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人勤春来早 奋蹄赶秋实
本报记者 吉文艳 胡蝶 王倩 见习记者 张珍珍 田琳
文章字数:5213




   
  人勤春来早,花间岁月新。2018年春节刚过,早春的寒意还未散尽,本报记者在走基层时发现,一些农民春节期间仍坚持劳作,为今年增收致富而努力;有些商户已早早开张,以期迎来2018年的开门红;部分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寻求新发展。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到处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勤劳的商洛人已切换到了工作的“新常态”。
  勤劳打开致富门
  大年初一,天朗气清。丹凤县棣花镇巩家河村处处洋溢着新年的气息,家家户户屋檐下的大红灯笼随风摆动,声声爆竹热闹着新年,整个村庄一片祥和。一早就上山为飞鼠寻找食物的雷丹玉家却显得有些冷清,直到村里人陆续燃放起午饭前的鞭炮,雷丹玉才和妻子匆忙回到家,在厨房里忙活起来,袅袅炊烟升腾起来的时候,雷丹玉脸上露出笑容。
  1992年出生的雷丹玉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和稳重。他说,因为尝遍了酸甜苦辣,他才更珍惜眼前的生活,才更加努力奋斗。雷丹玉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和睦、弟弟可人懂事。然而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既当爸又当妈,拉扯他和弟弟长大。母亲的离世让雷丹玉早早便尝尽苦楚,他经常帮助爸爸干家务和农活,很快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和弟弟。到了他上初中时,父亲包工程干活挣了钱,为家里盖起三间平房,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眼看着日子越来越好了,不料在他上高二那年,父亲却患重病离世,留下他和弟弟相依为命。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雷丹玉的身上,为了照顾上初中的弟弟,他放弃学业,在亲戚的帮衬下开始出门打工。
  面对接二连三的变故,雷丹玉勇敢地挑起重担,靠着踏实勤奋慢慢支撑起了这个家。弟弟初中毕业后去当兵,他便跑到江苏、浙江等地的电子厂打工,他对待工作认真努力,干起活来细致效率高,四五年间便挣到十万余元钱。在电子厂,他认识了咸阳籍女孩张兰,两人情投意合,甜蜜的恋情让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去年,他从电子厂辞职,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干一份事业,为爱人打拼出美好的未来,他准备回家创业。
  在老家结完婚后,他便四处考察,希望能找到一项好的产业。后来看到村里几户人家养飞鼠很赚钱,他便从网上学习养殖方法,决定大干一番。去年十一月,雷丹玉投入10万元买了300只飞鼠,腾出自家的新平房给飞鼠当窝棚,和妻子开始养飞鼠。
  飞鼠主要以松柏叶为食,每天天不亮,雷丹玉就上山寻找新鲜的柏树叶子,为了摘到最新鲜的柏树叶,他经常会从树上摔下,磕磕碰碰皮肉擦伤是家常便饭。雷丹玉介绍说,为了保证飞鼠粪便的质量,给它吃的食物都是精心筛选,松柏叶采摘回来后,还要用水清洗干净才投喂。每天要清扫窝棚,收拾窝棚时,他的手经常被飞鼠尖利的牙齿咬伤。但是,当他第一次数着飞鼠粪卖的五千多元钱时,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靠飞鼠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他在空闲时间不断地学习飞鼠的养殖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养殖之路越走越顺畅。
  按照传统习惯,大年初一村民不参加任何农事劳动,所以雷丹玉成了村民打趣的对象。对此,雷丹玉毫不在意,他笑着说,虽然大年初一就开始干活,但他觉得过得特别充实。目前,他已经联系到卖飞鼠的商家,准备再买一些飞鼠扩大规模,下一步他还想成立飞鼠养殖合作社,带领其他村民一起致富。
  脱贫户的新打算
  2018年春节,商南县试马镇荆家河村村民程芳一家沉浸在过节的喜悦氛围中。客厅里的电视机上摆放着财神爷塑像和鲜艳的塑料花,房门边高大的绿植上挂满了小小的布艺灯笼,房间内到处悬挂着大红色吊饰,整个家被装扮得喜庆热闹。
  程芳家是荆家河村2016年的脱贫户。这几年,靠自己贷款和政府给贫困户的5万元贴息贷款,这个三口之家做起了高粱酒酿造生意,如今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每年的农历二月下旬,程芳要选一个日子,早上5点钟就起床,全家人一起酿酒。把大半锅高粱加满水煮两小时后,放入酒曲,在塑料大桶里捂40天,之后再倒入木桶,用装有冷水的锅从上往下压,就吊出了浓香的高粱酒。程芳家的高粱酒口碑很好,因为有周围村民口口相传,从来都不愁销路。每年农历二月下旬开始做、四月初酿出来的高粱酒到农历七月下旬酿第二拨儿的时候,已经卖得差不多了。2017年一整年,程芳家共卖出了三千五百斤高粱酒,在新的一年,她和老公信心满满,准备再多酿五百斤,以改变自家高粱酒供不应求的局面,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每年专程从河南供应商处购买的东北高粱量就要增加,相应需要付出的购买费用、运费及人工费等增多。对此,程芳并没有担忧,她笑着说:“买材料用的费用大,后面酿酒卖掉也赚得多啊。”
  除了酿酒,程芳和老公还养了四五十箱蜜蜂,2017年卖掉蜂蜜三百多斤,收入近两万元。因为养蜂时间更长,对于养蜂,程芳更有经验和办法,她自信地说:“今年我们准备再买四五十箱蜜蜂,好好发展养蜂产业。”
  大年初一,搬进一层新居不久的程芳一家,在新春的爆竹声和邻居小孩的欢闹声中喜气洋洋地吃着水果,喝着蜂蜜水。刚参加工作的女儿也回来了,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公望着妻子和女儿,欢喜地笑着。谈起生活变化,程芳满是感激,笑着告诉记者,感谢脱贫攻坚政策,让我家终于摘掉穷帽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别提多高兴了!通过脱贫攻坚,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了党的好政策,贫困户只要勤苦努力,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今后我要把家里的两项产业抓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再让大伙操心!
  农家乐收入乐农家
  “总书记说要振兴农村,家乡也在搞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我觉得农村大有可为,最近我正在向当地一些老师傅讨教镇安土菜的做法,提升菜品的口味,再开发一些我们镇安的特色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们农家乐。”新春以来,对于发展自家的农家乐,镇安县永乐镇青槐社区的一家农家乐老板祝传平踌躇满志。
  春节这几天,祝传平家的农家乐一直开门接待游客,生意特别好。正月初六一大早,他便一头扎进厨房,与媳妇小熊一起摘菜、洗菜、蒸米饭,忙得不亦乐乎。“春节期间我们正常营业,菜品也很齐全,价格也请您放心,还是平时的老价!”11点多,一阵阵电话铃声响起,身着厨师装的祝传平正忙着做菜,还不时地给打电话询问情况的顾客回话。
  近年来,依托美丽乡村、陕南移民搬迁等工程建设,云盖寺镇环境大变样,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兴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中小村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来,祝传平正是看中了云盖寺的发展前景,在前往景点的必经之路上办起农家乐,既服务了过往的游客,也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春节前,为了让客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祝传平一家花了不少心思,他们特地用红灯笼、小彩旗、彩灯等带着春节元素的装饰品将农家小院布置一番,将院落装点得热闹而喜庆。在菜品上,祝传平也下了十足的功夫:镇安腊肉、镇安小炒、红薯丸子等镇安特色菜印在菜单醒目的位置上,受到客人们的一致欢迎。祝传平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来用餐的客人特别多,大年初一到初六,每天都要接待10多桌客人,最多时一天竟接待了20来桌客人,他和媳妇忙得脚不沾地。中午时分,游客陆续归来,祝传平和妻子热情地招呼起客人来,原本安静祥和的农家小院立刻热闹了起来。沐浴着新春和煦的暖阳,游客们吃完饭后或在古朴的小院里合影留念,或聊天嬉闹,小院里热闹非凡。
  就这样,不停地洗菜、做菜,招呼客人,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直到下午6点多,祝传平夫妻俩累得腰酸背痛,终于送走了最后一拨客人。夜幕降临,青槐社区人家和街道的灯光亮了起来,这万家灯火勾勒出小城镇安人团圆、家和睦的画卷,也见证着农家一个个致富梦变成现实。
  豆腐坊里奏新曲
  大年初六,春寒料峭。洛南县石门镇杨河村家家都挂着红灯笼,贴着红对联,整个村庄沉浸在年的氛围中。早上7点多,韩赖娃豆腐坊的烟囱已经飘出袅袅烟雾,夹杂着阵阵豆腐的香味。
  今年53岁的韩赖娃36岁开始做豆腐,17年来靠着浆水豆腐撑起一个家,他不但改善了自家的生活,还带动弟弟做豆腐,兄弟俩都摆脱了贫困。
  韩赖娃的豆腐坊只有小小两间砖房,坐落在杨河村靠近石门河的大路旁。初六早上,他五点多起床,用打浆机将泡涨的豆子打碎,用纱布过滤出豆汁,按一定比例兑上热水烧开后,撇掉浮沫后留下乳白色的豆浆,随后,把青黄色浆水一瓢一瓢倒进一锅乳白色的豆浆里,随着他不停地搅动,锅里的乳白色消失了,慢慢地结成块状,豆腐脑就形成了,最后再将豆腐脑压去水分,就成了一整块豆腐。
  几个村民进来,韩赖娃赶紧把白瓷碗在热水里烫一下,用勺子在锅里一舀,白嫩的豆腐脑被倒进碗里,两元满满一碗豆腐脑,拌点蒜蓉辣椒水大家都吃得很香。吃豆腐脑的都是附近村民,据他们介绍,韩赖娃的豆腐在当地很受欢迎,这两天过年顾客少,平时早上喝豆浆、吃豆腐脑、买豆腐的人很多,一锅豆腐两个多小时就卖完了。韩赖娃也笑着说道:“我的豆腐是用浆水点的,做出来的豆腐既水嫩又有弹性,并且能够保持豆子特有的香味,村民们都爱吃。”
  35岁之前,韩赖娃一家住在杨河村后面偏僻的三箭沟里,沟里村民出行就靠一条一尺宽的羊肠小道,拿重东西只能肩扛手提,更别提卖豆腐了。当时他父亲患有肺结核,妻子患有羊痫风,家里欠了很多债,日子过得很艰难。2001年,困境中的他迎来了移民搬迁的好政策,韩赖娃举家搬迁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杨河村,沟里的地留够口粮田后,其余三亩多由村上组织栽上了洋槐树,每年每亩地给他们补贴240元。韩赖娃说:“感谢移民搬迁政策,让我有了赚钱的活路。”
  搬迁后,韩赖娃就做起了老一辈人口中最苦的行当——做豆腐。他每天半夜三点就起来用石磨磨豆子,早上七八点豆腐出锅他又推着架子车在村子里叫卖。十几年前村中人还比较多,但是一座豆腐要在村里转好多圈,还要拿到街上才能卖完。近两年农村人开始注重吃早餐,他便增加了经营品种,既卖豆浆、豆腐脑,又卖豆腐,经常有村民早上走几里路到他家吃一碗豆腐脑,再买一块豆腐,一座豆腐往往两三个小时就卖完了。去年一年他做了五六百座豆腐,一年收入四五万元。过年这几天村里有几户人家过事,提前预订他家的豆腐,他从大年初二开始又忙碌起来了。他感慨道:“还是现在政策好,村民手上都有了钱,吃得讲究了,我的豆腐才卖得快!”
  韩赖娃的弟弟和他一起搬迁后,干零活难以养家,生活贫困。韩赖娃多次劝说弟弟做豆腐,后来看到哥哥赚了钱,弟弟也做起了豆腐,如今弟弟的豆腐作坊生意很好,家里盖起了楼房,忙时还要雇两三个人帮忙,不但自己致富,还帮其他村民增加了收入。
  去年韩赖娃家里的二层小楼盖起来了。他说:“这是去年最大的收获。”今年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扩大生产,看到政府给村里的各种扶贫政策,帮助很多人脱贫致富,他感到很开心,同时他希望相关单位能帮助自己联系销售渠道,将自己和弟弟的豆腐销售到西安甚至更远的地方。
  挂面之家过节忙
  3月1日,刚刚下过绵绵小雨,空气清新。穿过乡间道路来到商州区沙河子镇杜沟村,进杜沟村三组不远,就看到在沙河子镇甚至市区闻名的“挂面王”张治民的家。走进大门,鲜红的春联、飘荡的灯笼给这个小院增添了不少喜气,屋内每扇门上都挂上了桃红色的双喜门帘,上面绣着鸳鸯、牡丹等吉祥图案,这些装饰为这个普通的家庭增色不少。张治民正在擦拭用来吊挂面的特制木杆,经过清洁的木杆整齐地笼在竹篓里,光洁平整。
  这个春节,张治民一家过得简单而热闹。年前他们家的挂面基本卖完了,忙碌了一个冬天的他们终于歇了下来,全家早早购回过年的用品,安安静静地吃了几顿团圆饭,趁空走了一下亲戚。
  张治民家做挂面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多年前农家仅靠种庄稼日子清贫,为了养育子女,张治民决定依靠自己的劳动增加家庭收入,就干起了这个行当,没想到一干就是一辈子。每年九月到腊月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时节,他们常常半夜三四点就起床,揉面、吊面、晾晒、收杆……一道接一道工序,整个冬天没有休息的时候,忙碌时他们都是轮换着吃饭,全家人很少能吃上一顿团圆饭。近几年,挂面这种传统手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老两口却做不动了,于是揉面等体力活由儿子儿媳承担,根据天气、温度、风向等因素控制放盐比例这样的技巧由老两口掌控。2017年冬季是张治民家最忙碌的一个冬天,全家人天天起早贪黑,抓紧时间吊挂面,他们家共卖出了近八千斤挂面,每天要用掉八十斤面粉。说到挂面畅销的诀窍,张治民坦言,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诚信经营,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挂面的外观、口感、捆扎包装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自己也会尽力满足。
  春节期间,不少群众上门来买挂面,其中不乏城里的顾客。看着大家提着一箱一箱的挂面出门,张治民心中充满了自豪。正月十三又有顾客找上门来,一下子预订了好几十斤挂面,家里的挂面在正月间已经销售一空,张治民不得不提前做起挂面。正月十四一大早,老两口就做起了准备工作,清洗案板、面盆等工具,还拉回了两袋面粉准备和面,劳动过程中他们很少说话,却配合默契,干起活儿来有条不紊。
  “村上水泥路现在修好了,我这院子也早早地打了水泥地,看着干净整齐,不管是顾客上门来买还是有人专门来收购都很方便!”张治民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孙女已经出门打工,能够养活自己。他现在要教会儿子做挂面的全套技术,希望儿子在新的一年能够把自己这份比机器有温度、更精细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