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书海取一瓢饮可也
若白
文章字数:1330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常有知识饥渴感,总怕患上知识营养不良的贫血症,所以不断挖抓各种书报,也每每希望年轻人尽量多读些书。日前有朋友说,希望我给他推荐一些应读书目。这我是不敢应诺的。一则我认为读书是很个人的事,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所取不同;二则自己既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方面的本钱。同时又想起20世纪30年代初,曾因有人向青年推荐书目,惹起一场很大风波,笔墨官司闹了很长时间。
  不过人生总是应该多读点书,这是不争的道理。尤其年轻人,要走的路还长,要做的事更多,尽量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就多一些生活与做事的本领。期望在读书上有人指导,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工作应该由名家大师来做,不是我等凡庸之辈。
  当然朋友把问题提出来了,我也不好拂逆他的好意,没有一点态度。若说自己毫无想法,未免矫情,所以唠叨一点浅见可供参考。
  首先应考虑读点知世明理的书。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活得明白清醒不糊涂,不懵懂,就应该懂得做人的原则,做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当我来说就是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守主义。因此,认真读一些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领导人的论著,是十分必要的。不论你处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当代公民应有的觉悟,也是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如果有兴味,再读一些传统优秀文化典籍更好。
  现在有一些年轻人,往往自视“清高”,认为自己不当政治家,就不必读什么政治理论书籍,这是很可笑的幼稚病。要知道世界上从来没有“世外桃源”,古代没有,现代更没有。中国古代有一种人被称为“隐士”如果认真查究一下,真正完全脱离社会的“野人”极少,何况当今之世。
  其次,应读一些文学文化类的书。如散文、诗词、小说、戏剧之类,最好是经过历史陶冶过的经典作品。有人功利心切,总觉得文学文化类书“无用”。其实“无用”往往是“大用”。古人称它是“润身”之物,可以温润人的心灵、澡雪精神、提高修养、清除粗俗辟陋之气。古人说“三日不书便觉面目可憎”,著名文学家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我不想当作家,不搞文学创作,没有必要去读那些东西。这显然是浅陋之见。纵观历史,我国古代的官员几乎没有不会赋诗作文的,就是许多科学家,也都能诗能文。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桥梁专家茅以升等等,诗文都是高手。现在是经济社会,人们普遍把物质财富看得很重,但是人也不能变成经济动物,失去精神修养。习近平同志近年来反复讲中国人要有“四个自信”,其中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 对此应深刻体悟。
  再是结合个人工作实际的读书。人生有限,书海无涯,任何人都无法穷尽。因此,结合工作实际读书是人所皆知的道理。这里最重要的是处理“约与博”的关系。古人说“博览群书”,这个博应有一定限度。一般来说选取最基本的经过历史实践考验的著作去精读。如果有心做学术研究,当然可以稍宽一些,选取自己最有心得的某一方面、某一专题,集中精力,深入开掘,成一家之言。
  现在国家倡导建设书香社会,读书应成每个人生活的内容之一,或者说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