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这一年只为这一刻
见习记者白志鑫
文章字数:1585
  白志鑫
  2月5日清晨6点,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人潮涌动。
  人流中,一个拉着行李箱略显消瘦的背影,匆匆赶往值机口办理机票。今天,27岁的杨晓龙就能回到他日思夜盼的家了,排队等候的过程中,他不时拿起手机看着相册里家人的照片,想着马上就能见到亲人们,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杨晓龙是丹凤人,在西安一家劳务队从事施工技术员工作。从毕业开始,他就一直从事与建筑相关的工作,先后在延安、西安、咸阳等地工作,多年来一直在外打拼,很少回家。今年他被调往贵州省贵阳市周边的一个房建项目,这是他第一次出省工作,也是截至目前离家最远的一个工作地点,与家乡相隔千里。
  “马上就要回家了,心情非常激动!”杨晓龙疲惫的脸上略显兴奋。“从去年7月份出门,我已经有半年没有回过家了。我们干建筑行业的,项目在外地的多,流动性比较大,这决定了我常年都得在外工作,跟家人聚少离多。再加上工作太忙,离家又远,回一次家不容易,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去和家人聚聚。快过年了,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马上回到家,能见到他们。”谈到家人,杨晓龙满脸愧疚:“我女儿今年刚出生,每天在视频里看到她可爱的模样,现在我终于可以亲手抱一抱她了。”
  2017年对杨晓龙来说是幸福的一年,家庭事业双丰收。女儿的出生让他感受到初为人父的喜悦,而多年来工作上积累的经验和一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让他实现了升职加薪的愿望。调配到贵州以后,刚去的一个月里他有点泄气,工作难以开展。刚到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要指挥一群比自己年龄大许多的工人做各项技术工作并不容易,一些资格较老的工人对他的能力产生质疑,不愿全力配合,加上语言、风俗的差异,交流起来有一定的障碍,让他的工作开展起来着实费力。一天晚上,他与相隔千里的家人视频通话,看着电话那头女儿可爱的脸庞,他将工作上的不快抛之脑后,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他将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工作上的动力,勤勤恳恳,吃苦耐劳。从刚开始的大家对他的质疑、不信任、不配合,到后来他承担起了工地项目组的核心技术工作、独挑大梁。这样的转变背后,除了他的长期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之外,更多的是他肯低下头去认真实践、向前辈虚心求教。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了班组、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被提拔为作业队的技术负责人,成为项目上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在职业生涯上迈出了一大步。“我只想着怎样把工作做好,怎样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我才有选择的权利。”
  谈到2018年的打算,他也有自己满满的规划。事业上,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多学技术多向前辈请教,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接下来的三期项目工作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多学习,多考几个建筑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自己。在家庭上,尽量抽出时间可以多回几次家,多陪陪家人。“我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才真正感受到当父亲的责任和担心。做父亲的,总希望将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总会牵挂着孩子。对于她的未来,我希望她快乐健康地成长,长大后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人品端正,像我的父亲教导我一样,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两小时后,飞机抵达咸阳国际机场,杨晓龙还要乘机场大巴赶到西安客运站,然后再转乘西安至丹凤的客车回家。“我买了贵州的熏肉、鸡肉辣椒、茶叶还有一些别的吃的,给孩子买了几个小玩偶和汽车模型。”杨晓龙随身携带的行囊里装满了带给家人的特产和给孩子的玩具。
  “春节我只能在家待一周左右时间就要回工地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从贵阳到丹凤,相隔1500多公里,中途换乘多个交通工具,一路的辗转奔波只为早点回家,早点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
  “像我这样在外地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全国还有很多。我们每年都很少回家,在外辛苦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家人团聚的那一刻,一年里再多的艰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