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贫攻坚战正酣
——山阳县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侧记
文章字数:5059






  文/图 王涛 王秋韵 徐世旺
  三月的大地,万物复苏,嫩芽吐绿,草长莺飞,生机盎然。
  3月26日,山阳县2018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开工仪式在色河铺举行。水、电、路、视、讯五个工程集中启动,吹响了山阳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脱贫攻坚的号角。这只是山阳县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一个缩影。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之年。山阳县紧抓春季脱贫有利时节,紧扣脱贫标准,围绕全面小康、撤县设市“两大目标”,聚焦“五个一批”“六个精准”,选优发展绿色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电商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社保兜底等多样化举措,深化“三变”改革,强力推动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如今的丰阳城里,人人喜笑颜开,个个腰板挺直。无论是乡村田野繁忙的场面,还是大街小巷热闹的景象,从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中,都能充分感受到脱贫攻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紧扣收入标准 聚焦绿色产业发展
  春日的两岭镇马鹿村,油菜花盛开、溪流潺潺,野花馥郁,家家户户门前蜂蝶飞绕,“嗡嗡嗡”的鸣叫声好不热烈。两岭镇位于山阳县城东北部,处流岭山脚,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远离工业污染。近年来两岭镇大力发展中药材和养蜂产业,已种植的中药材有黄芪、黄芩、柴胡、丹参、板蓝根、桔梗等2000多亩,这些名贵的地道中药材为两岭镇中华蜂繁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蜜源条件。
  去年以来,面对脱贫攻坚和水源涵养地保护的双重责任,山阳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把发展绿色特色产业作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举措,大力发展山地生态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群众脱贫“双赢”。
  明确方向,选优特色产业。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实行长中短线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中药材、林果、畜牧、食用菌脱贫支柱产业,新建中药材基地22.6万亩、核桃基地2.1万亩,新发展食用菌1732万袋,配套引进德青源金鸡养殖项目和丰阳光食用菌项目,优先带动1.2万无劳力群众收益分红;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蜂、光伏、旅游产业,新建茶叶基地2.8万亩,新发展中华蜂3.6万箱,建成天竺山、漫川古镇等4A级景区3个,带动2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引进中利腾晖光伏扶贫项目,带动全县建成光伏电站50处;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电商产业,培育二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1家,年外出转移就业2万余人,发展电商企业44家,实现网上农产品销售1.3亿元。
  创新模式,结实利益链条。创新推行“三带三创”产业扶贫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突出金融扶贫、包抓帮扶、产品销售“三大创新”,确保每个产业至少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持续做大做强必康制药、恒瑞食品加工等9个过亿元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新培育市级以上产业龙头企业5家,新建陕西诚惠等现代特色农业园区10个,新发展专业合作社60个、能人大户96个。目前,通过实施“三带三创”产业扶贫模式,结实贫困户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利益链条,带动7.2万群众实现了产业增收。
  健全机制,推动落地见效。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党政县级干部牵头包抓、一套班子跟进负责、一个工作组具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出台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实施意见》,设立产业专项资金1.2亿元,实施“三变”改革试点村45个,探索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6个,形成了党政组织出政策、银行贷款投产业、支部引领抓落实、企业带动闯市场、农户参与建基地的产业发展局面。
  围绕住房安全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连日来,山阳县漫川关镇龙湾移民安置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在工地现场,大型机械轰鸣,200多工人正挥汗如雨……一片繁忙景象。据了解,该工程总投资2亿多元,将建设33栋1200多套移民搬迁安置房,于今年10月底建成。届时,将解决周边乡镇1200多户贫困群众住房难问题。
  山阳山大沟深、灾害易发多发、人均基本农田不足0.9亩、“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实,决定着必须把移民搬迁作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超常规实施易地搬迁,确保群众住房安全。
  近年来,山阳县围绕“搬得出、能致富”,将移民搬迁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在前两年建成集中安置点26个,搬迁群众0.35万户1.21万人的基础上,去年又一次性规划、全部启动建设集中安置点23个,对9594户4.2万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实施搬迁,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入住。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00户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围绕“稳得住”,坚持“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在所有集中移民点同步推进大小配套项目建设,新建社区服务中心13个、幼儿园4所、卫生室18个,完成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43个,并在每个安置点成立物业服务中心,推行物业化管理服务,使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当地,共享幸福生活。
  围绕“能致富”,坚持“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至少有一个配套产业、每户有一人就业”的原则,扶持发展板岩食用菌,中村手工挂面,银花、天竺山服装加工等产业项目58个,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增收问题。把搬迁群众作为就业技能培训的重点群体,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产业技能等各类培训1.8万余人次,使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并有组织、有规模地向外输出,去年3800名搬迁群众通过转移就业实现了增收。
  补齐基础设施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奇山秀水、莲田叠翠、食藕品茗、养生怡情。阳春三月,走进山阳县法官庙镇法官庙村,只见远处半山环抱、一水相绕、梯田层层、田园风光极为优美;置身其中,可感受碧水、荷塘、小桥、人家,一幅幅自然、纯朴、祥和、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这些仅仅是山阳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几年时间,已建或在建的诸如前店子、法官庙等一批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为山阳生态扶贫趟出了一条新路子,也丰富了“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内涵,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进一步扩大贫困群众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增强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山阳县从解决贫困群众最想、最盼、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滞后问题。
  按照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标准,着力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内生动力、环境改善入手,对照脱贫目标,连续五年为每村筹集50万元、水泥1000吨,推进50个村新农村建设;先后整合涉农资金3.41亿元,争取开发性金融贷款7亿元,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村129个,完成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改造、堤防等项目1444个;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植5至10棵同品种乡土果树,开展“五改三清三建”,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
  及早动手,县上根据各相关部门提出的建设计划,全年谋划重点建设项目110个,计划投资200亿元以上。
  坚持项目建设“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主抓手。年初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为项目建设奠定良好开局。明确了目标,夯实了责任,成立30个重大项目建设工作队,按照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倒排工期表,挂图作战,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目前,漫川休闲度假区、法官原乡特色小镇、丰阳印象扎实推进;水阳高速全线路基基本完成,漫川过境隧道开工建设,磨沟水库导流洞全线贯通;立秦时代广场建成投用,滨河公园3.5公里休闲长廊、5万㎡绿化及游步道、30万㎡蓄水成湖景观全面建成,中街、卜吉河等“十大棚改”进展顺利。县城区一小、第一幼儿园等校建工程主体竣工,县中医院迁建工程快速推进。
  这些项目将进一步补齐山阳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政策扶贫 提高脱贫攻坚实效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山阳县重视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作用,在保障低收入农户就业、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大幅度提高兜底对象社会保障标准,补齐社会保障救助短板。
  优先保障教育需求。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持续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改扩建贫困镇村学校9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兑现各类贫困学生资助资金1.62亿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70余场1.1万人次,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
  有效满足医疗需求。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农合疗、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重大疾病救助“五重保障”,去年救助致病群众1.15万人,为1199名矽肺病患者增加了500元/人月的生活补助,完成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92个,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政策,发放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农村失独家庭补助和低保、五保、临时救助等各类资金1.68亿元,新建儿童福利院1所,建成敬老院1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45个,兜底保障贫困群众2.55万人次。设立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1188个,在贫困村开发特设公益岗位387个,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改变精神面貌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贫困不仅仅体现为缺吃少穿、收入低下,更多地体现为思想的贫困、文化的贫困和发展能力的贫困。今年以来,山阳县千方百计调动贫困群众参与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强化教育引导。创新开展“党员+农民”融合教育,以党员教育引领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丰富党员教育,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开办新农民大课堂1537期,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强化文明引导。深入开展“讲普通话、做文明人、树新形象”活动,号召全县干部群众学好普通话、讲好普通话;组建政策普及、典型宣传、模范宣讲、文化惠民“四支队伍”,深入基层开展各类活动126场次;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同行”主题活动,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小品、相声等文艺节目巡回镇村演出263场次,引导群众开源节流、勤俭持家,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组织开展讲道德、讲政策、讲技术,评选身边好人、评选脱贫典型、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文明家庭、创建文明村镇、创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的“三讲三评三创”主题实践活动,逐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效融合,努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强化典型引导。在脱贫攻坚中,山阳县涌现出李长庆等一批鲜活典型和先进事迹,山阳县委、商洛市委和陕西省委相继作出向李长庆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举办李长庆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126场次,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见贤思齐,以更饱满的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
  强化政策引导。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的做法,制定了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一系列脱贫政策,率先在贫困村开办“爱心超市”129个,采取积分兑换商品、扶贫脱贫先进奖励等方式,引导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强化信心引导。创新实施民居改造,采取“政府投、单位筹、干部帮、社会捐”的办法,为1.21万户贫困群众改厕改灶、硬化地面、添置家具、更换电线等,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增强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凝聚各方力量 打好脱贫攻坚总体战
  今年以来,山阳县坚持自我发力与向外借力并举,注重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
  注重发挥“四支队伍”生力军作用。探索实施“党支部+集体经济+‘三变’改革+贫困户”党建领航精准脱贫模式,持续开展贫困村“两力两率”排查提升行动,动态整治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8个,及时调整补充村支部书记8名、第一书记46名,公开选聘129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所有贫困村;整合村班子、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镇办包村干部“四支队伍”力量,加强政策培训和考核管理,既建设了一支务实重干的驻村工作队伍,又打造了一支永不离开的扶贫队伍。
  广泛调动社会帮扶力量参与扶贫。与宁商对口协作单位南京六合区合作,新建秦邦吉品蛋业基地等扶贫项目2个。发挥国有企业、高教系统、医疗卫生“三大帮扶”体系作用,与省水务集团合作建设磨沟水库重大民生项目,解决城乡7.9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争取中国钢研集团的资金援助,建成钢研希望小学11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合作,建成核桃试验示范站2个、良种猪扩繁与示范基地2个、“法治山阳”一体化示范基地1个。
  积极动员本地企业家返乡助力脱贫。组织开展“百企联百村带万户”精准帮扶行动,实行一个企业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动员68名山阳籍企业家、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相继建成了一批食用菌等产业基地和服装加工等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随着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光伏、旅游、电商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的不断落地,山阳县将依托更好更实的政策、更严的责任、更适宜的产业项目,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