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山阳规上工业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柞水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文章字数:1571
  本报讯(曾亮 张荣)2017年,山阳县全力以赴抓生产促销售、抓建设增投资、抓创新挖潜能、抓培育强服务,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4.84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全市排名第一。
  抓建设增投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坚持重大项目建设“六个一”工作机制,对必康医药产业园、五洲100吨高纯金属钒等重点项目逐项目确定县级领导包抓,逐项目成立工作队,逐项目明确任务目标,倒排工期,定期督查,强力推进。奥科5万吨纳米材料生产线、德润康3000吨中药中间体提取等12个项目建成达产达效,必康公司5万吨中药中间体提取项目建成试产。
  抓生产促销售,支柱产业产销两旺。及时分析形势,强化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必康、丰源等重点企业满负荷生产。现代材料、现代医药、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42.85亿元,同比增长24.1%。大力开展工业品展销对接活动,不断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钒氮合金、中成药等主要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4.1%以上。
  抓创新挖潜能,工业质量稳中趋优。积极开展校企、院企“双走进”活动,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密切产、学、研协作,10个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5.42亿元,超计划0.8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利用等新兴产业纵向延伸,横向配套,钒、中药材、肠衣加工等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五氧化二钒、氮化钒、中药材中间体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5万吨、1万吨、7万吨。
  抓培育强服务,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梯队培育计划”,将全县筛选确定的50户重点企业逐一落实到相关部门和镇办,实行联合包抓,一对一服务,协调解决融资、用地、环境等各种困难和问题,有效促进了“成长梯队”预备企业挖潜增效。全年新增私营企业440户、个体经营户1195户,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80.11亿元,非公占比达55.5%,增速全市排名第一。
  本报讯(曹勇)2017年,柞水围绕扩大有效投资,攻项目、壮三产、广招商,为县域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县上调优结构促投资,不断壮大三产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澳凯光电、陕西贝恒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实现工业增加值46.6亿元;盘龙药业通过IPO通道成功上市,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增长24%。牛背梁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累计投资50亿元,启动了26个旅游项目建设,终南山寨、古道岭景区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33万人次、创收40亿元。巩固提升天书山等5个省市农业园区,认证“三品一标”4个。启动建设年产2000万袋菌包生产厂5个,实现农业总产值13.93亿元,增长4.2%。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9:61:30。
  县上扩大招商促投资,依托矿产冶金、生态旅游、现代医药及特色农业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和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全年共策划推介项目47个总投资367亿元。以重点区域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和品牌。利用“西洽会”“京津冀经济合作洽谈会”等系列平台,开展宣传推介、商务洽谈、贸易投资、集中签约等活动。在上海、深圳等5个经济活跃区域成立柞水驻外地招商联络处。全年签约招商项目56个,合同引资348亿元。
  该县强化保障促投资,积极当好“五星级店小二”,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扫清项目推进障碍,助推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保障。不断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融资和用地保障,优先将土地指标向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倾斜,设立项目前期费2007万元,工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保障重点项目用地486亩。采取“集中推介”和“分散对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全年争取上级资金8.94亿元。全年策划储备PPP项目13个,总投资39.74亿元。
  该县优化环境促投资,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不断提高在线审批项目的办结率和时效性。探索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投资管理模式试点工作。县政务服务大厅建成试运营,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一厅式办公”。健全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投诉维权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