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洛水之城
文/图 刘剑锋
文章字数:4592

   
  因洛河得名的洛南,从公元前11世纪至今,在3000多年的历史云烟里一直未改过自己的姓——洛。这是一条深邃而灵动的河流赋予的姓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洛”字,其背后是血脉的传递,是基因的延展,是情感的承袭,是地老天荒的坚守。没有了“洛”字,就生生割断了3000多年历史、人文和情感之脉。洛南作为“上洛”之地,“上洛”既为名姓又为地域,更是浸润其中的基因、血脉相继的生命情感。而作为洛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洛南县城,在上洛之地亦走过了1400多年的历史。
  洛南,3000年来未改“洛”姓
  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载:洛南“居洛水上,因以得名。”《洛南县志》:“因居洛河之南而得名。”
  洛南沿革可追溯到五帝时代。唐虞(约公元前26世纪—前21世纪初)、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时期,洛南均属古九州之一的梁州。《范志》载:“唐虞之间,契封于商。舜之子均九人,亦封于商,号为十商。洛在当时为诸商分壤。”
  洛河之“洛”成为洛南的姓,始于公元前的西周,时称“上洛”。
  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西周,洛南原系梁州。后改梁州合于雍州,又合为豫州,属华阳地,称为“上洛”(《洛南县志》)。当时周武王“纵马于华山之阳”,“华山之阳”即指洛南地。《礼记·乐记》则说:“武王克殷,反(返)商。……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水经注》:“洛水自上洛县东北流,经拒阳城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华阳也。武王归马之处。秦魏冉同父弟芊戎封华阳君,亦此地。”门水,即石门河。《乾隆县志·山川·北境之山》记载:“距县一百里曰秦岭,迤东曰白花岭(下有金堆城,西为东、西桃坪,旧有镇),又东曰阳华山,亦曰华阳山(其阴为太华山),《周书·武城》篇:‘归马于华山之阳。’《乐记》亦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华阳即雒地)。’”
  在西周后的3000多年里,洛河孕育的秦岭东段南麓的这片地域只有过3个名字:上洛、洛州、洛南。
  她,从未改姓——洛。
  对于华夏民族来说,姓氏是血脉谱系符号。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汉语大字典》:“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从基因学、遗传学的角度,姓氏是对族群血脉相继的生命情感的认同。
  “洛”姓对于洛南这片山水来说,有着同样的意义。
  东周(前770—前256年)时,洛南属豫州华阳地。
  春秋战国时洛南当为上洛十五邑之一,即现在洛南县的东北部分,《太平寰宇记》:“晋太始(265-274)中,分上洛地。”
  清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战国时期,秦魏冉同父弟芈戎封华阳君,亦此地。”时秦魏交战,秦大败魏,斩首15万,魏主帅芒卯从潼关渡河落荒而逃。魏晋阮籍《咏怀》:“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即描述此事。
  秦时,洛南隶属内史地南境,称为“京畿之地”。内史,中央官制,西周时开始设置。秦内史是由国都咸阳附近的县组成的一个行政区,掌管京师之地,相当于京兆尹,所辖地为今关中平原和洛南,治所设在咸阳。
  近年来,在洛南的有关介绍里,称洛南“周设华阳池,秦置华阳郡”,史料无考,属臆说。
  洛南设上洛县在西汉。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上洛县,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的554年中,洛南境内均属上洛。
  西晋泰始二年(266),分京兆尹南部置上洛郡,领上洛县。京兆尹南部即洛南。
  洛南称“洛州”并有建制,是在南北朝时期。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在武谷川(今古城镇地)又设置拒阳县,隶属上洛郡洛州。北周宣政元年(578)设立拒阳郡,领拒阳一县,仍属洛州。
  “洛南县”始设于隋。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制而设置州县,以州统县,实行县、州二级制,遂废止拒阳郡,改拒阳县为洛南县,属商州所辖。大业十一年(615),洛南县治由武谷川移到今洛南县城所在地,之后县治所在地再未更变。
  自此,“洛南”之名沿用至今。汉、明时因忌讳只改字面为“雒”,其义依然。
  唐时,洛南隶关内道,属商州。关内道,唐代地方行政区名,初辖27个州,135个县,另兼治单于安北都护府,辖地相当于今陕、山秦岭以北,宁夏及内蒙部分地区。
  五代时,洛南曾属秦岭北麓的华州,后周时又割属商州。
  北宋曾改唐道为路,仍沿州、县制,洛南县时属永兴军路,属商州所辖。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割商之半给予金人。《陕西通志》载:“商之半即洛南县境。”
  明洪武七年(1374)洛南县改属西安府华州辖。洪武九年(1376)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1426—1435)以后,全国的州、府、县等分属两京及13个布政使司,洛南县又属陕西布政使司。成化十三年(1477),升商县为州,洛南又隶属于商州。
  洛南之名到明泰昌元年(1620),“洛”字被改为“雒”,只为避光宗朱常洛讳,洛南又称“雒南”,历经344年。
  清,雒南先隶属西安府商州,雍正二年(1724)属商州直隶州,由陕西潼商道管辖。
  民国,雒南县属关中道。民国16年(1927),撤销道制,隶属陕西省所辖。民国24年(1935),在商县设立第四行政专员公署督察区(系十九绥靖区),雒南属其辖县之一。
  196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遂恢复为“洛南”。
  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2018年,这个因洛河而名的姓氏——洛,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3000多年里,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之南的这片山水,没有改过自己的姓。
  因为一条河流,一片山水有了自己的名姓。
  它是一条看不见的但却鲜活无比的血脉,纵贯古今,源远流长,涌动在洛南的山水田园、一草一木之中,更沁润在洛南人的骨血情感里。
  因为有了自己的名姓,时间隧道里的一切都藏在这个名姓的背后。
  这样的名姓,地老天荒,无法也不能更改。
  洛水之城
  这是洛河上游最大的城市——洛南县城。
  她有一个清澈而幽长的姓氏——洛。她是以洛河命名的众多城市中的一个。她属于洛河。
  她与河南省巩义市守着洛河的头和尾。
  洛南县城最早在武谷川,即现在的洛南东部重镇——古城镇。西晋泰始三年即公元267年始于武谷川设拒阳县。隋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撤拒阳县设洛南县,但治所依然在武谷川。32年后的隋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县治所由武谷川迁至清池川,也就是现在的洛南县城所在地。
  唐诗人钱起在拒阳县治所迁至清池川100多年后,曾经过武谷川,看到废弃的故城街市零落,成荒草野田,甚是感慨,留下一首《过故洛城》的诗:
  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
  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
  清池川符合古代设置治所城池的条件:南靠馒头山,北依40里梁塬,东有东石嘴据险,西有西石嘴扼守,中有一道清澈的小河——县河,易于攻守,固若金汤。县河在旧志有3名,即“武里水”“清池川”“里清川”,于县城东北约4公里处与石门河一起汇入洛河。
  这座山城的年龄,超过1400年。
  洛南县城始筑城池还在南宋。《范志》载:“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怀远大将军粘割子黑领洛南县事,始筑土城。”
  但在唐代,在诗人眼里洛南县城似乎已经足够“繁华”了。唐人雍陶在洛南留下许多诗歌,唯这首《洛中感事》是写洛南城的,城里似乎家家户户都是那么繁华,而城边则美女出没,流水映花:
  洛城今古足繁华,最恨乔家似石家。
  行到窈娘身没处,水边愁见亚枝花。
  唐诗人王维在《送李太守赴上洛》中也曾写到洛南城:
  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
  唐人裴夷直曾任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其所辖紧邻洛南,他的《和周侍御洛城雪》写的就是洛南城: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一种相如抽秘思,兔园那比凤凰城。
  《洛南县志》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县令张玑修城浚池并营造县衙。成化十七年(1481),县令王琪拓为周围三里三分的城池,墙高1.7丈,池深5尺。嘉靖十三年(1534),县令杨士元又筑为石城。”这之后县令徐旭在城北及东西处各修护城敌台1座,同时在城门左右各筑护城敌台两座,台上各为二重飞楼,并增修县衙前鼓楼,以居高临下远眺四周,利于防守。
  万历二十一年(1593),县令洪其道又将城墙外墙的小石换为大石,用石灰砌成,内墙改沙土为粘土,较前更为坚固。当时有城门3座,东名“长春门”,西称“永靖门”,南曰“朝阳门”,北因靠山未建门,又在南门西边辟筑“恒庆门”,也叫“禹门”。万历四十七年(1619)又改石墙为砖墙。
  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后的240多年里,滨水而建的洛南县城多被洪水所毁,又不断修葺加固。
  至清乾隆十一年(1846),洛南县城格局基本固定,城区面积0.175平方公里,直至公元1953年。
  同治六年(1867),“城廓倒塌十之八九,知县张国钧三易寒暑,将城墙增高3尺,底宽增至两丈,砌水道36处,增筑炮台5座,修缮旧护城敌台5座。”(《洛南县志》)
  民国初期,兵火不断,城内许多建筑如洛南文庙被毁,后予以重修。
  厚厚的城墙内有东、西、南3条街道,东西街长1里多,南街最短,自西而东计有禹门巷等大小巷道14条,街房鳞次栉比,内有数座祠庙、戏台。城外有东关、西关、南关3厢。民国30年即公元1941年,城内有店铺、钱庄等计128家。
  洛南县城城墙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公元1952年南城墙首先被拆除,并以城墙土填平城壕,拓建成今之华阳东路(当时作为农贸市场,称“新市场”)。公元1953年又开始拆除西、东城墙,扩建为西、东新街。1970年拆除北城墙,建成环城北路。至此,历经530多年的洛南县城老城墙荡然无存。
  也就在拆除老城墙的日子里,著名诗人柯仲平曾在县河河滩的庆丰收的舞台前,写下这样的诗句:
  月亮出来照馒头,可见天河绿油油。
  山河岸上唱大戏,同庆今年大丰收。
  在拆除老城墙的40年后即1993年的春天,对老城开始了又一次大刀阔斧的拆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洛南县城青瓦门匾、街屋相接、石阶幽长的古色古香的老街全部拆除,在县城中心拆出了一个占地3.74亩的广场,又移腾出河南市场用地8.78亩,形成逼仄杂乱的河南农贸市场。至1998年,洛南县城面积扩展到3.8平方公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曾清流潺潺的县河成了县城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地。河滩上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恶臭逼人。2001年初,集防洪、排污、交通、绿化美化和水上娱乐五位一体的县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动工。修筑加固河堤,在河道开挖排水渠道,排放城市污水,实现了县河城区段污水与县河的分离。河道建起的橡皮坝形成3个阶梯式湖面。5年后的2006年,工程完工。曾任洛南县委副书记的周述武先生看到碧波荡漾的县河,写下一首《新洛南》,云:
  湖水碧波漂彩船,高楼幢幢湖中悬。
  漫天黄尘今何去,笑迎洛南换新天。
  2012年4月,拥挤不堪、环境脏乱的县河南岸的农贸市场开始动工拆迁。
  同年同月,总投资4.34亿元的洛南县城南北两条过境公路启动建设。建成通车后,形成了一个绕城环线,使城区主干道、202和307省道“三合一”混合交通现状得到缓解,同时使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县城东西由9公里延伸到13公里,南北由1公里扩展到2公里以上,县城框架由13.4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左右。
  2015年9月,河南农贸市场经拆迁后建设的以宜居、生态、园林、旅游、避暑为城市发展定位,将商业建筑、道路交通、步行街景观和河道水景融为一体的“秦唐街公园”基本建成。
  2016年10月,为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腾改老城、建设新城,计划投资约80亿元打造的西城新区打开了建设大幕。到2017年主城区面积扩大到15.5平方公里。
  自公元1218年开始筑城,穿越1400多年风雨的洛南县城,犹如被汇聚起来的县河水,东石嘴与西石嘴的扼守再也无法困住其涌动奔腾的心绪,一举崩裂,向西伸展到四皓,向东北扩展到洛河、县河、石门河三水交汇处,13公里狭长的河川里,西有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的西城新区,中有拥挤喧哗、人头攒动的老城,东有道路宽阔、群楼栉比的东城区,曾经被四四方方的城墙围困的土城,如今杂糅着古老与时尚、忙乱与闲适、守成与骚动、杂乱与井然、行走与迟疑,慨然打坐在1400年堆积的往事里,想着自己今天和明天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