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王村脱贫记
文\图 本报记者 吉文艳 见习记者 张珍珍
文章字数:5031




  开栏语
  春来风至,吹暖商山洛水。商洛大地又一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商洛为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7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5县为深度贫困县,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01个,有贫困人口12.41万户39.82万人。以前的商洛曾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
  贫困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我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拿出最大精力,派出最硬干部,实行最严措施,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
  这个春天,商山大地春光明媚,生机无限。与春天一同到来的是一连串的喜讯。到2017年底,全市53个村退出贫困村,6.69万人脱贫。全市3.2万名包扶干部奔走在脱贫一线,与群众携手攻坚。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本报派出一批记者,走进部分脱贫村,记录发展历程,聆听脱贫故事。开设“脱贫新篇”专栏,对其发展典型予以报道,以期给其他村脱贫致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鼓劲。
  阳春三月,桃李芬芳,杨柳依依,商洛山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洛南县城沿307省道一路向东,约半个多小时便来到洛南县东路赫赫有名的“明星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和样板村王村。穿过王村高大的汉白玉牌楼,顺着平整宽阔的通村水泥路向前,一座座黑瓦白墙的小楼排列整齐地掩映在路旁嫩绿的柳条和院子里粉色的杏花、白色的梨花中。公路另一侧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孕育着全村人发家致富的希望。
  王村地处中沙河中游北岸,307省道擦村而过,西距县城26公里,东南距古城镇政府1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有村民533户2030人。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因残、因病、因学、缺技术等原因,前些年全村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发生率15.4%,有91户308人被列为贫困户。2015年以来,经过包扶单位农科所的倾心帮扶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王村除10户A类低保户外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光荣地摘掉穷帽子,走上康庄大道。王村的脱贫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依托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好政策,镇、村精准施策,扶贫工作组尽心扶持,对群众扶志扶智,积极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改变了村里的贫困面貌,2017年实现了整体脱贫,成为全市闻名的脱贫“明星村”。
  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
  “那么多人都评上了贫困户,为啥就不能给我也弄个贫困户当当?”2015年8月,市农科所扶贫工作组刚进驻王村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时,牌楼组的60岁村民姜大爷天天缠着包扶干部,请求将自己评为贫困户。据工作队了解,姜大爷自己养了两头牛,儿子在外务工,不仅在城里有房,还买了小汽车,并不符合纳为贫困户的要求,在村干部和包扶干部的百般解释下才作罢。这件事情让驻村工作队员意识到,有些群众思想觉悟太低,“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着依靠政府,坐等优惠政策和福利,有些村民自家条件还不错,但看到村里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就十分眼红,多次到村委会要求要当贫困户。村主任何少锋说:“这些情况让我们认识到,国家要求我们通过政策‘拉、帮、带’实现脱贫,贫困户如果只想‘等、靠、要’,脱贫工作就没办法干。”于是村两委会班子发挥职能,开展多种形式活动推进扶志工作。
  教育扶志是最佳方法。村里多次组织专家教授到村上为贫困群众进行“扶志、扶智、扶德、扶勤”的法制道德教育培训,用一些通俗易懂并喜闻乐见的励志故事教化民心,让贫困户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脱贫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劳努力。
  王村村委会门前的地头,一个3米见方的大广告牌引人注目,但并不是什么商业宣传广告,广告牌中间是2017年王村34位脱贫攻坚致富能手披红戴花、手拿现金受表彰的照片,两边是“村规民约”和“环境整治三字经”。为了通过典型引导激发斗志,王村开展脱贫致富典型宣传工作,到年底对村中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并奖励数额不等的现金。去年10月8日,市农科所从办公经费中挤出了1.5万元对2017年通过发展产业使收入达到5000—7000元、7000—1万元和1万元以上共计34户贫困户分别给予300元、500元和600元的奖励,并将光荣榜做成广告牌,立在村中显眼的地方。通过奖励,提振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树立了榜样,激发了贫困群众勤劳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村上群众积极加入产业,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今年65岁的张夏芹和丈夫、儿女之前都在外务工,看到村人都在积极发展产业,于是回乡加入村上绿农果蔬专业合作社,承包了3个蔬菜大棚,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收入提高不少。
  贫困户有了信心,还需要有一技傍身才能致富有“术”。市农科所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农业专家、科技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等,开展果树修剪、科管,蔬菜、中药材种植和养殖等农业综合技能培训,保证贫困户每户至少掌握一项专业技术,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培训农民1200人次以上。“为激发群众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所筹资给参与培训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每天分别补助50元和20元,大家学习技术不仅不掏钱,还能领到钱,大家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驻村工作队队员刘阳道。
  “刘同志你好,我今年育的西瓜苗没见出芽,你能不能帮我看看是啥原因?”3月28日,村委会门前,骑着电动车急匆匆来搬救兵的村民王小来不等车停稳便在门外喊道,正在午休的市农科所驻村干部兼农技员刘阳抓起床边的外套便出门,跨上电动车往大棚奔。中午的大棚闷热难耐,不一会儿两人已汗湿了衣服。经过实地察看,刘阳开出“处方”:系棚内温度过高、湿度不够导致,应多浇水,中午时多通风,过两天就可出芽了。听了刘阳的话,王小来这才松了口气:“这一年的收入都在这些西瓜苗上了,要是出不了苗,赔了种子钱不说,耽误我栽瓜的时机就亏大了。”像这样的农技指导在王村几乎每天都会发生。除了系统培训外,平时工作组每周都会走访贫困家庭,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确保他们掌握技术;驻村工作组将每周四定为农科所“扶贫日”,邀请农技专家到种植园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对上门求教的村民,他们热情接待,耐心指导,力求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化。44岁的牌楼组村民王康会,原来在外打工,后因病干不了重活,回到村上后生活无以为继成了贫困户。前年洛南县大力发展养蜂产业,王康会便领养了44箱蜂。“虽然评上了贫困户,日子过不好有人帮扶,但不管咋还是咱自己挣来的吃着香不是!”王康会说,自己出不了大力,但养蜂还是可以的。了解到王康会的情况后,工作组及时给王康会培训养蜂技术,他一遇到问题就经常到村上向工作组的农科专家请教。因养蜂家庭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如今他的身体也逐渐转好。去年年底王康会还被评为致富能手,古城镇奖励他1000元,村上奖励600元。王康会说:“感谢国家好政策,再不加油干,争取早日脱贫,都不好意思了。”
  产业扶持增强经济实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春耕农忙时。3月28日中午,很多村民都在地里忙着抢抓农时,种下一整年的希望。一眼望不到头的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在忙碌着栽菜苗、浇水;一片片齐整地穿着“白裙子”的核桃树已经抽出了嫩芽,几位村民正拿着剪刀修剪枝条;一行行烤烟田里,村民正将烟苗移栽到地里;山上的连翘已经开花,远远看去金灿灿一片,满山都是金子。整个村庄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蔬菜、核桃、烤烟和连翘是王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王村能够成功脱贫,最主要的就是充分发挥了产业带动作用,村上以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让贫困户全员参与,使大家脱贫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目前王村已成立秦隆果蔬、绿农蔬菜、金银花种植、益果核桃和康晨养鸡5个专业合作社,将所有贫困户全部吸纳到合作社中,确保每户至少有一项脱贫产业,让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绿农蔬菜合作社是以村集体名义注册的,大棚归村民所有,由村民自行经营,由村上统一提供技术支持,统一科管。目前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莲花白等蔬菜。蔬菜成熟后村民自己在古城镇集市上销售,一亩地一年收入1万元。目前全村蔬菜种植规模达60亩,带动4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4500元。成立了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发展中药材种植800亩,种植药材品种有金银花、丹参、苦参、桔梗、板蓝根、连翘等,带动贫困户58户,实现户均年增收600元。成立了益果核桃专业合作社,全村核桃建园500亩,通过科管带动贫困户18户实现户均增收300元。除此之外,村上给35户缺劳贫困户每户配股5000元,鼓励他们加入合作社,现在每户年分红400元。
  王村驻村工作组把“真蹲实驻、真帮实扶”作为包扶干部的基本准则,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他们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王村实际情况给群众进行产业规划,入户宣讲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经过调查,他们发现王村的贫困户基本都是因残、因病、因学致贫,贫困户想发展产业缺乏资金和技术。鉴于这种情况,市农科所积极发展干部结对帮扶,对贫困户精准施策,帮助贫困户购买良种,引导没有产业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努力争取资金,给贫困户提供发展资金和肥料、农药等。截至2017年底,为全村80户贫困户发放产业扶持资金13万元,户均享受800—2200元的产业扶持基金;为闫水山、陈泰来、王书玲、王新民等贫困村民发放二胺、尿素等农资化肥9.5吨,多菌灵等农药6种,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资金不足和果树病虫防治问题;为因学致贫的村民陈军锋、因残致贫的王朝南、王怀英、杨根洛等发放丹参、桔梗和连翘等中药材及黄花菜种子200千克;出资10万余元购回优质大粒樱桃树苗4400株,建起两个樱桃示范园,面积达100亩,带动贫困户3户;引导支助15户贫困户种植油菜花和黄花菜,实现户均年增收1000元,并对贫困户进行科管和技术培训,如今王村的贫困户在产业带动下,收入大幅提升,家庭摆脱贫困,经济状况明显改善。
  在工作组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王村已实现每户贫困户发展2-3个产业,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9686元,村民在集体经济的带领下自由发展,走上致富之路。
  改善环境提升乡村魅力
  别看现在王村一片整洁繁荣的景象,曾经王村也是一个脏、乱、差的小村庄。村民房屋布局杂乱,一条土路下雨天泥泞不堪,群众守着几亩薄田度日,村里贫困落后。如今走进王村,家家户户整齐的二层小洋楼,路旁栽上了行道树、太阳能路灯,修建了休闲长廊、小亭子,村活动广场安装着各种健身器材,一到傍晚,村民们就在活动场地休闲娱乐,整个村庄俨然一派现代化美丽乡村的景象。
  王村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2006年作为国家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政府给王村重新给作了乡村规划,拓宽道路,修建水泥路,给86户村民每户补助8000元统一修建房屋,才有了今天王村统一整齐的面貌。
  从前,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差,垃圾乱倒、脏水乱泼、柴草乱堆,整个村子卫生环境脏、乱、差。群众对此多有抱怨,但却一直没法改变。2006年,村上开始下狠茬对全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几年来修建垃圾投放池5座,公共厕所1座,配备8名环卫工定时清扫,彻底改善村庄卫生环境。村上还在农户院落墙体、村庄道路沿线,以漫画、墙纸、标语、手绘等形式宣传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通过宣传和教育,如今王村路上看不到一片垃圾,垃圾池每天也按时清理得干干净净。王村驻村工作组组员叶龙感慨道:“生活在这样美丽整洁的乡村,简直是一种享受。”
  经济上摆脱了贫穷,精神生活也要丰富起来。村委会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上下功夫,逢年过节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增强群众的凝聚力,提振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信心。
  在王村村民居住最集中处,村道边民房外墙的宣传画上,印着五幅宣传画,画中分门别类地介绍村中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王村“好媳妇”、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上面贴着先进模范的图片。据村干部介绍,这是王村提升村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的举措之一,目的是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鞭策、激励大家向上向善。为了树立文明新风,在全村营造了“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村上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议,同时把“社会治理星级文明户”“王村好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列入文明村创建内容,认真抓好“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修订完善乡规民约,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和优秀家风家训收集传承等活动,引导人们摒弃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陋习,不断形成积极向上、热情淳朴的村风民风。
  2017年,王村双喜临门,村里实现了整体脱贫,也由陕西省文明村升级为全国文明村,这个荣誉是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奋斗结出的硕果,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成绩的具体体现。“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还有更艰难的任务要完成,村上还要进一步发展产业,实现村美人富的目标,为群众创造幸福生活;村里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后还要继续巩固,增加其收入,接下来我们会在探索中继续前进,帮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说起这些,村主任何少锋目光坚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