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八里与兑山
文/图 刘剑锋
文章字数:4546


  洛南县城东南约5公里,古人称八里,为城关街道办八里桥村。现在,这里是商洛市建设的一个集绿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蟒岭绿道生态景区”洛南端。在蟒岭绿道的旁边,是闻名遐迩的洛南八里砂锅的制作作坊。现在,唯有尤师傅一家人坚守着日渐没落的砂锅制作。由此再东去,是兑山,洛南一年两次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庙会即在此。
  八里砂锅
  洛南县城东南沿344国道行约5公里,溪流婉转自南而北,田野平阔,山峦起伏处,为八里桥。按照古人的意思,县城至此为八里,流水上有座桥。古人的那座桥在哪儿,无人知晓,只是今人建有一石桥横于流水之上,供车来人往。桥东头一个小小的场院里,是尤师傅做砂锅的地方。洛南砂锅闻名于世,而洛南砂锅以八里桥砂锅为代表,八里的砂锅现在只有尤师傅在做。
  八里自古出砂锅。原因很简单,八里这地方出一种土质细、耐高温的黏土,别的地方很少有。
  八里砂锅制作保持着最原始的方式,基本流程很简单:培土、和泥、制坯、上釉、烧制、上色。
  而要完成这些流程,全靠一双手。
  尤师傅说,这家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培土,就是把八里特有的黏土挖回来,捣成粉末,再按比例配上炉渣,炉渣同样要捣碎弄成粉末状。过去炉渣是摊在公路上让车子碾,不卫生,影响环境,还不安全,尤师傅就买来一个二手的粉碎机,省时也省力。
  培土完成,开始和泥。按比例在培好的土中加上水,反复搅拌,让泥质均匀,易于造型。
  下来就是制坯。传统的砂锅制坯,功夫全在手上,靠手一点点把想要的砂锅形状捏出来。“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捏出来的,薄厚要均匀,面上要光滑,锅是锅、罐是罐,形状要好,全靠手巧。”尤师傅说。后来有了机械,就好多了,把泥巴团在转盘上,转盘转动着,想要什么造型,手轻手重就做出来了,省了好多事。砂锅坯胎做出来得在空地晾干。晾干后,就是上釉。把矿物原料如长石、石英、滑石、八里特有的耐高温黏土按比例搅拌,再粉碎成末,放在大盆里加进水,把晾干的泥坯一一浸入,待泥坯均匀上釉,再拿出来晾干。
  下来就在火炉里煅烧。把泥坯放入火炉,盖上特制的大盖子,大火来烧。火候全靠尤师傅掌控。
  烧制好后,就进入最后一道工序:上色。把烧得通红发亮的砂锅扣进地上的大锅里,再扔一把松眉子(松针)进去,待松眉子刚刚被点燃,放下大盆严严实实扣上,不大工夫,揭开来,釉色晶莹、银光发亮的八里砂锅便宣告完成。
  八里砂锅其实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制作方式一样,但品种多样,形状各异。除了砂锅,还有其他的产品,较为常见和常用的有火锅、吊罐、砂壶、药壶、温壶、羊角壶、炖罐、漏鱼锅等,名称不一样,功用也不同。
  砂锅最为常见,结构简单,口大底平,带有把手,可平稳放置,有大、中、小之分。
  火锅为锅与炉一体,一般为圆形双层内外套装结构,分有三腔,中间为炉腔,放置木炭燃料,炉腔上方小,犹如小烟囱;外为菜腔,围绕炉腔和“烟囱”,以放置菜肴;下面还有气腔,以通风助燃。
  吊罐、炖罐主要用于炖煮羊肉、焖鸡鸭鹅鱼等。吊罐上有双耳,可悬空置于火上炖焖;炖罐可上炉卤肉,其炖肉香而骨酥。
  砂壶、药壶主要用来煎药。其状为肚大、口小、底平,肚子上半部有出水嘴。煎熬中药不与其他物质起反应,保持药性和药效,是其他器皿不可替代的。
  漏鱼锅,即锅底布满筷头粗的圆孔,用于制作洛南特有的“漏鱼”,即把烧熟的玉米面、麦面或其他粉面糊倒入砂锅,由圆孔漏出细鱼儿一般的“漏鱼”。
  各种各样的砂锅尤师傅都做过。其手艺为祖传,祖辈就做这个。据传,八里桥砂锅制作工艺为清咸丰初年即公元1851年由澄城县一位只知其姓刘不知其名的师傅带到洛南。尤师傅说,他的手艺则是从爷爷、父亲那里学来的,跟这个姓刘的有关系没有,他不知道。
  八里砂锅可做烩菜,可炖肉,可熬汤,可煎药,“无毒无害,天然环保。”尤师傅说。用它烩菜炖肉,其味清香纯,不油不腻,保险保温,还不易变味不生锈。
  把煮好的肉切成片儿与萝卜块儿、豆腐、粉条等烩入砂锅,搭火来煮,最后加入葱末蒜苗,一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洛南人春节里餐桌上唯一的菜肴便制作完成。在那个生活困窘的年代,过年里没有七盘子八碗,唯有这一道菜,一家子围着砂锅来吃,待客亦如此。而砂锅、火锅炖豆腐,愈炖愈嫩,愈熬愈鲜,香滑爽口,风味独特。
  砂锅做出来的菜好吃,而做砂锅却是个苦活累活脏活,全靠手工,和泥水、炉火打交道。尤师傅说,做砂锅时,一天到晚浑身上下都是泥巴炉灰,脏污不堪,像叫花子。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八里桥几乎家家做砂锅,远销渭南以及河南、山西,供不应求。但是后来,尤其是现在,尤师傅说,他的一只砂锅卖10元多一点,仅够成本,再贵没人要。“一年做不了多少,前几年一年里还做几千个卖,现在差劲了,卖不了多少。想拿这挣钱,没门儿。”尤师傅说。
  娃娃们没有一个要学砂锅手艺的。又脏又累又不挣钱,谁来学?尤师傅已经50多岁,父亲70多岁。每到做砂锅时,只有父亲母亲以及他的妻子4人上阵。尤师傅忧心忡忡:“这手艺怕要绝种了。”
  尤师傅做砂锅的河对面,一条平展的、由彩色沥青铺就的公路前年建成了,公路沿河优美地蜿蜒而下,路边被青竹绿树、奇花异草装点美化着。尤师傅知道这是八里桥至商州北宽坪的“蟒岭绿道”,是商洛市建设的一个集绿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蟒岭绿道生态景区”,做梦都没有想到八里桥一下子变得这么美。
  但是尤师傅乱糟糟的砂锅制作作坊一如既往。原料还是老原料,手艺还是老手艺,工序还是老工序,砂锅还是老砂锅。当然,销路是老样子,没有变化,没有起色。
  许多年前,我和电视台来尤师傅作坊做八里砂锅申遗片子,尤师傅曾问:“国家扶持不?国家不扶持,这砂锅就完了,没活路了。”
  今年,砂锅卖得更差。尤师傅说:“这东西怕真要消失了。”
  兑山和兑山庙会
  在洛南乃至商洛众多的庙会中,其影响之深远、规模之宏大、声威之赫然、气氛之热烈、人们心向往之之急迫,莫过于兑山庙会。
  兑山地处洛南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海拔1200米。登临山顶,四面空阔,山峦如聚,坡塬山谷间,屋舍点点。古籍中曾有描写九龙山胜景的句子:“雄阜高横,邑之大观。”据载,这里自古便有“三山八刹十二景”。至于“三山八刹十二景”为何者,泯然于时间背后,不可得知。
  北魏时拒阳县治设于武谷川即今古城镇,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县治由武谷川移到今洛南县城所在地。兑山正当拒阳县治西,按照八卦方位定于兑方,因名兑山。因山分九脉,犹如九条游动的龙,而中峰兀立,因而又叫九龙山。传说太上老君云游至此,见山势奇伟,四下空阔,云雾浩渺,以为圣地,便决定在此建庙布道。但此为凡山,如何供得起祖师爷?建庙时崖壁訇然陷塌,山势仓皇倒退,这情形恰被东海龙王看到,遂命九子前去支撑,才稳住倒退之山,因而取名“退山”。洛南人发音“退”“兑”不分,后演变为“兑山”。因九龙稳山,亦称九龙山。山上古有广禅寺,也叫“广禅山”。又因周围之山势犹如九把锁,环而锁之,兑山也称九锁山。《洛南民国续志》载:“九锁山,又名九龙山,又称兑山。在县南十五里,有蟒岭北来至鹿池川,峰峦突起,曰九锁山。……山顶有泉,蓄为池,虽大旱不涸。……唐时道教极盛,上建有老子庙、广禅寺。先后有张真人、孙真人修道于此。”
  关于“九锁山”与“九龙山”之名的来历,还与一个传说有关。于高高耸立的兑山之上西北而望,是洛河、县河与石门河三水交汇之处。三水交汇处的尖角村有座闻名遐迩的“禹王阁”,传大禹曾在此治洛水时,兑山脚下的沟谷田畴常常洪涝频发,屋舍良田皆淹没于汪洋之中,百姓苦不堪言。大禹闻之,来到兑山明察暗访,原来是九条不安分的龙潜藏于兑山周围的河谷溪流之下,时不时跳跃而出肆意嬉戏,引来暴雨洪灾。大禹于是在九龙再次现身嬉戏时,大手一挥,牵来天光,将九龙熔作九条山脉,陈于兑山周围,并从秦岭蟒岭采来巨石,做成九把大锁,将九龙锁住,从此山水安宁,风调雨顺,百姓安居。
  宋人王易简客居长安时曾游历洛南,写下《九锁山十咏》,选其中几首:
  其一:风烟谷口亭,岩穴神仙宅。
  迳回閟天光,云湿滴乳液。
  其三:宝盖遥当空,篝火忽奇迹。
  不见菇芝人,残枰弃黑白。
  其四:华阳隐邃道,元盖浮尘寰。
  紞紞天鼓鸣,烂烂岩屋斑。
  其五:谁悬隔凡石,此已非人间。
  群仙本容物,为我开重关。
  诗中“谷口亭”亦称谷口街,即洛河边柴峪沟口的峪口街,为连接陕南六百里商於道和关中平原贯通东西的潼关道这两条“国道”之潼商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从谷口街南涉洛河,过茶房,经兑山的隘口蜿蜒南去,直至丹凤县龙驹寨水旱码头。
  于兑山之上,西望书堂山,东眺文显山,川塬交错,山重水复。远眺而群山涌流,天远地阔,浩然苍茫。兑山之下,沟谷纵横间,田畴陌陌,山岚袅袅,而村舍俨然里,细路萦回,溪流婉转。
  清王之球曾写有《九龙晓日》,吟咏兑山之雄阔:
  晨起开门看九龙,小门飘渺岫容浓。
  须知东去连文显,更有奇峰几万重。
  清代曾任河北阜平县知县的洛南人赵云龙写过两首《秋日登九龙山》诗,描绘兑山之景致:
  其一
  山名曰九龙,今日一登峰。
  峰蔓蜿蜒去,壑枝委析从。
  村荒鸭数点,树密漫山重。
  偕得幽寻侣,玄谈听赤松。
  其二
  极目云岩外,倦栖羽士家。
  烹茶调石髓,炊饭饷胡麻。
  梧叶翻阶乱,竹梢掠日斜。
  高吟殊未己,归路噪林鸭。
  风光旖旎之地有寺有庙,必有庙会。
  “三月三,上兑山;九月九,兑山走。”千百年来,洛南春秋这两个日子属于久负盛名的庙会。
  对于洛南人来说,没有人会错过3月3日和9月9日登兑山的日子。
  每年这个时候,通往兑山的道路从344国道脱岭处甚至自国道开始,车辆便已密密匝匝排成长阵,车拥人挤,如潮水般,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远眺高高的兑山,人若群龙,漫山潮行,鞭炮之声、人群之喧,哄哄然响彻云天。登上兑山,人皆扶老携幼,红男绿女,摩肩接踵。弥漫的尘烟之中,各色百货、小吃摊点杂然而陈,琳琅满目,顾盼不暇。庙宇塔炉之间,香火弥天,鞭炮声震云天,此起彼伏。
  戏台之上,吹拉弹唱,戏台之下,人群簇拥。而满山杂树间,红绸飘动于袅袅香火烟尘中……正因庙会规模宏大,喧嚣热闹,每年这个时候,山上山下都不得不部署大量警力,疏导交通,维护秩序,以保安全。
  在洛南,人们仿佛总怕错过每年这难得的盛况,常常在先一日天色未暗之时便蠢蠢欲动,奔走相告,相约而行,潮涌兑山。因而,兑山的喧哗与鼎沸从先一天晚上就已经开始,从山下盘山路一直到兑山顶上,灯火游动,粲然如织,若火龙游曳。
  在这样的日子,善男信女们可朝圣祭拜、求子求福或感恩还愿;而更多的人或一睹异于任何时日的热闹,或春日里一览桃花灼灼、寸草绵绵之美景,或秋日里感受地远天高、山菊灿灿中的清爽怡然之情调,或体验洛州一种特别的风情,或找寻一个往事一缕回忆,或纯粹来此健身休闲、一洗疲倦而庸常的日子……
  一年中的这两个时日,成为洛南独有的一种风情,一种充溢着人们饱满而鲜活的情愫的民俗。
  兑山庙会起于何时,已无可考,但自古以来便香火相继,人相往来,络绎而不绝。庙会的热闹繁盛持续到1949年后,逐渐寂然,至“文革”全然不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九龙山的庙会渐渐恢复。时至今日,其规模其盛况已达空前,且愈演愈盛。
  然兑山上庙宇建筑粗糙简陋,环境脏乱无序,已难以适应愈来愈盛的庙会之势。于是,一个利用景区旅游资源,打造以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结合避暑度假、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带动美丽乡村发展的“兑山朝圣区”项目正在规划中。
  想必有一天,兑山将以另外一种风貌而穿越时空。