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母亲
王善盈
文章字数:1642
  正应了那句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昨日还是摄氏30度的艳阳天,今晨却处于一片细雨濛濛中。
  我站在这个肃穆的日子里,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自从父亲去世之后,担心母亲一个人孤单,我从百里之外把老人家接到山阳,期间让我再次体验了那首歌: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70多岁的母亲缠过小脚,但身体硬朗,本来为方便照顾她,但结果打了颠倒。我整日忙于生计,时常早出晚归,每日虽然回家,往往几天和母亲不打照面。时有应酬大醉呕吐,母亲听到,又是倒水又是拿热毛巾,之后会小声劝导:以后把酒少喝点吧!和照顾小时候的我无异。这样时常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我常常想,人们对故乡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当属舌尖了,口味一旦形成,终生也难改变。我的美食永远只有两样:稀糊汤和手擀面。而这两样,属母亲做得最为可口,所以时常把我妈做得好这句话挂在嘴边。
  以往回去过春节,一大早我还沉浸在睡梦中,母亲的手拉风箱就啪嗒啪嗒响了,如音乐一般,随之清香就弥漫了整个屋子。我知道,母亲开始做稀糊汤了。母亲做的不稀不稠,总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即是冷了也不会沉淀。吃时不用菜也能一气呵成,当然,山阳人会笑话商州人糊汤稀,生活苦焦人吝啬,其不知在粮食匮乏的年代,这样做不但节俭,还哄得我们的胃很快乐,同时为我们的身体补充了大量水分,无形中暗合了当今的养生之道。喝一口母亲做的稀糊汤,那种香,那种甜,真正无与伦比,外加少许红小豆,让糊汤泛出微微的栆色,可谓色香味俱全。有时会煮一些洋芋红薯蔓菁,给我的筷子也带来乐趣。
  这种简单的饮食,其实并不容易,比如火候,比如黏度,都需要精确把握,全靠长期的经验来实现。除此之外顶关键的是需要耐心和时间,这些只有母亲能做到。
  母亲生于民国,无缘读书,凭借心灵手巧,会织布,能绣花,最拿手的是缝棉衣,要知道那个年代的衣服绝大多数是自缝自足,有不少人一生也学不会,特别是棉袄。因此每到冬季来临前,母亲常被上村下院的人请去帮忙,有时还会拿回家,在一盏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好,第二天再送去。遇到布料不够的就自家添上。母亲缝制的棉袄总是那么合体,棱角分明,针脚一致,薄厚均匀。母亲心地善良温和,“文革”中父亲在小煤窑上有工资,四邻亲友困难来借,母亲没多有少都会接济一些,知道有人还不上,母亲就装作忘了也不再讨要。因此她在周围很有威望,谁家里闹了矛盾,总爱叫母亲去调解。
  母亲来山阳后,很快学会了使用电器,她一直坚守自己的饮食习惯,所有的生活也是自己打理。我曾责怪妻不该让老人做饭,妻委屈说拦不住。
  每次只要我一回来,她就开始揉面,不一会儿,灶房就飘出葱花的香气。我完全插不上手,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到了我手上。当时母亲已经80岁高龄,但老人家的擀面依然劲道十足,吃到嘴里弹牙滑润。
  然而,古历2017年7月28日之后,我再也不会有这种幸福了,这一天,我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去年清明前夕,是母亲从卜吉河市
  场买来火纸香炮和清明吊,提醒我祭祖,一再让我带上她。母亲已经几年没有回去了,不成想这竟是她最后一次看故乡。她似乎已有预感,粗心的我没有在意,因为当时她已经很是清瘦。母亲见到舅舅姨妈,拉着手有着说不完的话,又回老屋前站了许久,到最近的一块耕种过的地里,这儿摸摸,那儿看看,走时一步一回头,一边抹泪,一边答应明年再回来。孰料,这已成永别。
  母亲是因癌而不治的。在她回山阳不久就病倒了,后去西安确诊为胃癌,我一直没有告诉她,但母亲是何等聪明,怎么能瞒得住?就在最后时刻想的依然是怎样才能让儿子少花钱。我们要背她上下楼,她说疼,坚持自己走,我知道她是怕累着我们,其实母亲当时体重还不到70斤。
  她说死后别惊动任何人,一切从俭。看到那些母亲早已为自己亲手缝好的寿衣,我再次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离世了,我成了没妈的孩子,一下子由宝变成了草。失去才知道重要,母亲对我的好,点点滴滴涌上心头,那种爱无私,朴素,生我养我,而我,欠她老人家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跪倒在父母坟前忏悔,我说,孝顺要趁早。
  青山下,溪水旁,我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给母亲烧点纸钱,再多烧点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