生产力,增强发展能力的目标。
  三是精准实施信息整合联通工程。真正的脱贫要靠稳定的收入,稳定的收入要靠产业,发展产业才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硬道理。作为产业化产供销全过程的关键环节,信息的整合与流通远比发展产业本身更重要。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总未逃出屡搞屡败的魔咒,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不灵。商洛是核桃之都、板栗之乡、香椿产地,却屡屡发生加工企业找不到所能满足的货源,外贸企业完成不了外销合同,卖家找不到买家,买家找不到卖家的现象。各级政府再不能蹲在“塔西佗陷阱”里,去为不该为不为应所为的事情,切实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信息整合服务上做文章,顺应网络时代要求,搞好信息平台建设。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将千家万户的农特产品信息汇集起来,将买家和卖家通过信息平台联系起来,使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生产的产品能卖得出去,培育的产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四是精准实施“百千”技能培训工程。不可否认,在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有很多贫困人口就是因劳致贫的。他们由于缺乏技术与技能,赚钱只能凭借苦力,干苦、脏、险、害的活儿。有很多家庭的台柱子在安全事故中倒下,有很多年轻的小伙子在务工赚钱的过程中置下后半生难以治愈的病痛,成为家庭的拖累。政府应发挥优势,组织力量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实施“百千”技能工程。即开发一百个以上的工种,每个工种至少培训一千名技术达标的农民工人,比如建筑领域的泥瓦工、架子工、钢精工,装修领域的设计员、瓷砖工、木工、水电工、壁纸工,餐饮方面的烹饪师、面点师,旅游方面的导游员等等。可以采取政府提供经费,牵头组织,监督管理,考核鉴定,民间承担技术培训,广泛动员社会个人、企业、团体,谁提供技能项目、谁实施培训、谁来用工的办法,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使贫困户的劳动力学一门硬技术,端一辈子铁饭碗,挣一辈子高工资,将全家的幸福生活建立在可靠的收入基础上。
  五是精准实施壮大龙头企业和培育集体经济工程。发展产业依靠市场主体来带动,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思维。政府在发展脱贫产业中,应改变过去推动基地抑或规范建园的做法,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创新机制,把着力点放在培育市场主体乃至龙头企业上。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稀少的贫困地区尤其是农业领域,民营经济就是台柱子。放眼全市,凡有起色的经济实体莫过于民营企业,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居多由民营资本所筑起。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上,也要充分依靠民营企业,毫无保留地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培育各类经济组织及专业合作社,强龙头壮龙腰摆龙尾,形成系统健全、功能齐备的产业化趋势,带动千家万户增产增收。要充分发挥集体所有制和村级经济组织的优势,在“三变改革”上下功夫,依托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集体经济成为树大根深、基础牢固,贫困户靠得住、信得过的产业化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