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镇安围绕 “三精”要求 突出宜居 开展“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乐席兵 刘合权 胡娟
文章字数:2678







  
   
  2017年以来,镇安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坚持以“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为主线,突出宜居、宜业两大主题,不断增加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搬迁对象精准识别。通过数据清洗、接续调查和动态调整,全县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244户27789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建设集中安置房2622套,已全部向群众交钥匙,实际入住599户2282人。2017年启动建设集中安置房4632套,主体封顶4560套,主体在建72套,回龙镇黄土凸等3个安置点达到入住条件,已向382户群众交钥匙,6月底前将全部向搬迁群众交钥匙,526户分散安置对象全部入住新房,集中安置率达到93.6%。
  搬迁安置精准落实。严格按照住房面积和群众自筹两条红线规定,全面完成两年国家计划和两年减贫计划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人房精准对接。精细管理持续推进。对已建成的21个集中安置点均按规定纳入了社区管理,成立了物业服务机构。产业配套初见成效。围绕移民搬迁点配套建设农业园区35个,新发展食用菌、茶叶、烤烟、板栗、白芨、油用牡丹、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4.18万亩,配建中小企业孵化园和社区工厂4.7万㎡、厂房126间,带动1200多户搬迁对象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坚持依据政策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确保精准搬迁
  围绕“搬迁哪些人”,整合县移民办业务指导队、镇办包村工作队、部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组干部四支队伍,对照“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标准和移民搬迁工作政策,采取“看、访、查、照”四个办法,利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县15个镇办逐村逐户对扶贫部门提供的拟搬迁对象以及周边非搬迁对象开展接续调查与综合研判,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73户1272人,剔除847户2868人,扣好了移民搬迁工作的第一粒扣子,确保了对象精准。
  围绕“人往哪里搬”,严格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选址要求,坚持集镇安置为主、县城与中心村安置为辅、分散安置为补充的原则,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引导,综合分析“十三五”移民搬迁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学合理布局集中安置点。同时,统筹易地与同步两类安置对象,积极探索推进整村、整组、整流域搬迁。如:柴坪镇枫园村120户搬迁对象原居住在同一条沟内,县镇征求搬迁群众同意后,在符合搬迁要求的沟口为他们建设安置点,改善其生存生活环境的同时,使搬迁群众还可以继续经营过去的林山土地,不至于断了收入来源。
  围绕“房子谁来建”,吸取以往项目建设主体分散、项目进展慢、廉政风险大等方面的教训,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对2017年30个集中安置点112幢单体楼4732套安置房建设任务采取EPC总承包模式,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招标、采购、建设,保证了全县严格落实“两条红线”政策,安置面积和群众自筹达标率接近100%,解决了传统建设模式工期慢、成本高、管理不规范、资源浪费大的弊端。
  围绕“房子怎么建”,根据搬迁户个人意愿和家庭人口结构,采取以人定建与以房找人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建安置房、存量保障房、闲置陕南移民安置房和闲置国有资产,精准安置集中搬迁户。同时,在确保严格执行住房面积和群众自筹两条红线的前提下,对家庭人口6人以上的“多人户”,采取一户两套或多套房安置。算准建安成本、前期费用和用地费用三笔账,推行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相结合、抽号选房与指定安置相结合,楼层差别定价等措施合理分房到户,保证老年人、残疾人优先选房、低层安置。
  坚持总体规划与因人施策相结合,确保精确施策
  为全面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县镇对各个安置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进行详细摸底、系统梳理,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编制了《移民安置社区产业配套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园区实施意见》,以解决50%易地搬迁户就地就近就业为目标,分类制定扶持办法,确保稳定搬迁能脱贫。大坪、东川、柴坪、达仁等镇,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安置点周边建立板栗、桑树、茶叶、食用菌种植基地,配建深加工产业园,组织1683名搬迁群众对种植基地进行科管,672名搬迁群众进入产业园区务工;云盖寺、高峰、青铜关等镇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和社区工厂,通过减免房租、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引进企业31家,吸引资金4260万元,帮助搬迁户建立就业脱贫“三单一卡”,促进人岗对接,帮助1200余名搬迁群众进厂务工,永乐、米粮、青铜关、木王、柴坪、云盖寺等镇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大力开发金台山密境、黑龙观圣境、磨石沟幻境、木王山画境、塔云山仙境、云盖寺佳境等精品景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在充分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前提下,引导搬迁户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旅游特产店,从事旅游衍生行业,助推212户364名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在工作中,镇安县创新实施“三带四联”脱贫举措,帮助搬迁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收益4000元;抢抓“三变”改革机遇,对搬迁户的土地优先流转,林地荒坡等确权评估后在相关企业折价入股,帮助搬迁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资金扶持得股金、旅游服务得酬金。同时,加大搬迁群众其他扶贫政策叠加享受力度,帮助他们不断激发战胜贫困的内生动力。
  坚持项目规范与社区服务两手抓,确保精细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镇安县牢固树立“红线思维”,不断深化“三精”工作,逐户签订“三项协议”,高标准建立“一户一档、一点一册、一镇一册、一县一册”,做到搬迁安置情况县、镇、点、户台账式管理,人、户、钱、房、业信息精准统一。严格遵循项目建设“五制”要求,全面落实五方主体责任,规范建立“五大卷”档案资料,全力跟进督查检查,为建设质量过硬的项目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拓宽就业渠道、打造“宜业”社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宜居”社区创建。在1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探索配建生产用房、理发店、爱心菜园、红白理事会、公益性生态公墓、公共浴室等群众生产生活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已建成的21个集中安置点全部组建社区管理组织和物业服务机构,确保有人管事、有人理事,基本服务无断档。开展文明社区和安全社区评选活动,成立老年协会、社区小戏班,建立文体活动场所,经常性开展文艺活动,帮助搬迁群众融洽融入,不断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镇安县移民搬迁工作在不断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的同时,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以产定搬,后搬迁时代有业安置”做法得到汪洋副总理的批示,并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圆满完成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全覆盖拉网式大排查”试点工作任务,试点经验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镇安县作为基层代表参加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座谈会;去年年初,商洛市移民搬迁“三精”工作现场会在镇安召开,为全市推行“三精”工作提供了经验;在2017年度全市移民搬迁考核中,镇安县前三季度连续名列第一,被商洛市推荐为2017年度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优秀单位拟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