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红庙村的昨天和今天
文章字数:3400

本文作者和老伴在红庙村留影


冬天依然郁郁葱葱的茶园

乡村美景

休闲长廊

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

    

刘逢生

 
  50年前,1967年春天的一天,一批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解放军指战员,唱着嘹亮的军歌,意气风发地走进红庙村。当年,我是这支队伍里的一员。
  50年后,2017年秋冬之交的一天,风和日丽,年逾古稀的我,在老伴和女儿女婿的陪同下,来到魂牵梦萦的红庙村故地重游。
  红庙村位于商南县试马镇以南3.5公里处,地形以山川、丘陵为主,地理状况是“五山三田二水”。50年前的红庙村,犹如存在我脑海里的一张老掉牙的黑白照片;50年后的今天,红庙村宛如一张五颜六色的彩照,今非昔比。如今的红庙村,正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美丽乡村,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红庙村50年的变迁,真是天翻地覆,令人叹为观止!
  1967年,我在商洛军分区服役。为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军分区从机关、独立连和各县中队抽调5名干部和27名战士,来到商南县试马公社红庙大队安营扎寨,兴办农场。那时,正值“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时代,红庙大队的干部群众热爱人民子弟兵,腾出最好的房子让我们住,让出耕地给我们种。我们住进红庙村,看到所有房屋都是破烂不堪的土墙瓦房,也能看到不少茅草房。老百姓给我们腾出的虽是村上最好的房子,但墙壁被烟熏得漆黑,四面漏风,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出入红庙村唯一的一条大路,是经郭家垭的那条能过架子车的土路。有一次,我准备进商南县城办事,前一天下午就到试马寨供销社主任那里借了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第二天早早上路,当地刚下过雷阵雨,只洒湿地皮。行至郭家垭,已看到试马寨的长坪公路,转弯时因路面松软,一下子连人带车从10多米高的陡坡滑向河滩。河床上乱石滚滚,尽是一个挨一个的巨石。那一瞬间,我没有想到自己有没有危险,只想着自行车180多元,我一月津贴只有14元,车子摔坏了,把我骨头砸碎卖了也赔不起呀,千万不要把自行车给摔坏了。落到河滩上时,我的两只脚稳稳地站在几个大石头之间仅有两脚宽的沙滩上,自行车如同平时过河一样,牢牢地扛在肩上,人和自行车安然无恙,毫发无损。后来,我把这次历险经过讲给战友和朋友们听,他们虽然难以置信,但总会异口同声地说:“你名字叫得好呀,绝处逢生。”有惊无险,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真的显灵了。
  经过生死存亡的这次考验,我对红庙村的路刻骨铭心。那时,从红庙村去商南县城,有一条走捉马沟步行的羊肠小道,路程稍微近一点。走郭家垭大路远一点,但能拉架子车、骑自行车。红庙村大概距县城15公里,距试马寨仅有3.5公里,但没有公路,交通很闭塞。后来我还得知,红庙和毛河两个村的很多小脚女人,一生没进过县城,甚至没到过试马寨,不知道汽车是啥样子。
  50年后去红庙村,女婿开着车从商南县城出发,北斗卫星导航,从捉马沟下来,车行在新修的柏油马路上,顺利地抵达了红庙村。返回时,我们乘车经郭家垭上了312国道,车子始终行驶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面上。“要得富,先修路”,看到出入红庙村的路,就知道今天的红庙村富了。走到当年掉入试马河的地方,我特意让女婿将车停下来,向他们叙说当年惊心动魄、不堪回首的那一幕。时过境迁,如今试马河治理得那么漂亮,路修得那么好,令我震撼,我为之点赞!当年,我之所以掉入河里,险些丧命,路不好是主要原因。
  车行红庙村,透过车窗,沿途座座崭新优美的楼房让人目不暇接。精心设计的民居工程别具匠心,很有特色,一派田园风光。穿过红庙村的捉马河、毛河、试马河及其支流,条条都治理得十分坚固漂亮,它们已成为红庙村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清澈的河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清凌凌的河水、蓝莹莹的天空,给红庙村增光添彩。当年我们农场种花生的坡地,早已全部退耕还林,满山遍野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红庙村大变样,变得生态美、村容美、生活美、民风美,变成了省级美丽乡村。
  我去红庙村故地重游,重点看了宋家庄农耕体验园、百亩荷花园。农耕体验园中那一座座雕塑栩栩如生,将昔日农民耕耘、播种、收获等场景,用一座座人物雕塑全方位地展现给游客,引起游客的追思,对于没亲历人扶犁、牛耕地的青少年,是很好的传统教育基地。百亩荷花塘里的荷花虽然凋零了,叶子枯萎了,但它们的雄姿依然挺立在水中,另有一番诗
  情画意。正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观看荷塘景色时,听见汽笛长鸣,原来是商南县城开往荷花园的旅游中巴车到了,车上下来一批游客。这里已成为商南县新开发的旅游景点。
  红庙村的茶园美不胜收,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我一生不饮酒,但离不开茶,最爱喝的是商南茶。商南县是商洛最早生产茶叶的地方。“文革”前,由西北农学院毕业的张淑珍夫妇,打破商南不长茶树的传言,不信邪,不唯书,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在商南培育出茶树,试验成功后大面积推广,如今茶叶生产已成为商南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50年前,红庙村是不种茶的,而今天在红庙村的河道两旁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千亩茶园。我对茶情有独钟,便走进茶园和正在忙碌的茶农进行亲切交谈。从他们那里才知道,茶树不是用种子种的,而是从精选的优良品种茶树上剪枝、扦插、育苗、移栽而长成的。我看到茶园里一簇一簇、整齐划一的茶树将大地铺得密密麻麻、严严实实,老远望去好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绿色地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红庙村的实验园里,栽种有白茶、黄茶、龙井茶等各种茶的优良品种。村民高兴地对我说,茶树是他们村上的摇钱树。
  去红庙村看望蒋大妈一家,是我多年的夙愿。50年前的“三夏”时节,我们农场的指战员分赴各个生产队支援,我和两名个战士分在三队,吃饭安排在蒋本廉大叔家。他们老两口视我们为亲生儿子,关怀备至。每顿饭蒋大妈总是精心做好,想方设法让我们吃好吃饱。以后碰上了,他们总是喊:“刘班长,请到家里坐坐。”一来二往,我们熟悉了,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便习惯地称他们大叔大妈。
  1968年3月,我退伍回乡。蒋大叔让人给我做了一个洗澡用的大木盆,里外用土漆漆得黑亮黑亮的,坚固耐用,木盆做好后他亲自送到丹凤,我们一家人用了十几年。隔了几年,他又让人给我编了一大一小两个竹凉席,让教书的二儿子燕梁送到丹凤。那时,我们生活困窘,对蒋大叔、燕梁没有很好地招待,很是内疚,不时受良心的责备。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人当知恩图报,我总想去看看他们一家。
  到红庙村三组组长家,才知道蒋大叔早已去世,蒋大妈健在。当我走进蒋家大院,看到精神矍铄的蒋大妈从楼房里健步走出来迎接我们的那一瞬间,我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在交谈中,看到95岁高龄的蒋大妈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谈笑风生,生活不仅能完全自理,还能做家务、干农活,我激动地说:大妈,你身体硬朗,是你老人家的福,也是儿女们的福。从商南中学副校长岗位上退休的蒋燕梁先生,领着我们参观了他在原址上盖的两层装修漂亮、建筑面积在300多平方米的楼房和院子中间独立的大灶房,我们看到餐厅、卧室里都安装了空调。蒋大妈一再夸儿孙们个个孝顺,使她得以长寿,还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她长寿的6个“秘诀”,主要是心态好。不要说儿孙们给的钱,光政府每月给她的300元老年津贴都花不完。老人反复给我们说,现在世道好,政府好,共产党好,习主席好!
  当年我们在农场的主要任务是种花生,和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管、秋收。和农民不同的是一手拿锄,一手拿枪。除了劳动,就是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到农场来的这些“大兵”,文化程度低,没有文艺细胞,成立宣传队搞演出是赶着鸭子上架哩!但这是政治任务,不成立又不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和排长徐立进成了文艺骨干,自编自演“三句半”“对口相声”“山东柳琴”,独唱、合唱也少不了我俩。吹拉弹唱我都敢上场,主要是吹笛子。除了经常在红庙村演出外,还到毛河等村上演出。所到之处,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我们的演出水平不敢恭维,他们表达的是对解放军的热爱!那时,我们无论在哪里演出都点的是气灯,全村老百姓和部队营房全部点的煤油灯。故地重游,看到村民们家家家用电器齐全,宽带网络入户,过上了现代化的田园生活,幸福美满。
  当年,我们在红庙农场一年四季都不洗澡,偶尔下河里擦擦,要洗澡还得回商县。这次回红庙,看到家家楼房盖得很有特色,楼顶上全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不言而喻,村民们一年四季能洗上热水澡,既节能又方便。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每座城市美丽了,每个乡村美丽了,中国才会美丽。今天,红庙村率先建成美丽乡村,可庆可贺,我们衷心祝愿红庙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